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對嗎?

看字面意思,我們一般會這麼理解“人沒有長遠的打算,必定有當下的憂患”。這要讓中學生翻譯成白話文,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寫。仔細想來,這樣的說法並不對。沒有遠慮的人,反倒當下過的自在逍遙,哪會有什麼憂患。

遠慮,不說多遠,就是期末考試,大學裡的學生,有多少不是耗到最後一個星期才開始複習的?他們過的憂慮嗎?不到掛科不憂慮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該怎麼講呢?

先來看它的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

《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

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荀子·大略》的解釋才是合情理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對嗎?

在我們的思考裡,總是以當下為原點,思維向前延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則是以現在為原點,思考以前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憂患,都是以前沒有“做長遠打算”的造成的。

孔子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眼下的享受,而忽略長遠的規劃,那樣的話,遲早要面對困難。

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職業有所規劃,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在今天謀劃未來,無論未來面對的是什麼,我們才不會驚慌失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對嗎?

既然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要反思自我,是不是規劃了明天的生活。存錢也好,堅持讀書也好,不斷提升技能也好,都是為了離“憂患”遠一點,而我們也在不斷地提升自己。

《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只有在不斷地進步中,才能實現我們的“遠慮”,這樣的人生才會無“近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