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姐妹倆各長1000多顆腸息肉,專家團隊微創手術成功切除

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微創外科主任何恆正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女性患者張嬋(化名),在腹腔鏡下實施了全大腸切除加回腸儲袋肛管吻合微創手術。術後,張嬋開心地笑了,萬分感謝醫生的救命之恩,並表示再也不怕體內的 " 定時炸彈 " 隨時 " 爆炸 " 了。

來自湖南湘西的張嬋今年 32 歲,近期因全身乏力、面容憔悴、便血,到湘西當地就醫。經檢查,醫生髮現張嬋血色素僅 7.3g/dl,屬於中度貧血;繼而在腸鏡下發現,張嬋的結腸上佈滿了大大小小上千顆息肉,觀之令人 " 毛骨悚然 "。張嬋聽到這個消息,當即萬念俱灰。原來,張嬋今年 45 歲的姐姐也患有同樣的病症,在多年前已接受手術治療。非常不幸,張嬋和姐姐一樣,也確診了這種叫做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的疾病!因治療難度大,張嬋立即被轉送至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進一步治療。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讓患者張嬋如此懼怕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微創外科主任何恆正教授解釋,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又叫做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發病時息肉可佈滿結腸和直腸壁,並有很高的癌變傾向。患者一般在 15 歲 ~25 歲青春期開始出現臨床症狀,30 歲左右最明顯,發病症狀通常為腹瀉、便血、腹痛等,此病應儘早治療,防止其癌變。

張嬋的姐姐在多年前已接受手術治療,只是因當時條件有限,她接受的是傳統術式(俗稱開刀手術),至今腹部永遠留有一道難看的疤痕,而經腹壁永久性造瘻將排便改道才最為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張嬋今年 32 歲相對年輕,若採取這樣的治療方法,連肛門也保不住,今後生活質量會顯著下降,因此,腸道的這些息肉就像一顆顆能被引爆的 " 定時炸彈 ",讓她感到痛不欲生。

幸運的是,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微創外科自成立以來,科主任何恆正教授手術團隊已為眾多病情危重、複雜的患者通過微創術式解除了痛苦。張嬋入住微創外科,何恆正教授帶領程發輝、張豹、張宇、譚禮鵬團隊為張嬋作了充分綜合性評估,制定了一套腹腔鏡技術治療方案,為其順利實施了高難度的腹腔鏡下全大腸切除、迴腸儲袋肛管吻合、臨時迴腸預防性造口手術,將被上千個息肉覆蓋的全部結腸和直腸共 1.3 米徹底切除,同時保留了她的肛門,保障了以後的生活質量。在今後三個月時,再將預防性造口回納,就可經肛門正常排便,避免了人造肛門的痛苦與不便。

術後,張嬋腹部僅留下 4 個 1 釐米大小的傷口,術後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動了,三天後恢復飲食,很快康復出院。" 我比姐姐幸運得多,太感謝了!" 張嬋由衷地說。

家族性息肉病患者腸道一般可多達成千上萬顆息肉,在 35 歲前發生癌變的幾率在 80%~90%,而 50 歲前癌變的幾率則高達 100%。因此何恆正提醒,如家族中有患此病者,直系親屬即屬於高危人群,應在 20 歲左右就開始每半年做一次腸鏡篩查,一經發現,最好是做預防性手術切除,以防癌變。很多患者因畏懼手術而多次腸鏡下處理息肉,這種方法存在腸穿孔率高、無法根除等嚴重缺點,應該摒棄;當今醫學科學有高水平發展,微創手術治療應是最科學正確的選擇。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劉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