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热映:假如我是马皓文...

7月18日《银河补习班》全国公映,3小时内票房破亿,获得无数好评,创暑期档票房新高。这么受欢迎的电影,海狸妈怎能不捧个场呢?带着好奇心,海狸妈走进了电影院......

观影结束后,感触颇深,本着好内容大家一起分享的态度,海狸妈决定从这部影片中的爸爸出发,和大家聊聊关于父母的教育方法。

《银河补习班》热映:假如我是马皓文...

整部影片围绕家庭教育,讲述了邓超饰演的父亲,如何将自己已经放弃学习的儿子,培养成为一名中国航天员的故事。

01

电影中的父亲马皓文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桥梁工程师,一次意外,自己设计的桥梁突然坍塌,马皓文背了黑锅而锒铛入狱,一进去就是7年。妻子随即带着儿子马飞改嫁。

7年后,马皓文获释,儿子马飞上了初一,被妈妈送去了当地最好的中学,但是他性格叛逆不合群,逃课看闲书,学习成绩惨不忍睹,被学校列入开除“黑名单”。

马皓文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决定让儿子走读,为了不让学校开除儿子,当众和学校的教导主任打赌,如果儿子的成绩考进全年级前10名,学校就不能开除他。还非常坚定地和教导主任说,等马飞离开学校的时候,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银河补习班》热映:假如我是马皓文...

02

马皓文采用了两种比较另类的教育方式:鼓励和野蛮生长。

儿子被学校教导主任批评,面临开除时,他第一时间跳出来,为儿子据理力争;

期间,他违反校规给马飞办理走读,与自己同吃同住,给他补充最好的精神食粮;

为了满足孩子看航展的愿望,让孩子放弃考试,告诉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他允许孩子可以不写作业,儿子的成绩从倒数第一“进步“到倒数第五,还称他为“天才”,甚至去卖血给孩子买电脑;

在参观完航展后,父子俩在返途中遭遇洪水,马飞爸爸站在岸边声嘶力竭地给儿子加油鼓劲儿:“想想你身边有什么,一直想一直想,你一定能出来的!”

......

这些看上去不合常理的做法,恰恰体现出这个父亲深沉的爱和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观里不应只有学习、考大学,人生可选择的路有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坚持下去就好。

03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遵循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应该好好读书,考好成绩,上好大学,按部就班地让TA成长;也有的家长会像马飞爸爸那样,尝试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很多都因为方法不妥当而失败。

虽然电影中的一些解决办法可能并不适合现实中的家长和孩子,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马飞之所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一半以上的原因取决于马皓文在教育儿子上用对了方法。

《银河补习班》热映:假如我是马皓文...

作为父母,首先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电影中马飞的爸爸马皓文,是一个对自己有清醒认知的人,这或许与他桥梁工程师的职业有关,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给孩子讲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去激发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像马皓文带着孩子出去感受大自然,躺在草地上给他解析“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让马飞知道了只有“真实”才能使作文更生动。

作为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并多做鼓励

提及长大后想要做什么,马飞漫不经心地和爸爸说:要考清华北大,我妈说的。

马皓文却认真地对儿子说:清华北大只是个过程,不是结果。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为此而坚持。

《银河补习班》热映:假如我是马皓文...

在剧中,他反复告诉儿子马飞一句话: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耙子,连箭耙子都找不到在哪儿,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马飞非常喜欢飞机,马皓文就带着他去看他喜欢的航天展,让他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马飞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员,将兴趣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便有了探索的欲望。

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以后,只让孩子专心读书,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会让孩子失去对事物探索的兴趣,最后变成一个木讷的“书呆子”。作为父母,我们要平时多和孩子聊聊TA喜欢做的事,并支持TA的兴趣。当孩子想做的事情被赋予了意义,那么TA就有了目标。

作为父母,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马皓文从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到进监狱后妻子带娃改嫁,出狱后一无所有,生活很艰难。

即使做着朝不保夕的体力工作,甚至为了给儿子买一台电脑,都要靠卖血。但他一直坚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做父亲这条路上,他尽力养家,在物质和精神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滋养孩子。

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多方奔走,不为赔偿,只为纠正多年前的误会,恢复名誉。

他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在我看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儿。”

《银河补习班》热映:假如我是马皓文...

马飞在学校倍受打击后,回家跟爸爸哭诉:“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学了,太难了,我还是去卖煎饼吧”。

可当马飞看到被生活折磨地奄奄一息,还能挺直腰杆,对非议对误会对艰难生活宣战的爸爸,他把气馁,吞进了肚子里。

在一张纸上,他默默写道:“爸爸:和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这样的父亲,虽然没有说教,没有唠叨,但却给了孩子最好的示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一样。

父母随波逐流,孩子就学到了得过且过;父母积极向上,孩子就学会了锐意进取;父母笑看世事,孩子就学会了乐观豁达。

想要给孩子最强的精神力量,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去感化孩子。

您平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可以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为例

分享您的教育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