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藉助媒體“危”中求“機”

 根據馬太效應,20%的優秀企業佔80%的市場份額,一個企業最大層面的共識是文化和企業標準,這個企業才能傳承自己留下的固有基因。而留下自己固有基因的痕跡的重要方式就是重視品牌的推廣,如何在疫情期間,運用好線上媒體資源,做好品牌的推廣,危機對每一個行業的影響不同,如何積極應對危機,儘可能地規避風險,尋求機遇,不同的企業應對措施也不同。

  4月11日,第四屆“大聯盟大反攻,助力1億實體人”全球連鎖節,第四場主題論壇新潮傳媒創始人張繼學將在線分享。

  危機紅利行業,擼起袖子,加油幹

  尤其疫情的特殊性,對於一些企業本身就處於紅利行業,比如在線教育、在線醫療、O2O到家電商、健康藥品等等,他們應對危機方法是:加油幹!努力多賣產品,同時多做品牌宣傳,搶佔用戶心智,為以後的市場競爭奠定地位。

  行業的頭部企業,加速市場壟斷

  當前深受疫情的影響,各個行業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對於行業龍頭企業,具有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資金儲備,人才優勢等,更容易應對危機,而同行業的中小企業則舉步維艱,不得不逐步退出市場。現在正是加速行業洗牌,優勝略汰的時期。

  正如美國的可樂品牌有100多家,汽車品牌有200多家,在幾輪的危機之後,都只剩兩家巨頭收割市場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會讓行業份額向頭部集中,形成雙巨頭或者多巨頭格局。每一次危機都是暫時的,頭部企業要抓住危機的窗口期,適度逆勢發展,搶佔市場份額,投入廣告,進一步樹立品牌的地位。

  沒有行業領導品牌的企業,要趁機上位

  對於分散度高的行業,也是一個機會,企業可以低價投放大量廣告,拉開和競爭對手的距離,奠定地位。危機是沒有分出勝負的行業,奠定領導品牌的最佳窗口期。因為這個時候整個社會都沒有錢投入,媒體價格最低,只要這時候投入,就可以享受危機的紅利。

企業如何藉助媒體“危”中求“機”

  沒什麼機會,你就策劃品牌流量紅利

  如果企業不屬於以上三種危機紅利,那企業自身就需要思考品牌流量紅利的製造方式。此次疫情造成餐廳關門,西貝公佈帳上現金只夠發三個月工資,引來多方關注,搶佔了品牌流量紅利。老鄉雞通過對員工的關愛,手撕員工不拿工資的請願書,搶佔了品牌流量紅利。這兩個案例特別優秀,最後,海底撈再出來做公關時,熱度就不夠了。

  比如第一個提出給商戶減租的是萬達,第一個提出降價賣房的是恆大。

  甚至連危及公關做好了,也能有品牌的流量紅利。比如新潮傳媒通過對危機公關的處理,也成了疫情期間的網紅企業。公司減員消息被員工外洩給媒體後,各種負面報道接踵而至。於是公司緊急成立公關小組,兩小時內開放了CEO內部講話,向社會致歉。通過積極的危機公關,新潮傳媒聯合海泉基金共同捐出130萬元的醫用物資和上億元的媒體公益廣告。獲得了社會的諒解和2.5億人次的閱讀。還有向愛心企業捐贈100億品牌廣告。

  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在此次危機中,公司困難巨大,也沒有獲得什麼紅利發展的機會,但產品和商業模式是市場接受的,這時企業就要踩死剎車,控制現金流,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包括全員營銷、融資、減人、降薪、砍產品線等。

  少輸當贏,從頭再來

  每個產品都有生命週期,每個企業也都有生命週期,如果你的企業受危機影響巨大,而且商業模式和產品已經沒有競爭力,現金流又難以維持生存,回力無力,企業就應考慮少輸當贏。及時止損,重頭再來,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企業如何藉助媒體“危”中求“機”

企業如何藉助媒體“危”中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