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龍山八景”分佈圖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古井泉香

清雍正六年,龍山改土歸流,設立縣治。這眼泉井,也是隨著縣治的建立應運復生的,稱為古井。

泉井位於城內偏北方關廟巷內。井北李姓住宅,桃李滿園。西臨黑伏宮後的水閣涼亭。亭建三層,下臨池水,飛閣流丹,碧瓦生翠。東面離井兩丈遠,有兩人合抱的古柳一株,枝繁葉茂,蔭蓋古井。當春意濃時,蝶穿桃雲,鶯翻柳浪;這古井邊的迷人景色,足使你為之傾倒和陶醉。如在盛夏正午,乘柳蔭納涼,習習清風,頓收溽暑;若飲一杯甘泉,更是悅人心肺,無限快意。

城內泉井,數以百計。唯此井泉水甘美,香涼爽口。最大的特點,則是泡茶無濁,經日不腐。當時凡是稍微講究喝茶的,都是用此水沏茶。而這眼井水勢獨旺,不管春夏秋冬,或久旱不雨,從不枯竭。到今天,已是時異境遷,這口井仍然是青春不敗,水色水質,都比其他優異。

這裡還傳有一說,是在建立縣治以前,不知道從什麼年月起,就有了這口泉井。當時這個地方還是芳草叢林,人煙稀少。井南面有茅屋兩間,住著土家族勤勞而善良的父女倆。一條小道通路,打從屋前而過。一些肩挑揹負的過路人,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常常要在屋前傍依柳蔭休息。父女倆總是滿面春風地給人以茶水解渴。當飲過井泉或涼茶後,頓覺神清氣爽,疲勞全失。年長月久,這泉水的甘香,就傳揚開了,人們都讚譽為“古井泉香”。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東皋書聲

所謂“東皋”,就是縣城東門外春廠坪、王家堡這一狹長臺地。北接松崗,東臨鱉水,西與縣城相望,相距約有五百米左右。中間狹長低於臺地的一片田疇,名曰東門壟。龍山書院就建在春廠坪至玉荷齋這段臺地之上。

書院地處近郊,風景優美。東有粼粼波光,西臨翠滴田疇,南面斜通小街,北環青蔥林樹。空氣清新,喧囂遠避,實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佳境。

龍山書院清時稱做白崖書院,清末改為高等學堂,後為縣第一中學,今為白巖書院小學。莘莘學子,聚集一堂,切磋琢磨,辛勤攻讀。每當風晨月夕,琅琅書聲,透窗而出,遠揚四方,鏗鏘悅耳,清韻娛心。真才來自苦學,美景得助書聲,其名且意可謂深遠。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獅頭聳秀

縣城正東十華里處,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在群山中有兩座石峰,一高一低,均高出群山之上。兩峰相距約三十公尺。大者像母獅俯伏,頭東尾西。小峰如幼獅匍匐母懷,嗷嗷待哺。母獅高出群山約五十公尺,長約百公尺,宛如睡獅。峰頂及周圍無樹木,遍生茅草,有如獅毛的冗長雜亂,披覆全身。因其形象逼真,故名曰“獅子頭”。

春二三月,綠滿天涯,杜鵑花叢叢吐火,野刺花簇簇泛銀。春色的絢麗,春光的美好,孕含在這萬山叢中,將獅子頭裝點得格外青翠秀麗。舉目縱覽,一頭高大秀麗的巨獅形象,躍入眼簾,使你覺得“聳秀”二字,是多麼的逼真而貼切。

獅子頭的奇秀,據傳曾吸引過洋人來此觀賞和讚歎不已,並說巖中藏有金獅,願出重金購買。當地人民為了保護祖國山河的完美和秀麗風景的永葆青春,不為利動,嚴詞拒絕。因此,這“獅頭聳秀”的美景到今天安然無恙,繼續供人欣賞。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長橋臥波

