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多數網民都參與了網絡暴力?

什麼是網絡暴力?

簡單的說,網絡暴力就是在網絡上以文字、語音或視頻等方式傳播現實中的暴力。

現實中的場景:

"張三,告訴你哦,趙六怎麼怎麼怎麼"

"李四,我對你說,趙六怎麼怎麼怎麼"

"王五,你知道不,趙六怎麼怎麼怎麼"

"……"

網絡中的場景:

多個媒體平臺在短時間內出現針對某人某事的大量報道,這些報道有真有假,有些極具煽動性,甚至直接辱罵當事人、公開當事人的隱私……

很明顯,現實中語言暴力的傳播範圍和力度有限,而且容易找到源頭。

但在網絡上,某事件一發酵成熱點,相關信息就會爆發式增長,一時間,不管真假、沾邊不沾邊的相關信息就會"鋪天蓋地",而且不通過技術手段難以找到源頭。

例如現在網上關於"維權奔馳女車主"的信息就很多,其中還有多少是和"維權"相關的?這種過度深挖當事人信息就是典型的由熱點事件轉變為網絡暴力。

為什麼說大多數網民都參與了網絡暴力?

為什麼會有網絡暴力?

絕大多數的網絡暴力都是為了獲取利益,而網絡暴力本身只是獲取利益的方式而已。

那麼,利益從哪來?

首先是事件直接相關利益。

還以"維權奔馳女車主"事件為例,維權事件使奔馳及其4S店利益受損,媒體關注此事件時間越長,他們的損失就越大,所以"維權女車主因欠錢被維權"等信息可以把事件重心由維權事件轉移到女車主本人,符合當事一方的利益。(注:這裡只說已發生的事實,不判斷"女車主被維權"信息是誰發佈的。)

還有就是流量帶來的利益。

大家在各種網絡平臺看新聞時,都會為這條新聞增加閱讀量(即流量),閱讀量越高,新聞作者得到的收入也越高。所以一旦某事件成為焦點,相關信息在各平臺就會馬上氾濫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說大多數網民都參與了網絡暴力?

誰在施暴?

事件中的一方自己動手,雖然直接,但效果一般不好,畢竟自己的力量有限。於是有點當事人就會花錢僱人來做,而專門做這類事的就是水軍。

水軍多是團隊運作,他們分工明確、專業性強,能短時間在一定範圍內製造熱點。

熱點一旦形成,各類媒體作者自然就會跟進。

所以直接施暴者就是事件中的一方、水軍、媒體作者。

為什麼說大多數網民都參與了網絡暴力?

為什麼說大多數網民都參與了網絡暴力?

"需求決定供給",網民是媒體信息的受眾,是消費者。而網絡施暴者正是利用了網民的這種渴望瞭解世界的正常需求來獲取利益,來達到傷害他人的目的。而網民不僅被真假難辨的垃圾信息汙染,還常常落入輿論陷阱成為幫兇。

例如校園欺凌視頻在網上傳播,視頻每播放一次,受害者就多受一次傷害。所以呼籲網民,對於標題上就明顯是不良信息的、故論玄虛的、涉及他人隱私的這類信息就不要點擊,不要去看,不要再花你的流量用傷害他人的方式幫暴徒掙錢!

為什麼說大多數網民都參與了網絡暴力?

魯迅先生曾在書中寫道:"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