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风情】成都城墙的历史,应该从哪年算起?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正规的城垣始于公元前310年。秦灭古蜀开明王朝后,设蜀郡,治成都。公元前310年,由秦丞相张仪策划,蜀郡守张若主持修建了“与咸阳同制”的成都城。秦成都城周长12里,城墙高7丈,为泥土夯筑。城上建有供瞭望的“观楼”和作射剑场的“射兰”。城内沿墙建有储藏粮食的“下仓”。

据《搜神记》记载,张仪在筑成都城时,由于成都平原土质疏松,所筑城墙屡次坍塌。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忽然一只大龟从江中浮出,游到东子城的东南角上死在那里。张仪请教巫师,巫师让他沿着龟迹筑城,终于把城筑成。所以成都别名“龟化城”。秦成都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西为少城。大城的南垣在今文庙后街,北垣约在西玉龙街之南,东垣约在盐市口一带。少城的西南壁在今通惠门以东、下同仁路口附近,其北垣约在今红光东路以南。

【蜀地风情】成都城墙的历史,应该从哪年算起?

天启成都府图

秦筑成都城到隋建国前,虽然历代都有维修,但没有太大的变化。据《成都古今集记》载,秦成都城的城楼是用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建筑。其中保留最久、最著名者乃少城西南宣明门上的张仪楼。由于张仪楼选址得当,虽紧邻郫江,但迄至唐代千余年间历年泛滥的郫江水未曾危及此楼。杜甫在《石犀行》、岑参在《张仪楼》有书为证。唐末,张仪楼被迁建于罗城之上。宋末毁于战乱。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增修成都城。大城、少城各开九门,时称“都门二九”。其中大城西南开三门,其余三面各开二门。少城则西、南、北各开三门。今能考知的城门有:大城北有洛阳门,南有江桥门;少城北有咸阳门,南有阳城门、宣明门,西有市桥门(又称石牛门)。汉代成都除大城、少城外,在城区近郊还建有锦官城、车官城、学官城。尤以集中生产蜀锦的锦官城最为著名。

【蜀地风情】成都城墙的历史,应该从哪年算起?

成都少城公园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率晋军入蜀灭掉了成汉。在成都,他因“怒其(少城)太侈,焚之”。将少城的一部分基本夷平。直到隋朝初年,少城才被重新恢复起来。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坐镇成都时,扩展了少城西、南两面,周约10公里,史称“扩广子城”。筑城就近取土,所遗土坑被改造为园池。传说有个胡僧看到这个池子,惊叹道:“摩诃宫毗罗”。“摩诃”是梵语,意为池大而有龙。后来,摩诃池成为前、后蜀著名的皇家园林。

唐朝后期,南诏屡次进犯西川,数围成都。因成都城垣狭小,有警则民竞入城,窘困万分。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6月,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成都城防,上表请求扩建成都新城(罗城)。唐僖宗《赐高骈筑罗城诏》许之。此次筑城,高骈改变了用土垒的办法,采用砖砌。他下令开挖成都平原古墓中的砖瓦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成都城墙为砖墙自此始。

【蜀地风情】成都城墙的历史,应该从哪年算起?

高骈筑罗城后的成都城

成都筑城,自秦以来,以罗城规模最大,役八州十二县丁夫约十万,费钱一百五十万贯,用砖一千五百五十万块。在刚开始筑城时,高骈担心南诏听到风声会乘机进犯,于是派景山假托外出游玩进入南诏,劝南诏王归附唐朝。同时高骈扬言在四川边界加强巡逻。这样,南诏不敢贸然出兵,终于在876年11月将罗城修筑完工。建好后的罗城周长25里,加上外围的瓮城共33里。高骈的《请筑罗城表》成为成都有瓮城的最早记载。罗城城墙高2丈6尺,墙基宽2丈6尺,城墙顶宽1丈,城朵高4尺。城上并建楼橹廊庑5608间。在城的四隅,还设有马面,士兵可于此向外射箭或发射石炮。罗城有10座城门,今能考知的有:南门万里桥门,西南门笮桥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北门太玄门,朝天门。建造罗城,无疑增强了成都的防御能力,稳定了西南局势。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成都失陷。宋师败李顺后,故蜀宫城被毁。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灭明氏大夏政权。曹国公李文忠奉旨经理四川,他认为成都旧城狭小且城墙低,于是尽废成都汉唐内城,根据宋元城基增筑新城,垒高城墙深挖护城河,成都的城址没有多大变化。洪武十一年(1378年),都指挥使赵清增修外城,包砌砖石,周围20余里,高3丈4尺,比罗城小,但城墙有所增高。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凉国公蓝玉为配合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就藩,再次督修成都城,力图把成都打造成“非壮丽无以示威”的金城汤池。

【蜀地风情】成都城墙的历史,应该从哪年算起?

成都城墙

明末清初,由于战争不断,明末所建新城多已毁圯。唯蜀王宫墙和大城的瓮城、门楼尚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川总督福康安奏准发币银六十余万两,彻底重修成都城。这次重修集全川之力,历时三年,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才全部竣工。清代的成都城墙十分雄伟,远望城墙垛口,有如锯齿一般。大城外的瓮城上有四座炮台(箭楼),各高三层,有炮窗,大城内侧有一道矮矮的女墙,城墙上的堆放每隔半里一所,瓦顶砖壁,是预备军务是守城所用。四门城楼皆五楹二层,即所谓八角楼。

清代,由于成都住有满蒙八旗兵,所以在城西修了一座满城,习称少城。清人吴好山在《成都竹枝诗》中写道:“满城城在府西头,特为旗人发帑修。”满城周长四里五分,高一丈三尺八寸。

【蜀地风情】成都城墙的历史,应该从哪年算起?

成都城墙

民国以后,成都城墙开始被部分拆除。1912年首先拆除了少城的北段城垣,继拆南段城垣。为交通方便计,1913年于西较场侧增辟通惠门,民间称新西门。1914年又于东较场侧增辟武成门,习称新东门。1921年拆除了西御街口的少城城垣。1933年又拆毁了大城的瓮城,辟为街道。1935年拆毁了少城的最后一段城垣(从人民公园至小南街)。1939年于城南中、下莲池之间增辟复兴门,习称新南门。抗战期间,为防日军空袭,便于市民疏散,又在各交通要道处拆除部分城墙。有些地方城墙垮塌,人们走出了通道,称之为“垮城墙”。

建国后,1958年4月,成都市第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拆除城墙。这样成都就只剩下北较场成都军区一段500余米长的残墙。1968年,省革委决定拆除皇城,在其原址上修建了万岁展览馆。从此,成都的城墙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