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篇佛學文章,蔡元培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因為一篇佛學文章,蔡元培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這個人天生就喜歡思考人生、哲學之類的問題。早年的時候,由於對人生和現實的各種問題找不到一條出路,很是苦悶。他有時想出家,甚至1912年苦悶之極的時候,還想自殺。

不過樑漱溟最終沒能當成和尚,自殺的行為也被朋友成功勸阻。然而他內心的苦悶終究沒有解決,於是梁漱溟一頭扎進了佛學的海洋,因為佛學可以對治他內心的苦。

其實用我們今天世俗的眼光來看,梁漱溟那個時候就是一個“問題青年”,不但不想結婚,還想出家,還要吃素,整個兒一個另類。


因為一篇佛學文章,蔡元培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有一次甚至在大眾面前公開宣稱,他上輩子其實是一個和尚,一個禪宗的和尚,但說出來怕被人家笑話,所以一直沒有公開。

可見他最終選擇佛學來對治人生的苦悶,也是業力所致。用《功夫熊貓》裡烏龜大師的話來說,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偶然。

1916年這一年,梁漱溟已經研究佛學有一段時間了。可能是出於跟大家分享的需要,他向當時的《東方雜誌》發表了一篇自己的佛學理論成果,這篇文章的題目叫《窮元決疑論》。


因為一篇佛學文章,蔡元培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東方雜誌》是民國時期的雜誌,但這種雜誌跟我們今天的雜誌有點不一樣。今天的雜誌一般專業細分很強,例如,人文類的就專門發表人文類的,商業的就專門發表商業類的,等等。

但是那個時候的雜誌,就是一個“大雜燴”。裡面什麼都有,像什麼社論、軍事、外交、教育、商業、小說等等。當然也有佛學的,否則梁漱溟的文章也不會在這個雜誌上發表。

蔡元培在看了《窮元決疑論》後,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哲學系任教。不得不說,蔡元培這個人的度量還是很大的,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蔡元培當時就是“海歸派”,而梁漱溟則是地地道道的“鄉巴佬”。

蔡元培當時能因為一篇文章就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講師,在今天來看是不可想象的。有意思的是,梁漱溟到了北大教書時,他昔日的同學湯用彤這個時候還是北大的學生。


因為一篇佛學文章,蔡元培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那麼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什麼,蔡元培憑什麼就因為這篇文章而聘請梁漱溟?首先,我們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叫窮元決疑,讀起來很是拗口,其實大體意思就是儒家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就是說,要在根上解決人生的終極問題,否則總會心有不安。

這篇文章主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相當於序言。第二部分是講窮元,第三部分則是決疑。文章還是蠻長的,今天的人基本上讀不下去。一個是梁漱溟的語言太晦澀拗口,一個是他所講的東西基本都是佛家唯識。

在佛家,一般大菩薩寫佛教義理時,自稱造論,開篇通常都是寫造某個論的緣由。梁漱溟在序言中也模仿大菩薩說:“欲得決疑,要先究元。述造論因緣竟。”


因為一篇佛學文章,蔡元培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就是說要想徹底解決身心的大疑惑,首先要窮根究底一番。什麼大疑惑呢?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眾生迷於幻夢苦海,所以佛出世講“轉迷成悟”之法。

序言下面就是窮元和決疑。梁漱溟對佛家唯識很有研究,所以整篇文章,他基本上是用唯識的道理講。講八識、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以及緣起與性空的道理等等。但梁漱溟也跟那個時候的很多人一樣,喜歡用西方的科技成果或者哲學思想來會通東方文化。

其實現在看來,有的地方很是牽強,但那個時候的人由於文化上的極度不自信,都喜歡用西方的東西來輔助證明自己的理論。不過雖然如此,梁漱溟還是認為西方的哲學或者心理學等等,終究還是沒有窮其元的,但佛學做到了。


因為一篇佛學文章,蔡元培決定聘請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不過整個文章讀下來,我們就能發現,梁漱溟的佛學功底還是很深的,不光是佛學功底,他對於西方哲學也是涉獵不少。文中涉及到叔本華、尼采、康德、柏格森等西方哲學家,看得出來,梁漱溟為了尋求真理,真沒少下功夫。

所以蔡元培因為一篇文章就決定聘請梁漱溟,並非隨意決策。這篇文章確實有相當的功底,即使在那個年代,能夠超越他的也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