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朋友好劝他,难道我错了吗?孔子交友原则:劝过不听就别再劝


平时,我们总能听见这样一句话:“我都是为TA好,TA怎么就不听。”在我们与朋友的相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如果我们看到朋友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的确需要劝,但是,如果朋友不听,就不要再劝了。


这就是《论语·颜渊篇》里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孔子交友之道,孔子回答说:“真心实意地劝说他,引导他,如果对方不听,就不要再劝了,因为,再劝就是自取其辱了。”

为什么孔子要这样说呢?

为朋友好劝他,难道我错了吗?孔子交友原则:劝过不听就别再劝

论语




【01】劝而不听,再劝,影响感情



作为朋友,“劝”是出于为对方好,对方如果听还好,如果不听,再劝,就会招来对方的反感。我们越是一味地劝,就越会让对方有压力。对方一有压力,就会反抗,反抗中,双方情绪激动,难免出口伤人。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大部分感情的破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双方中至少有一方不给予对方空间。再三劝,就是没有给予对方空间。不给予对方空间,对方又怎么会接受我们所谓的“都是为你好”呢?


为朋友好劝他,难道我错了吗?孔子交友原则:劝过不听就别再劝

朋友




【02】换位思考,也许就不一样



有一句话,“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即,吃饱了的人不会知道饥肠辘辘的人有多饿。这个道理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庄子·外篇·秋水》里惠子和庄子的争辩。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之乐,全矣!’”

庄子看见鱼就说鱼很快乐,惠子就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庄子就反问:“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界定的快乐。同样的,你也不是鱼,你也不会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咱们最开始说的那些话里,你说过‘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可见,你是在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之后才问这句话的。”

为朋友好劝他,难道我错了吗?孔子交友原则:劝过不听就别再劝


尽管,这个辩论是以庄子的话为终结的,但是,庄子最后的结语前提是惠子在知道庄子知道鱼的快乐之后提出的那句“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惠子根本就不知道庄子知不知道鱼快乐,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庄子自己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因为庄子自己说了自己看见鱼游得悠闲自在,并且,基于此,认定鱼快乐。所以,听到这个判定的惠子才会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也就是说,庄子自己要是不说,惠子就不会问后面的问题,而,除非庄子说他能够通鱼语,鱼亲自跟庄子说了它们快乐,否则,这个辩论就会没完没了,甚至,纵使说了,也会没完没了。由此可见,人和人的交往,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说了尚且还会引起误会,更别说不说。

朋友做了一些事,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会认为对方这么做是错的,因而,会大力劝说。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知道朋友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求吗?

如果不能,我们又如何保证,对于朋友来讲,我们所谓的“为你好”就真的会在结果上有利于TA吗?

为朋友好劝他,难道我错了吗?孔子交友原则:劝过不听就别再劝




【03】谁都没办法确定自己是绝对的对



一个人到了多大,都要学习。这是因为,当一个人阅历有限、知识有限、见识有限的时候,很容易给自己的人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极力劝朋友,是因为,我们认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可是,谁来确定我们的判断就是绝对正确的呢?我们自己吗?如果是我们自己,那么,朋友当然也可以说他们自己的判定也是绝对正确的。

这样一分析,我们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理解朋友的坚持了?

孔子之所以说劝过之后就不要再劝,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绝对正确性。如果一直劝,劝到最后,一旦朋友按照我们说的做,出现不好的结果了,那么,朋友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又该如何自处呢?双方的关系,又该如何维系下去呢?

所以,对待朋友,出现问题可以劝,但是,劝过不听就无需再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