龍山縣城地勢,是群峰中小盆地裡突起的一塊臺地。盆地東南河水環繞,西北則是綿亙起伏的山崗。

出南門下數十級石階,一條長街直達河畔。煙波浩蕩的鱉水河滾滾向西流去。河中豎立五個青石橋墩,一座木製結構的涼亭長橋,橫跨兩岸。橋中兩側有長凳和經營各種小吃的攤販,供行人休息吃喝。南端橋頭,尚有南雜、百貨等商店,又有供行人食宿的客棧。這裡是通往縣南各鄉鎮和永順縣的交通大道,故來往行人、長途商旅絡繹不絕。

橋樑是用兩人合抱的大樹橫擱石墩上面,橋身是中國式的亭臺建築,翹角飛簷,朱梁碧瓦,古色古香。橋長兩百餘步,雄偉而壯觀。

每當春夏雨多,山洪暴發,河水陡漲之時,巨浪掀天,洪波翻騰,長橋幾有為大波吞滅之慨,令人觸目驚心。而在天地清明,風雨不興之時,河水清沏,微波盪漾,游魚可數。這“長橋臥波”的景象,自另有一番神韻。

今天這裡流波如故。但長橋已為兩大拱四小拱的鋼筋水泥結構公路橋所代替。橋面鋪成可供兩部汽車並行的灰色油路,油路兩側是鋼筋水泥構制的花欄杆。大橋兩端都是嶄新的街道,特別是沿河兩岸,廠房棋佈、煙囪林立。這一切更使人賞心悅目,陶醉於美景良辰,鞭策著人們向四化飛奔。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楓林古剎

大包頭山崗,距龍山縣城約四華里。在同老城接壤的下半山腰,折巖疊壑,亂石林立。山為青石岩層,而石間隙地,土壤肥沃,滿山林木,鬱鬱蔥蔥。在山腰梯巖間,有一座古廟名“祖師殿”,隱約在巖林之間。

殿宇周圍,有楓樹數百株,參天挺立,直上雲霄。當草長鶯飛的時候,新葉初綠,嚴如華蓋。而在涼秋九月,霜葉滿樹,一片緋紅,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美麗的景色,使人心花怒放。深藏在楓林中紅牆綠瓦的古廟,也為之增色生輝。這幅絢麗好絕的天然風景圖畫,怎不叫人神馳與傾倒?!

祖師殿後右側巖壁間有一座石洞,其深莫測。據說曾有探奇者結伴攜燈火入洞,歷三晝夜,尚未知盡頭。因燈火、乾糧皆盡而返。相傳洞內有陰河,有曠地,路徑起伏曲折,崎嶇難行。還有洞鼠鳥群,有時令人毛骨悚然。以後便沒人再問津了。

當今,大包山更為別緻。山崗為縣直機關的千畝造林基地,已綠樹成蔭;山腰為縣辦水泥廠的原料基地,運輸車輛來往穿梭不息;山腳溪流已築成五十餘米高的蓄水混合巖壩,渠水在孜孜不倦地灌溉著萬畝農田。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魚洞春波

出縣城南門,曲折西行,約四華里到隔鬧坡。其後山嶺環立,臨河是一片田疇,村舍甚多。在下端山勢環抱處的小崗之上,建有一座高七層的青磚寶塔,高聳入雲,塔呈六方形,下層直徑約六米,每層內有梯可登。塔頂石縫中生小樹數株,不知樹種從何處飛來?無植根土壤,而枝葉繁茂,實為驚奇。綠樹青石,蔚為奇景。

鱉水河流到此崗下,盤旋如半月形。河岸石峰巖壁,使河身如洞,巖壁空隙中有小道可達河中。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把這裡叫做“跳魚洞” 。

當河身進入巖壁處,河中有巖灘。水由巖灘洶湧而下,復繞石壁下流,灘陡水急,波湧浪生。每在桃花盛開,春汛來時,游魚隨奔流俯衝下灘,又迅即返身逆水上躍,飛上巖灘。魚躍多在桃汛的午夜時分。

