【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撫州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出要突出德治示範,持續推進“孝滿才鄉”活動,並致力打造成為具有撫州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品牌,在全市營造了“百善孝為先”的濃厚氛圍,為我市打造全國曆史文化名城,樹立文明新風,爭當文化強省的排頭兵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孝滿才鄉”活動得到省委統戰部、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2017年至2019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孝滿才鄉”評選表彰活動,共評選出4600餘名“孝心人物”,評選表彰的人選既有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代表,也有社區、鄉鎮的居民,但更多的是遍佈全市農村的普通群眾,包括困難群眾,他們的孝心事蹟個個情真意切、生動感人。從2020年 3 月15日,在掌上撫州發佈上轉播獲2019年“孝滿才鄉”表彰人物,每4天播一期。

▽▽▽


姜金華同志參評市“孝滿才鄉”簡要事蹟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姜金華:有顆金子般的孝心

久病的婆婆為了不拖累家人,選擇投河自盡,可是她卻毫不猶豫跳入水中,幫婆婆撿回一條命;

婆婆腿上有一膿頭,致使褥瘡久治不愈,她含了一口燒酒,把嘴對著傷口,硬是把膿頭給吸了出來;

每天早上起床後,她為婆婆梳頭,洗臉,擦身,按摩,換洗尿片,然後出門為婆婆買來她愛吃的水粉、豬肉包子,小心翼翼地喂著她吃。

……

5月9日,筆者一行人來到南城縣沙洲鎮黃獅渡村,一提到姜金華的名字,不少人陸續圍攏過來,個個豎起大拇指,“打著燈籠也難找”“百裡挑一”之類的讚美聲不絕於耳。村民羅木英說:“就是親閨女也未必能做得這麼好!”

姜金華,黃獅渡村一普通農家婦女,大約四十出頭,中等身材,齊耳短髮,衣著樸素,其貌不揚。可她又不普通,16年來,服侍中風的婆婆,沒有絲毫怨言。她說:“他(指丈夫)的娘,我的娘,都是一樣的。”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黃獅渡村委會婦女主任王素華介紹說,姜金華的婆婆王發英今年七十一歲,育有四子一女,早年喪夫,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好不容易張羅孩子們成了家,本該享幾年清福,可是天不遂人所願,就在她五十五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中風,導致半邊身體失去了知覺。由於其他子女都在外面務工,兒媳姜金華就義不容辭地將婆婆接到自己家裡,悉心照料。每天,忙完了農活,還要請醫煎藥。醫生說,病人癱瘓的手和腳要經常幫著按摩,有助於更好的康復。姜金華聽在耳裡,記在心裡,每天沒事時就幫婆婆按摩手腳。不久,婆婆病情有了好轉,能自己下床活動了。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姜金華自己節衣縮食,粗茶淡飯,卻每日裡給婆婆煮麵條,買水餃和混沌,做可口的飯菜,過度的操勞使姜金華一天天消瘦下去。婆婆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為了不拖累兒媳和家人,一個可怕的念頭在老人心裡悄然滋生。有一天,姜金華從地裡回來,發現婆婆不在家,她想,莫非婆婆病情有所好轉,出去散心了?她四處尋找打聽,得知婆婆拄著柺杖,步履蹣跚地向河邊去了,頓時,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她心急如焚地跑到河邊,發現婆婆已在河裡上下撲騰。所幸是枯水季節,河水並不深。姜金華顧不得那是冬天,河水刺骨地冷,也忘了自己其實根本就不會游泳,毫不猶豫地跳進河裡,把婆婆託舉了起來,然後大聲呼救,讓過路的人去村裡喊人來救。這以後,婆婆還自殺過好幾次,比如喝藥水、投井、上吊什麼的,都因姜金華看得緊,沒能如願。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婆婆責怪姜金華不該救她,自己一了百了,省得把兒媳和家人拖垮。姜金華又疼又恨,對婆婆說:“如果您以後再做這樣的傻事,就喊上我,我們一起去死。”這以後,婆婆才徹底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眼看婆婆的病情在姜金華的精心護理下已日漸好轉,姜金華自然是喜不自勝。可是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日雨,船破偏遇打頭風,老人的大兒子突然病逝,沉重的打擊使老人接受不了,又加之不小心摔了一跤,從此徹底癱瘓了,並且神智不清。姜金華肩頭的擔子更重了。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有好多人要帶姜金華夫妻倆去外地做生意,賣麵包,可都被他們拒絕了。沒別的,就是因為家裡還有癱瘓在床的老人,實在走不開。”黃獅渡村委會主任余文華介紹說。

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姜金華的丈夫終日在外忙碌奔波,做些小生意,整個家庭的重擔全落在姜金華一人身上,她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超負荷運轉。王素華給大家這樣講述姜金華的一天:每天早上起床後,為孩子準備早餐,把孩子送去學校。再回家來為婆婆梳頭,洗臉,擦身,按摩,換洗尿片,併為婆婆買來她愛吃的水粉、肉包子,小心翼翼地喂著她吃……由於婆婆神智不清,經常弄得床上都是大小便,臭氣熏天,姜金華每次都是默默地換洗,毫無怨言。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有一年,婆婆大腿上一塊肌肉潰爛,流血流膿,久治不愈,都爛得見骨了。怎麼辦?長期住院不可能,家裡還有孩子和一攤子事。姜金華乾脆上醫院買來藥棉、紗布、酒精和消炎藥,硬著頭皮自己當起了醫生。細心的她發現,婆婆久治不愈的關鍵可能是膿頭在作怪,得跟婆婆作“手術”了,她含了一口燒酒,把嘴對著傷口,硬是把膿頭給吸了出來。不久,婆婆的傷口終於漸漸癒合了。

“他的娘,我的娘,都是一樣的。”姜金華經常這樣說,可瞭解她的人都知道,其實在她心裡,“他的娘”可能比“我的娘”更重些。去年,姜金華的母親生病在南昌住院,姜金華兩頭跑,往往只在南昌陪母親片刻,就急著要往家裡趕,家裡婆婆需要她。好在孃家人理解她,並不責怪。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姜金華不僅對自己的婆婆這樣好,她對村裡別的老人也關愛有加。村裡留守老人多,有的留守老人生了病,她主動帶著去醫院。村裡一姓官的老人,家裡少人照料,她還經常送飯過去給他吃。”余文華說起姜金華,那是讚不絕口。

【孝滿才鄉】—撫州一位“農家婦女”16年的傳奇故事!

鄰居串門時,有時會羨慕地問臥病在床的婆婆:“您這兒媳好不好啊?”婆婆不會說話,神智也不太清醒,可奇怪的是每每這時卻瞬間笑容滿面,使勁地點頭。

這,應該就是對姜金華最好的肯定吧。

姜金華,有顆金子般的孝老心!


他們個個道德高尚,形象豐滿。

用他們的人生經歷,

讓“天天崇孝道、人人重孝行”的觀念深入人心,

成為人們的價值認同和行動自覺,

為全面建成小康新撫州注入強大的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