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不吸菸也得肺癌?40+歲要定期篩查

「健康知識」不吸菸也得肺癌?40+歲要定期篩查

國內肺癌整體診治水平已經與國外持平,特別是在肺癌微創手術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仍需提升早期肺癌的診斷水平。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專家建議,40歲以上人群應該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並去專業機構進行諮詢。

近日,2019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暨第四屆中意胸外科微創論壇、北京胸外科微創技術新進展學習班在北京開幕。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為提升癌症的診療水平,推動肺癌患者從早期篩查到康復治療的全病程智能化科學管理,提供患者基於人工智能的個性化的精準診療服務,宣武醫院胸外科在北京率先建立了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

肺癌發病率年輕化建議40歲以上每年篩查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道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增高,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佔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發病率佔第二位,死亡率佔第二位。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張毅介紹,篩查是早期發現肺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經過篩查,發現肺內小結節,尤其是兩釐米以下的肺內小結節的情況明顯增多。而小結節中有一部分就是早期的腫瘤,也就是早期肺癌或者癌前病變。

此外,肺癌的發病率呈年輕化的趨勢。不僅在40歲以上人群中發生比率較高,甚至發生於三十幾歲的人群中。因此,建議40歲以上人士,特別是處於以上幾類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螺旋CT或者低劑量的螺旋CT的篩查。張毅介紹,從專業來說,每年做一次普通CT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為了打消人們的顧慮,可以將劑量減低,既能篩查出結節,也能減少輻射劑量。

三類人群高危不吸菸也能得肺癌

引發肺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三類,一是長期大量吸菸的人群;二是有腫瘤家族史的,也就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得過腫瘤的人群。腫瘤雖然不是遺傳病,但易感性較高;三是職業習慣,包括一些暴露於粉塵煙塵下的特殊工種等。此外,還與環境因素、心理因素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吸菸人群的肺癌發生率提高,但是不代表不吸菸的人群就不會得肺癌。張毅表示,近幾年發現肺癌的病理類型有所改變,與吸菸相關的鱗癌、小細胞癌的比例並沒有上升,反而是腺癌的比例上升。而增加的腺癌比例裡,不吸菸的患者佔多數。這意味著,不吸菸、甚至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也會得肺癌,與其他的高危因素有關。

早期診斷有待提高診治過程漸成系統

目前,國內肺癌整體診治水平已經與國外持平,特別是在肺癌微創手術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肺癌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我們只有提升早期肺癌的診斷水平,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張毅提到,提高早期肺癌的診治水平包括兩方面。第一是早診。從全國範圍來說,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體檢篩查還不夠充足和完善,包括體檢很難做到胸部CT的篩查,而胸片對很早期的腫瘤無法發現;第二是診治過程還未形成系統,使得病人得不到系統的診斷、治療和管理。

而宣武醫院成立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正是將早診治療、愈後評估以及慢病管理形成一套系統。在預防和篩查階段,可通過早癌篩查、定期體檢等進行篩查,並自由選擇線上、線下的健康教育,還有導診預約就診、遠程諮詢等服務;在診斷階段,通過智能病理、智能影像等人工智能先進工具和精準檢測為患者提供全面、精準的診斷支持;在治療階段,通過多學科專家會診、人工智能第二診療意見及伴隨檢驗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治療方案;在慢病管理階段,通過療效評估、復發監控等為患者制定診後管理方案。此外,還有專職管理人員結合患者治療週期、用藥療程,以及病程發展,開展個體化、規範化、標準化的隨訪工作。

“隨著人工智能(AI)新技術的發展、腫瘤治療手段的多樣化,我們希望對肺癌患者實現早篩早診早治。肺癌診療一化化中心,將在重疾預警、人工智能輔助治療決策、生物診斷、慢病管理等方面凸顯技術優勢,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幫助醫患找到最佳的治療途徑,實現肺癌患者從早期篩查到康復治療的全病程智能化科學管理。”張毅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