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

4月15日,有市民報警稱一對母女要跳海輕生。等民警趕到現場發現,一位年輕媽媽正拉著一名10歲左右的女孩往海里走。

等民警將母女拉回岸邊瞭解後才知道事情原委。

原來是因為小女孩不好好上網課,媽媽教育也不聽,一時想不開,就把孩子帶到海里,目的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嚇嚇這小孩。

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被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驚呆了。

其實,像“嚇唬”孩子已達到教育目的的新聞我們經常會看見。

前不久,河南洛陽的一位媽媽也採取了這種非常手段。

同樣是因為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媽媽教育不聽,這位媽媽決定開始揮刀嚇唬孩子,逼孩子乖乖就範,攔不住的爸爸只得報警求助。

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同樣在前不久,因為孩子遭老師投訴,上海的一位父親竟然在凌晨三點半,將孩子丟到火車站要飯。

並嚇唬孩子說:“天亮再來接你回家!”

天寒地凍,小男孩獨自跪在車站,內心該是怎樣的絕望與崩潰,想想都覺得心疼。

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在很多父母的認知中,可能會覺得恐嚇教育,對孩子的警示作用大,也更容易讓孩子長記性。

但這種方式,或許可能在短時間內“治住”孩子,但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創傷,會深深地被打在孩子的心上,難以擺脫。

被稱為“天才文學少女”的蔣方舟,一直以來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奇葩大會》中,蔣方舟卻說:“我再也不行討好別人了。”

這一切都是源於她的家庭教育。

蔣方舟爸爸是一名成精,對她的教育,幾乎全是以威脅恐嚇的形式。

不僅如此,父親還會對她進行“玩笑式”嚇唬,高高揚起巴掌對她扇過來,卻在落下的瞬間,跟自己另一隻手掌拍擊。

巨大的聲響,嚇得她身子一抖,父親卻哈哈大笑。

不僅如此,母親為了讓她乖乖寫作,也會恐嚇她說: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作,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虎媽”蔡美兒曾在自己的書《虎媽戰歌》中提到過一件教育女兒的事情:

女兒露露小時候,每天都被自己要求練習鋼琴,但露露並不想練琴。有一次露露一直持反抗態度,蔡美兒立刻擺出“虎媽”的陣勢,威脅女兒說:“如果你不肯練琴,我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當時外面天氣很冷,露露穿得又少,她以為這樣做女兒一定會服軟聽話。但沒想到,同樣倔強的露露跟她槓上了:穿著單薄的衣服,徑直走出了門外。

雖然家長的本意是教育孩子,但是這種“嚇唬式教育”帶給孩子更多的卻是傷害。

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埃爾菲·科恩(Alfie·Kohn)稱之為“愛的暫停與撤回”——

孩子不聽話了,就暫停或收回你的愛,用嚇唬或冷暴力來“控制”他。迫於壓力,孩子可能會放棄自我意志,變成所謂的“乖孩子”。但這樣的乖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沒有了自己的聲音,為滿足他人的意願、獲得他人認可而看臉色行事,是你想要的嗎?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不是為了孩子乖乖聽話,而是要讓孩子明辨是非、糾錯改過,是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那具體我們該怎麼做呢?

01

首先平復自己的情緒

孩子惹禍犯錯,頑劣哭鬧,的確讓爸媽心煩意亂,但是在失去耐心前,我們得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讓簡單粗暴的“恐嚇式”“狠話”拋向孩子。

給自己十幾秒時間吧,先冷靜下來,才能以平和的態度,跟孩子作良性的溝通。

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02

正面引導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我們常常以負面的語言如“從不認真做作業”、“做事只知道敷衍了事”等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指責。

但這種批評指責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我防禦心理,導致孩子採取沉默、頂嘴、破罐破摔等對抗方式。

不妨可以試試用正面的語言引導孩子,比如“你現在三心二意,不如靜下心認真做作業,作業又快又好地完成,你才能好好地玩”,這種正面的引導,對孩子來說,效果往往會更好。

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育孩子,應該是建立在不傷害孩子愛和安全感的前提下的,要知道,在養育的路上,孩子需要的是愛、掌聲、正確的導向,唯獨不需要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