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解鎖瀋陽老地名】

瀋陽地名寫多了,於是評論區就留了一堆“作業”。不是不想寫,是能寫的實在太多,

麻煩您容我慢慢來。但凡我沒明確說我知不道的,那就慢慢寫,肯定都能輪到。前一陣兒粉絲朋友們都有意見啦,說,現在瀋陽發展這麼大,沈北渾南的,擴了這麼多城區,為什麼不能寫一寫渾南呢?這事兒,我統一回復一個哈,一個是渾南實在不算是老瀋陽的主城區,所以當年的歷史相對有限。

再說,當時定名瀋陽的時候,就是渾河以北十里建城,所以歷史渾河以北的多,正常。但是渾南的歷史其實也並不是沒有,也有不老少,以後排上班也說一說。今天就跟大家解鎖一下瀋陽渾南最有名的倆地名,一個是莫子山,一個是營盤街。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莫子山:緣起契丹部落“太子陵”?

現在渾南網紅地比較多,什麼動漫水幕,還有什麼莫子山熒光跑道啥的,問題是,你有可能每天都會去莫子山玩,但你知道“莫子山”的來歷嗎?歷史上,莫子山有多個名字,比如麥子山、莫石山、磨兒山等等。但最早的名字應該叫“埋子山”。資料顯示,這裡最早是一個契丹的部落,由於部落前首領的兒子去世,就被埋在了這裡,因而稱為“埋子山”。

在1952年莫子山採石期間曾經發現一個石函,有關專家對石函上的文字考證後得出:遼代時莫子山被稱為卓望山。另有資料顯示,明代的時候莫子山被稱為麥子山。而到了國民黨統治時期,這裡是“瀋陽縣榆樹臺鄉麥子山保甲”,也就是說直到1948年瀋陽解放前,這裡還一直被稱為麥子山,只是在以後因為讀音變化而被稱為莫子山。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莫子山被稱為山,但其實也就是一組小丘陵,南面的三個山丘分別叫大南山、小南山和候家墳,北面的兩個山丘叫大北山和小北山,其中最高的山丘相對高度也只有25米。這裡距奧體中心六公里,距桃仙機場兩公里。這裡原來有一座叫莫子山的村子,2012年瀋陽辦全運會之前開發莫子山地區才將村子整體遷走。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在這之前,莫子山村除了傳統農業,村裡更多的人經營方向是開山挖石。這裡的山石多為火山石,質地不是很堅硬,非常適合作為鋪路的基石。據說當年在修建沈丹公路(304國道)的時候,就是從這裡拉的細石作為鋪路原料。1956年的時候這裡曾經有過一個“砂土礦”,到了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隨著山石資源漸少,開採難度加大,採石場基本結束。到了2011年時候,由於瀋陽承接了全運會,於是莫子山被進行了整體搬遷和大規模的改造,被改建成為全運村和莫子山體育公園。而事實上,這裡現在已經成為渾南地區居民的文餘活動中心。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其實莫子山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據《東陵區志》記載:莫子山在桃仙鄉北,遼時稱卓望山,曾經有古塔。1952年在山上找到的石函上的文字為:大契丹國,南瞻部洲,卓望山影光塔。現在此塔由於歷史久遠已無存。據當地老人回憶,在1948年左右瀋陽解放前夕,莫子山上的國民黨士兵還在這裡挖了一些戰壕,跟解放軍負隅頑抗了一段時間呢,不過這些戰壕還是沒有阻礙瀋陽解放的腳步。

2010年8月莫子山村整體動遷,建在莫子山村原址區域內的莫子山公園,“出於對歷史的尊重,保留原有山石及溝渠,並加大現有連接溝渠,使其成為公園中湖泊水系,在公園中推土造山,做出三座小北,北山海拔103米,中山海拔87米,南山海拔99米。“莫子山公園,於2012年10月1日竣工並同時向遊人開放。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營盤街:緣於教場村

瀋陽地鐵二號線,向南,過了奧體中心,下一站的名字,就叫作營盤街。有一些朋友會問,這個營盤這個名字咋來的呢?我得講,這個地方原來有個村子,它叫營盤村,所以才有了現在的營盤街。可能有些人又會說了:營盤街名字來自營盤村,街以村得名。這話又是廢話了,我肯定是不說。

這個所謂的”營盤“,就是”軍隊駐紮的大營所在地“的意思,所以稱為營盤。

但你在瀋陽地圖上搜一下,瀋陽叫營盤的村還有不老少,哎,那就說明當時那裡肯定是有清朝或者明朝軍隊駐紮的地方。這個渾南這個營盤村呢,肯定是清朝的軍隊啦。那你可能又要問了:渾南萬達這一片兒,古時候駐這麼多軍隊幹哈呀?當然,這裡駐軍最主要的有守護瀋陽南大門的意思,當然,還有一個關聯呢,就是練兵。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這就不能不提到渾南這一片另一個地名:教場村。大家看瀋陽地圖上,營盤村,原來的所在地,是在天壇街以東,天成街以西,金卡路往南,銀卡路往北,這一大片地區。能找到的證據,當然是這裡的“營盤小區”了。那教場村,是在現在的哪呢?在渾南地圖上,你先找到飛雲路,飛雲路和富民南街的交叉路口附近,就是原來的教場村了。

可能老瀋陽比較熟悉的是,瀋陽城內其實也有一個叫“教場”的地方,那就是“教場路”,這條路是在廣宜街往北,令聞街西下窪一帶。哎,對,那個時候清軍在這塊也有一個教場,所以才有個教場路。但到了乾隆四年(1739年)的時候啊,這個瀋陽城內的教場啊,顯小了。因為這個是清朝建立初期的教場所在地,所以得另尋一處開闊的地方“演軍所用”。於是盛京禮部侍郎德福在奏疏中稱:“渾河鋪等處官甸,年久青草不茂,難供飼餵牲畜家長。請將此地2565垧官甸內,撥為八旗訓練官兵操演槍炮教場。”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於是德福的奏章很快得到批准,教場就開始營建起來。乾隆十一年(1746年),這裡已經有大廳五間、班房三間,炮房二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這裡又添月房一間,另有大操場、炮臺和點將臺等設施一應俱全。清朝末期,八旗日衰,教場和營盤二地漸被廢棄,

光緒年間,教場和營盤二村附近漸漸開始有了住戶,後來逐漸發展成村落。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現在,隨著瀋陽城區的不斷擴大,營盤村和教場村,都已經失去原有的村落的面貌,而成為瀋陽渾南城區的一部分,而且,一個駐守在沈丹公路旁邊,另一個,則成為瀋陽地鐵二號線中的關鍵一站。

在渾南高樓林立的背景裡,在奧體中心夜晚霓虹的光影裡,你是否還能感受到清末時候,這裡軍鼓的隆隆和軍兵操演的喊殺聲呢?

無論莫子山還是營盤村,都是歷史長河裡的一個節點,他們見證了瀋陽,從一個邊塞之地,再到大清陪都,再到現在一河兩岸國際大都會的光景。更用這樣一個個的地名,證明瀋陽的歷史底蘊之深,文化之濃,一如渾河的潺潺水聲,呼應著渾河橋上的車流,還有地鐵轟鳴,載著瀋陽,奔向“國中”。


說說瀋陽渾南倆地名:莫子山& 營盤街

就在這旮,讀懂瀋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