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唐人李涉詩云: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在潁河風景帶邊上,一座土窯、一座小院、一個人、一把椅、一捧土、一條狗、一片竹,便是北照古陶傳承人李俊老師願意偷得的“閒”。


(訪青年陶藝家李俊)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我叫李俊,80年出生人,目前是北照古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句簡單質樸的介紹引人無限遐想。

時阜陽是黃淮流域,特有的土質,經過千年沉澱,土質細膩,韌性好,可塑性強!燒出的陶藝作品有豐富的窯變效果。陶藝家李俊的祖輩們是這裡的窯匠出身,他做為土生土長的老連窯工匠的後代,快樂的童年就在泥巴地裡翻滾。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就像每個孩子自小都有過喜愛塗鴉、繪畫的過程。那麼藝術家就像一個大孩子,現在的李俊就是因為保留了那份最早的純真,影響的不只是現在的創作,包括以後,它都會成為創作上最大的靈感來源。


藝術源於生活,我講究“天人合一”

有一句話是民族傳統加現代意識,小時候的啟蒙是受到家庭和人文環境的影響。最早期時我只知道陶瓷並沒有陶藝的概念,那時人們只將陶瓷跟生計相結合,沒有上升到藝術的層面。

記得第一次隨老師參展時,那次跟老師參展遇到了韓美林老師,記憶最深的是他說了一句話:“我們中國泱泱陶瓷大國,但在國際上沒有地位,西方人不承認我們的陶瓷藝術。”那時聽了這句話感覺自己的靈魂受到猛擊。就給自定下了一個目標:既然我們中國是陶瓷大國,民間陶藝這一塊就是紮根本土文化,取當地的土,取當地的水,還要浸染從小耳聞目染的文化因素。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陶藝製作,民族傳統加現代意識,紮根生養自己的土地,現代的一些作品我會將作品與環境相結合,講究了一個“天人合一”的理念。

這便是環境予人的變化,不同的環境催人思考,產生了不同的結果。歡喜、童真、懷念、憧憬,將這些情感換化為生活的催化劑,進而創造。

看藝術作品裡的兩面性。

藝術需要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藝術。愚公移山這個作品,我做的就是我的爸爸和媽媽以生活原型來源為創作材料,不會因為生活環境而產生自卑抱怨,他依然是樂觀向上,對未來抱著希望,熱愛生活。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早期練習基本功的時候,基本功練習技法久了也會枯燥乏味很痛苦,把胚體摔在地上之後,發現它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了,就像是攝影師拍照片一樣,好的作品不一定是完美的。我認為的人生百態,就是人與自然的結合。把“北照古陶”融入現代陶藝思想,追求事物的本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藝術家是孤身戰鬥的戰士。

作為藝術家要具備戰士的胸懷,對美的意識,對先人文化美的意識的熱愛,還要忍受孤獨,不能因為現在局勢和環境的變化,忘掉自己的初心,卻跟著別人走,那樣的話就不,沒有個性,沒有思想何談藝術?

越來越多的人對陶瓷藝術感興趣,這讓我覺得現在不是我一個人的戰場。因為人的物質生活在改變的同時思想也在改變,精神提升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陶藝最讓人痴迷的地方在於它的不可琢磨性,比如作品出來時完成得特別好,但是在燒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差錯,或是創作過程中的靈感一閃而過,所有的一念之差都會讓你付出代價。

但陶藝製作的過程是讓人享受的,揉捏、拉胚、雕琢、燒製,陶藝不是隨波逐流的,是獨一無二的;不是時尚的,卻是引領的、不是譁眾取寵的,是使人痴迷的。

「匠心潁淮」阜陽當代“陶”淵明:隱逸在潁河邊的80後陶藝家


阜陽陶藝的興盛直到清朝末年,由於戰亂老連窯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同時阜陽的北照古陶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對傳統、經典的承繼為起點的當代陶藝 “與時俱進”。

李俊老師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北照古陶的傳統藝術,手捧一把土, 細拉一個胚,一個小宇宙就在他的手中!

鳳凰網安徽阜陽/圖片

任敏國/文字

韓為為/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