跳魚洞河邊有賈姓經營一座碾房,全家住此。當桃汛時期,他家以竹簾為澗,謂之“涼澗”,置灘巖之上。頭晚安放,翌晨取魚,多時一次可獲魚一百多斤。賈之家室,亦因此甚豐。

解放後,這裡的寶塔仍然屹立山崗;政府領導人民在跳魚洞築起了攔河大壩,五十年代在龍山建成了第一座水力發電站。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茶亭晚涼

一條橫障縣城與華塘壩的山崗,高不過五十米,位於縣城正北,距城約兩華里。通往來鳳的大道,由崗南徐徐而上,又曲折北下。商旅行人,不絕於途。

崗頂有寺廟一座,名“茶亭寺”。傍廟建一涼亭,即“茶亭”,路經亭中。亭高三丈,長三丈。亭內兩邊由柱中橫貫木方為凳,供路人憩息。亭內有熟食小攤,菸酒皆備。崗上林木繁茂,野草叢生;荊棘縱橫,山花遍地。東西崗巒起伏,南北低矮平地。在夏日黃昏,亭內清風徐來,暑氣全消;坐此乘涼,頓覺心清身爽。日沉西崗,彩霞染天;月上東林,清輝篩地。北望廣闊田疇,暮靄煙雲;南矚滿城燈火,點點繁星。此時此地的優美景色,十分迷人。在一天的勞動之後,這裡足可以一洗疲乏,去卻勞煩。而且在清談漫語中,儘可大發宏論。不管是有關生產生活,任其發揮馳騁。但在舊社會,廣大勞苦大眾,若非清明盛世,是無法獲得這樣的閒情逸致的。而今天,這裡變成龍山來風兩縣的交通要道,百人乘坐的公共汽車和各式各樣的貨車往返駛奔。特別是用水泥岩石合成的巨型引水渠道,順著山崗伸向遠方,構成了一幅誘人觀賞的畫圖。撫今追昔,深感人民與國家的關係,如魚之於水也,須臾不可脫離。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松崗煙雨

松崗離縣城約一華里多路,位於城北。中間為古“校場坪”,乃過去兵勇騎馬射箭、排陣練兵的地方。今已變為阡陌縱橫的田疇,靠北是人民醫院、農科所等單位的林立高樓。

松崗來自石羔山脈,為狹長土崗,到校場坪戛然而止,高不過五十公尺而已。這裡遍長馬尾松樹,間有其他闊葉喬木,枝葉繁茂,蒼翠常綠,故名“松崗”。

崗腰有石亭翼然,名“松崗亭”,供遊人休憩。崗頂有廟,曰“文運亭”。廟內玉皇閣高三層,雄偉嵯峨。山門牆垣高兩丈,壁壘森嚴。進山門經數十步平地,上石階數步,即到廟中。廟門上懸木匾一塊,上題“吾道景行”四字。字系草書,龍飛蛇舞,氣勢磅礴。玉皇閣第三層懸“文運亭”三字木匾;第二層木匾為“道重人天”四字,威嚴凜然。整個亭廟的紅牆朱壁,皆隱藏在綠樹叢中。

崗上林樹繁茂,每當日月晦明之時,或清晨薄暮,滿崗雲絮霧氣,繚繞枝頭。如輕煙,又似微雨。似煙非煙,似雨非雨。隱隱憧憧,渺渺冥冥。特別是今天,在山崗頂上建起烈士公園,烈士塔頂天而立,更有清池臥崗,池畔花欄起伏,池中銀橋花船。遊人縱覽山光,瞻仰巨塔,頓有林樹失色,亭閣潛形之感,對繼承先烈遺志,開創祖國未來,更能心領神會。

舊時“龍山八景”,你曉得幾個?

光緒年間龍山縣城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