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虎教授:書海無涯,半生求索——我的讀書經歷與感悟

楊克虎教授:書海無涯,半生求索——我的讀書經歷與感悟 | 治學大家談

2019年底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猶如啟動了巨大的暫停鍵,將春天、生活、學習……一切因此定格,此時此刻人們的生活正在慢慢復甦。2020年1月31日,我收到嚴純華校長的郵件,希望能在這一特殊時期,在學校新開闢的“治學大家談”欄目中,與同學們分享讀書心得,回望成長經歷。然,領題日久,未曾動筆,皆因手頭諸事繁多,亦因惶恐不知如何下筆。思量幾日,往事浮現,有些許感悟,在此與同學們分享。

讀書,促人明事懂禮、追求進步

我是個典型的農村娃出身,祖籍合黎山南,在弱水以北甘肅臨澤的一個小村子裡。我家兄弟六人,還有個最小的老七,是妹妹,弟兄裡,我排行老三。小學時,大哥二哥成績優異,我卻常常因為成績不及格而受到父親的責罰。家裡雖然人口多,但都是孩子,成年勞動力少,生產隊裡每年秋收決算時,我家的工分就掙不夠,口糧也分不全,青黃不接時只能向左鄰右舍借糧度日。所以,兩位哥哥小學剛畢業就斷了求學路,回到生產隊參加勞動掙工分。我升入四年級時,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父母早出晚歸,抓革命促生產,顧不上做飯帶孩子,我只好停學回家帶弟弟妹妹,為全家做飯,跌入兩年失學窘境。餘暇之時,我開始找書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創業史》、《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紅巖》、《苦菜花》、《紅旗飄飄》……一本本經典伴我渡過蹉跎歲月,滋潤著心靈,促我明事懂理。我常常是一手拉風箱一手捧書籍,入迷時經常忘記往灶膛添柴火,火已經熄滅,風箱吹的柴灰滿鍋臺。為此,我沒少受母親的責備。兩年多以後,待弟弟妹妹長大了一點,我又回到學校插班讀五年級。體會過失學之孤苦,我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重新能進課堂求學的機會,我的學習成績慢慢變好了,對知識的渴求度似乎在失學過後到達頂點,如飢似渴求知研學,不管是數理化,還是語文政治,無論農業基礎知識,抑或工業基礎知識,均名列前茅。在臨澤縣廖泉農業中學畢業時由於成績優異,就被留在了母校做中學民辦教師。1978年恢復高考後,我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兩年多失學但又廣獵書籍的經歷為我後來的學習打下了比較厚實的基礎,讓我第一次嚐到了讀書的甜頭。誠如高爾基所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給了我走出鄉村、改變命運的階梯,讓我踏入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

讀書,助心洗去浮躁、嚴謹治學

1983年,我從蘭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被留校分配在圖書館工作。父親因病早逝之痛引發了我立志行醫、治病救人的夢想,雖然暫時工作在圖書館,但內心深處從未放棄過這個理想。工作之餘,我勤於翻閱醫學書籍,從不敢將專業知識落下。1990年,我等到了一個考取研究生的機會,或許是憑藉平時從未間斷的學習積累,我幸運地在當年就考上了蘭州醫學院臨床呼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是國內呼吸專業權威專家邢祖林教授和醫學圖書情報專業權威專家朱允堯教授。兩位導師態度嚴謹、方法縝密、篤實治學、鍥而不捨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記得有一次,我的一篇論文即將投稿,邢祖林教授此前已多次修改,但仍再三叮囑我:“再放一放,一週以後拿出來再逐字逐句仔細推敲斟酌,沒有問題再投出去,文章耐得千遍改!”這句話給我當年的觸動極深。時至今日,“文章耐得千遍改”也成了我經常叮囑自己、學生和團隊的一句話,以希望從邢教授那裡學到的治學嚴謹精神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我的另一位導師朱允堯教授畢業於原東北大學歷史系,一輩子從事醫學圖書館工作,是我國醫學圖書情報學的權威專家,尤其對目錄學有深入研究。他常常以清代目錄學家姚振宗淡於榮利、矻矻窮年、孜孜不息的事例來教育我們讀書治學。我永遠記得朱老師帶著湖南口音、抑揚頓挫地講解“當其危疑莫釋,淹沒無徵,有累日尋思不得,忽悟開於俄頃之間,有一時委屈未詳而輾轉得數事之證。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亦有不期然而然者,亦莫之為而為也”(《隋書經籍志考證》後序)的情景。在朱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利用圖書館得天獨厚的條件,如飢似渴地學習圖書館學相關知識,讓我在以後的工作中有了將醫學知識和圖書館學知識相結合的基礎。

在研究生求學和圖書館工作階段的讀書經歷讓我人生第二次受益。著名教育家李苦禪曾說過:“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給了我成長的翅膀,也讓我從讀書中找到了上進的秘鑰。

