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懂馳騁於歐洲戰場上的匈牙利輕騎兵

“匈牙利輕騎兵”是《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中一個新增的輕騎兵系強化單位。除了出色的移動速度和強化了的戰鬥能力,部隊最有特色的地方便是背上插著一雙羽翼。到底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種怪異裝束的騎兵呢?

「匈牙利輕騎兵」在遊戲英文原版為「hussar」。此兵種起源於約15世紀的匈牙利地區,至18至19世紀,更廣泛地活躍於歐洲各地,成為近現代騎兵科的重要兵種之一。由於18、19世紀的「Hussar」常在中文翻譯作“驃騎兵”,而遊戲中的外觀設定又近似於波蘭常見的翼騎兵,故此常有人誤以為「hussar」翻譯作“匈牙利輕騎兵”是個錯誤。然而,“hussar”一詞的確是起源於15世紀的匈牙利王國周邊地區,原本是對活躍於對奧斯曼帝國前線的輕騎兵組織的稱呼。

一口氣讀懂馳騁於歐洲戰場上的匈牙利輕騎兵

19世紀波蘭畫家所繪1605年基爾希摩之戰中波蘭翼騎兵

在匈牙利語中稱之為“huzár”。有關其語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為拉丁文「cursarius」也就是強盜,可參照英文的corsair的音轉,原是拜占庭帝國的一種騎兵單位;另一種說法為來自於斯拉夫語的「gusar」(強盜,今日的塞爾維亞語只解作海盜),但這個「gusar」最終又可追溯到拉丁文的「cursarius」。其名字的來源主要是指這種輕騎兵的作戰方式以偷襲和掠奪別人後方為主。有趣的是,在匈牙利語中「húsz」是20,而「ar」是「畝」,故又順利成章地產生了“凡有20畝土地的地主必須交出一名輕騎兵作兵役”的引伸意。

一口氣讀懂馳騁於歐洲戰場上的匈牙利輕騎兵

15世紀的匈牙利輕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輕騎兵的確是輕騎兵。他們沒有標準的裝備,故此只是根據個別騎士的經濟能力作裝備——比較富裕的人能夠購買裝甲,但有些則只能輕裝出擊。到了16至17世紀,匈牙利輕騎兵漸漸向輕裝化的方向發展,成為相對於傳統騎兵的騎兵種類。他們以快速的移動力和強大的衝擊力而聞名於對奧斯曼人的前線上。

16世紀以後當神聖羅馬帝國為首的基督教勢力開始反攻匈牙利等中東歐地區時,帝國更時常以這些輕騎兵為傭兵,使其活躍於中東歐以外的歐洲戰場。匈牙利式的輕騎兵一直在歐洲各處運用,尤其到了火器普及化後,輕騎兵的機動性更使其脫穎而出成為各國騎兵組織的寵兒。在18至19世紀,不少新式的「hussar」騎兵開始流行,也是承襲了傳統匈牙利輕騎兵的輕裝特點。

一口氣讀懂馳騁於歐洲戰場上的匈牙利輕騎兵

18至19世紀流行於歐洲各地的的騎兵便是承傳自匈牙利輕騎兵。圖為19世紀初的法國驃騎兵(拿破崙戰爭)

不過,使匈牙利輕騎兵聲名大噪的的而且確是在波蘭。大約在15世紀末時,波蘭已從塞爾維亞等地區聘用這類輕騎兵其中有大部分是逃避奧斯曼人入侵的難民。至少在16世紀剛開始,已從文獻中看到匈牙利輕騎兵傭兵。在1570年波蘭—立陶宛的軍事改革中,正式建立了波蘭自己的“翼騎兵”部隊。翼騎兵最大的特點便是在騎手的後方裝有一對羽翼,象徵其速度與無比的衝擊力,以及可在縱馬狂奔時發出震攝敵人的聲響。不過,也有研究認為羽翼對作戰沒有幫助,而且增加了騎手控制馬匹的難度;故此安裝羽翼只出現於典禮儀式上,而非實戰中。

波蘭翼騎兵雖然習慣也稱之為「hussar」,但其與傳統的匈牙利輕騎兵並不一樣,是身披裝甲的重騎兵,在波蘭語中又稱為“同伴騎兵”。

一口氣讀懂馳騁於歐洲戰場上的匈牙利輕騎兵

翼騎兵的善戰為波蘭贏得了像1683年維也納解圍戰的重要戰役

波蘭翼騎兵比傳統的中世重騎兵更具機動性,而且適當的裝甲又使其較一般的輕騎兵不易耗損,很能適應中東歐的平原地型。翼騎兵的主要武器為長槍,其統一由波蘭王座提供,可達4至6米長。此外尚配有大型馬刀,部分騎手更會使用反曲弓作騎射。其手持長槍的形象和「同伴」的名稱,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古馬其頓的精銳「同伴騎兵」。波蘭騎兵的強盛在16世紀至18世紀可謂冠絕中東歐地區,為波蘭贏得了像1683年維也納會戰等關鍵戰役。一直到1776年,在熱兵器的普及下,翼騎兵才退出戰爭舞臺,被近似於驃騎兵的烏蘭騎兵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