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稱與構成

對歷史上的那些政府衙門中的公務人員,人們統稱之為官吏,長期以來一直是這麼叫的。這並不奇怪,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在《禮記·王制》的註釋中說:“其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總而言之,皆謂之官。”官是幹什麼的?孔穎達說:“官者管也,以管領為名。”官是從事管理的,掌握著權力,管事也管人(管老百姓、管比他職務低、權力小的官)。總之,官是“與人主共理天下者”。

中國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稱與構成

古代官員

既然有管事的,就得有做事的。做事的衙門中人是什麼人呢?做具體事的,肯定不如動嘴不動手的地位高,《辭海》將這些做具體事的衙門中人定義為“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舊時沒有品級的小公務人員”。

不過直到漢代,對官與吏,人們還是將其聯繫在一起,統稱官吏。如漢代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的高官被稱之為長吏,百石以下的官員則被稱之為少吏。如司馬遷的《史記》有《酷吏列傳》《循吏列傳》,新舊《唐書》亦有《酷吏列傳》《良吏列傳》,而上述“酷吏”“循吏”“良吏”的“吏”指的都是官,而非“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沒有品級的小公務人員”。那個時期,政府各部門除主官外,大家都要具體辦事的,都可以目之為吏。漢朝時的很多官員都是從政權底層的吏一路打拼上來的,直至丞相。如著名酷吏寧成原“為人小吏”,受到另一酷吏郅都的欣賞,漢景帝時調任首都長安中尉(首都警察局局長),漢武帝時升任內史(首都市長)。

中國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稱與構成

古代官員

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可以將兩漢時期的官與吏區分出來,界別的標準就是俸祿。《漢書·百官公卿表》說:“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這百石以下的少吏就是“各署曹掾史”。這裡說的“署曹掾史”就是吏。這些人在地方衙門就被稱之為令史、主吏、書佐,幹(門幹、門下幹)、小史,雖稱小吏,其中有的實則乃後世所說的胥徒,地位卑賤。這裡的“小史”即是。再如,史籍所記的有秩嗇夫與無秩嗇夫,前者是官,後者是吏。

中國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稱與構成

古代官員

官與吏的分途經魏晉唐宋尤其是宋朝的演變,到明清時已是涇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語了。官與吏有了區分以後,一般說來,官就是專指各級政府、各部門中有品級的長官,有決策權與管理權的;吏是專指各級政府、各部門中無品級,既無決策權也無管理權,在官的指揮下專事各種具體事務的辦事人員。《大清會典》卷一十二說:“設在官之人以治其房科之事,曰吏。”而且宋時已開始將吏稱之為胥吏,宋人程大昌《演繁露續集》說:“案牘、法令、書判,行移悉仗胥吏。” 元人徐元瑞《習吏幼學指南》說:“夫吏,古之胥也,史也,上應天文,曰土公之星,下書史牒,曰刀筆之吏。” 按此說,胥就是吏,吏就是胥。所以世人往往合稱之胥吏或吏胥。但實際上,並不盡然,還是有區別的。

中國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稱與構成

古代衙門

因為吏主要是從事案牘文字工作,如令史、典史、知印、司吏、功曹、宣使、奏差、書吏、獄掾、倉吏。《水滸》中的宋江上梁山前是押司,是書吏中的一種,負責辦理案牘文書。那麼在案牘文字等工作以外還有從事雜役的,這批人稱之為差役、衙役,如捕快、牢頭、看守、皂隸、門子、聽差、仵作,他們“任奔走服役”。這批人不需要什麼文化,略識些字甚至不識字就能充任,稱之為“胥徒”。

胥既要聽命於官,也要聽命於吏,在政府中跑腿聽差。因此,胥吏應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從事案牘類的吏員,一是從事雜役的胥徒;前者有文化的要求,後者無文化方面的特別要求,甚至文盲也可充任。至於將胥吏稱為“刀筆吏”則更早。秦國—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對官吏的普遍要求是必須懂法,會用法處理事務。只有符合這一要求的人才有資格做官。由於法又稱“文”“文法”,於是這些懂法的做官的人就被稱之為“文法之吏”“文吏”;又由於“文法之吏”必須製作文書(公文與法律文書),那時還沒有紙張,是在竹木簡上用筆寫或用刀去刻寫修改,因為經常捉刀弄筆於竹木簡,故稱之“刀筆吏”。這不同於後世理解的訟師。

中國古代胥吏制度:胥吏之稱與構成

古代衙門

其實,這時期的“刀筆吏”既有官也有專事文書的吏。所以,漢代有“秦尊法吏”、“秦任刀筆小吏”、“專任獄吏”之說。不過,這一時期的“吏”地位並不輕賤,因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按照法家的那套理論建立的。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就主張“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即從基層幹起的。因此,法吏、刀筆小吏、獄吏是受到朝廷器重的。懂法的吏在當時被目之為“良吏”,不懂法的被目之為“惡吏”。更何況這支“吏”的隊伍中有許多本就是中高級官員。

胥吏是衙門中的最底層,自從有了國家,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的主要是胥吏,而不是官。清人梁章鉅說:“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樞紐。”國家形象是通過胥吏的辦事行為反映到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因為在老百姓眼中,在政府衙門中做事的不論是吏員衙役,總之都是公家人,是官,是官家人。因此,胥吏形象就是國家、政府的形象,只不過胥吏們並不會認識到這一點,也不認同這一點。至少古代社會的胥吏們無一不是如此的認知水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