讀書,引我踏入學海、泛舟而行

2004年,由於工作崗位的變動,我離開了圖書館到繼續教育學院工作。新的崗位工作性質完全變了,但讀書求知、研究探索的腳步卻沒有停下來。2005年,學校新成立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在循證醫學這一全新的領域,我和研究生們邊學習邊研究,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共同鑽研,探索前行,尋找發展突破點。十餘年來,我與循證醫學中心共呼吸同成長,發展到今天,循證醫學中心初具規模。從循證醫學中心畢業的學生中優秀人才輩出,多名研究生畢業即被聘為青年教授、青年研究員。中心的研究成果“國際實踐指南報告標準(A Reporting Tool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 Care: The RIGHT Statement)”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南指導委員會推薦為國際標準在全球推廣應用(2016),多篇論文在《柳葉刀(Lancet)》、《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英國醫學會雜誌(BMJ)》等醫學頂級期刊發表。國內外相關學術組織和機構、學者也給了中心諸多的支持,GRADE中國中心(2011)、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實施與知識轉化合作中心”(2017)落戶蘭州大學,亞洲指南協作網(NIG Asia)將中心作為秘書處和主席單位,國際循證醫學創始人Gordon Guyatt等國際著名學者受邀前來學術交流。

可以說,通過讀書開拓了視野,支撐我從圖書館到循證醫學這一全新領域轉型,這一經歷讓我的人生也受益匪淺。字嚴曰:“進學致和,行方思遠”。讀書,給了我求新探索的勇氣,讓我不因挑戰而退縮,也助力我和我的團隊精於創新、勇於進步。

讀書,指引啟航之程、創新之路

1991年,循證醫學正式誕生。30年來,循證醫學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高質量的證據在臨床實踐、醫學教育、衛生管理決策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循證醫學的理念和方法也對其他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出現了循證管理學、循證經濟學、循證教育學、法循證學等新興交叉學科。為了主導這一發展態勢、搶佔學科發展先機,2017年12月,學校依託循證醫學中心成立了“蘭州大學循證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以搭建一個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創新、研究範式互鑑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創新平臺。

為了做好這份工作,讀書學習再次成了我的首選,我一邊組建包括基礎醫學、公共衛生、管理學、教育學、法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團隊,一邊從書本學習、和團隊研討,嘗試從交叉學科的發展視角去探索中心的發展。兩年來,在各方的支持和協作配合下,中心率先在我國開展循證社會科學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中國路徑研究。2018年12月,中心成為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2019年5月,中心受邀參加主題為“循證科學的形成發展與學科交融”的S49次香山科學會議;2019年12月,“循證社會科學的理論體系、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9ZDA142)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國際循證社會科學學術組織Campbell協作網-中國Campbell中心即將落戶蘭州大學;形成了一批具有高顯示度的成果,為蘭州大學社會科學總論進入ESI世界前1%做出了些許貢獻。

可以說,是讀書給了我探索交叉學科的勇氣,讓我在循證社會科學這一交叉前沿領域再次啟航。誠如惠普爾所言:“書籍是屹立在時間汪洋大海中的燈塔”。讀書,猶如燈塔導航,讓我在學海中去探索新的方向、發現新的機會。

讀書,播種感恩之心、回饋社會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上下投入到了這場疫情阻擊戰之中。面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一邊關注疫情發展、查閱疫情防控信息、與臨床一線和公共衛生專家保持密切溝通,一邊思考所在團隊如何主動為這場戰“疫”做點什麼。2月2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我們聯合甘肅省婦幼保健醫院、甘肅省兒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於2月3日啟動“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綜合研究”應急專項,針對特殊人群疫情防控開展科學研究;2月6日,我被委任為甘肅省科技廳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ED-19)疫情科技攻關專家組副組長,帶領團隊承擔甘肅省衛健委委託的《甘肅省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及其效果評估》課題任務;我們團隊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醫師協會、全球指南聯盟等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專家聯合完成首部《國際新冠兒童診療快速建議指南》;協助世界衛生組織建立“COVID-19全球研究數據庫”;2月9日,與國際證據援助聯盟(Evidence-Aid)合作,向全球推介並每日更新我國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的最新證據;與英國和愛爾蘭Campbell中心Ciara Keenan教授及美國、加拿大、瑞典等國家證據綜合和衛生科學專家共同打造了“COVID-19交互式證據地圖”,實時分享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政策與做法,為全世界抗擊新冠肺炎提供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

讀書,給了我在國家應對重大危機事件時做實事的機會。雨果說過:“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書籍帶來的精神動力和知識能力,助力我在為疫情中逆向前行的醫學同行和苦苦堅守的民眾而感動與牽掛時,想要貢獻一點力量的想法得以滿足。

這場疫情,既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我們每個人一次特殊的內心修煉。受疫情影響,原本早該生機勃勃的校園,仍難覓學子們青春的身影;本已熙熙攘攘的街頭,還略顯蕭瑟。但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向好發展,春天正悄悄來到你我身邊。紙短情長,回顧半生,求學治學之路依然行進著,吾將繼續求索。

分享我的讀書感悟、回望自己的求學經歷,願親愛的同學們能稍獲啟迪。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是醫治心靈頑疾的良藥,願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楊克虎,蘭州大學萃英學者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