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財富喬博:全球配置可降低相關性,下半年仍是機會「險」中求

過去十年,隨著私人財富的累積,產品市場規模也快速增長。財富管理於世紀之交在國內初現雛形,但初期產品市場發展相對緩慢。中金公司2017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產品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私人財富規模約165萬億元人民幣,是十年前的6倍,全球佔比為14%,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私人財富市場,規模接近排名第三、四位的日本和英國之和。

據《白皮書》,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國境內產品市場規模約為71.9萬億元,約佔中國私人總財富的40%。隨著經濟的增長與轉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邁入高淨值人群行列,高淨值人士的創富之路也更加多樣化。

中金財富中心副總經理喬博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海外配置對財富起到穩定器的作用,從資產配置的角度講,平滑投資組合波動率,對資產配置高性價比有幫助。

然而,對於境內投資者來說,境外市場天然存在投資渠道受限、對市場不瞭解、語言問題和信息傳遞不及時等制約因素,造成境外配置比例偏低。這也是在投資領域中常見的本土偏好(home bias)現象。

隨著投資者和市場的日趨成熟,投資者的全球配置佔比正穩健增長。據貝恩諮詢調查(下稱“調查”),國內高淨值客戶的離岸投資佔比僅佔6%左右,即使加上QDII等(截至2017年10月底獲批QDII額度899.9億美元)在境內可以購買的跨境投資產品和港股通交易(開通以來截至2017年12月18日總成交額6239億元人民幣),比例大約在7%以內。

境外投資的分散化意義,在於市場風險的分散。喬博稱,不同區域市場的資產走勢從本質上來說都受到相應區域經濟和政策走勢的影響。以標普500和滬深300指數為例,雖然都同屬股票類資產,但過去十年間月度收益的相關度僅為38%(除2008年金融危機),2010年以來兩者走勢更是截然相反。

相較而言,港股市場雖然是外資投資者為主,估值體系與A股有一定差異,但本質上是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反映,因此與A股相關性較高。過去十年來滬深300指數和恆生指數相關度達到56%,在2015年股災、2016年初熔斷中,港股市場均發生了相似回撤。

另以股票投資的具體數字為例,據中金計算美股年化收益率為7.2%,年化波動率為13.6%;A股年化收益率7.6%,年化波動率為30.9%。如果將組合配置成80%美股和20%A股,綜合年化收益率將提升至8.1%,而年化波動率額為14.3%。“美股的波動率低和海外市場參與者的結構有決定性的關係,A股是相對的散戶市場,而美股則90%是機構投資者。”喬博稱。

《白皮書》指出,近年來隨著投資者對海外市場的瞭解加深和美股的賺錢效應,更多境內投資者逐漸關注美股市場,有些升值開始接觸歐洲和諸如俄羅斯等其他新興市場的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ICI的統計,當前美國機構投資者的倉位依然處於相對高位,當前美國居民部門再股票市場上的而直接配置比例已經處於2000年科技泡沫以來高位,而儲蓄率則處於歷史地位。中金研究部策略分析師劉剛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這意味著如果市場出現大幅下跌,將影響居民金融財富和消費預期,從而影響經濟。因此,美股市場穩健的增長前景和相對更高的確定性依然值得配置,甚至在全球風險上升的背景下可以適當超配。

此外劉剛認為,下半年海外市場的主基調將是“險”中尋找機會。劉剛還表示,全球經濟和企業盈利復甦繼續,同時貨幣寬鬆趨近終結的趨勢有往進一步演進;但相比去年,通脹之與增長,利率之於債券,估值之於市場的壓力都在抬升。

換言之,收益仍在,但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承擔更大的波動。在全球整體大的復甦格局仍需持續一段時間,同時貨幣寬鬆趨近終結導致利率中樞仍有上行空間的背景下,包括股票和大宗商品在內的“風險”資產已然是獲取收益的最佳選擇;而債券資產仍然將承受壓力。此外,全球同步復甦最快和最好的階段邊際可能已經過去,分化顯現,壓力增加,需要投資者承擔比以往相對更多的市場風險,才能獲取相應的收益,即所謂“低處的果實”已經基本摘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