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能夠在一個假期中過兩個節,這種機會還是稀少的,特別是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估計很多父母都不會放棄這種少有的教育機會吧。“五四青年節”其中對於“青年”的年齡界定,無論是聯合國還是我們國家的政府組織,都將其起始年齡劃定在了14週歲以上,上限的邊界國內部分是到28週歲以下,國外則是25週歲以下。基本上這個年齡階段對應的是孩子們上高中、大學、研究生以及初入社會闖蕩初期的人生階段。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階段也恰好對應孩子們以抽象思維為主、創造力和精力普遍旺盛且大腦心智即將發育成熟的高峰階段。

我們一直在向父母們傳遞的一個家庭教育的方法就是親子共話,無論小到嬰幼兒時期的親子對話,還是學齡期開始的親子討論以及青春期階段最重要的親子辯論,其實都是希望父母們能夠打破認知邊界、年齡限制去儘可能做到平等地去和孩子們溝通交流,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最終奠定一個和諧穩定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而孩子們也能夠在從小家庭中這種固定的溝通模式習慣下去認知世界、拓展視野、引發思考,通過父母的引導、理解和支持生髮出獨立的思考、更廣泛的認知以及持續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教育內容都會在這樣的教育方法下被實現,而這完全取決於每個家庭親子共話的執行質量以及意志力。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那麼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背景下,我們的父母可以和上高中、上大學的孩子們聊點什麼、反思些什麼呢?

對於五四精神核心內容的認知,孩子需要,父母亦需要

對於100年前的歷史,估計大部分孩子們是從學校歷史課本中的文字中瞭解到的,有少部分同學可能瞻仰過當時親歷“五四運動”的那些愛國青年們的遺書、血書以及事件留下的很多相關物品吧。我們知道對於從文字中或者親眼見過歷史遺物這兩種瞭解歷史的方式都很難能抵得上親歷,所以認知深度上、情感理解上便很難能夠徹底領悟其內涵、精神、文化。可能當孩子們在持續的愛國教育下,積累了足夠豐富的歷史知識,才有可能生髮出強烈的愛國情感吧。所以對於先輩們、長輩們、父母們想要孩子們認識的、理解的、領悟的內容或者精神,請大家一定要給他們時間,只要心中種下了種子就不要擔心它不發芽、不長大、不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但這真的需要時間和歷練。所以這是對於那些教育上比較著急的長輩們、父母們一點提醒。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那麼對於五四精神的八字核心內容: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一種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而憂國憂民、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積極進取,積極創新、不斷探索科學而勤奮工作的愛國主義精神,到底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對此理解到哪一步了,是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真正去實踐的,這些都是可以作為親子共話中非常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只是這些偏歷史、偏純精神、純思想的聊天內容是否能夠在我們多數家庭中持續進行,卻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因為現在有太多家庭的父母把教育重點放到了孩子們如何掌握技能和知識的層面,而很少能夠對於孩子的精神學習認知透徹並提到教育日程上來。而對於孩子們的精神學習卻是需要從家庭教育中啟蒙的,父母又是最重要的執行引導者,所以父母們的認知高度和踐行高度便決定了孩子們是否在青少年時期已經基本搭建起了精神成長的框架。如果這個內容是欠缺的那麼即使在後續的學校教育中也是很難補足的,這完全不同於孩子們在學校學的硬知識,只要學過了就可以通過記憶應用寫在答卷上。所以我們既唏噓於那些智力很高,學術科研水平也很高的高新科技人才會有叛國的舉動,但同時更加擔心現在還有多少家庭是正在親手創造著未來的這種失望和危機的呢?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所以比起孩子們精神引領方面的缺失,我們更加需要提醒父母們,要把教育的精力、內容、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既能看到當下,也能兼顧到未來,既能顧及孩子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也能意識到孩子精神思想意志方面的成長,儘可能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只看樹木不見森林,更何況精神內容的學習和成長又是如此漫長的。

對於目前孩子們的自我認知,父母亦需要重新認知自我

瞭解歷史、學習歷史、找尋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在、引領未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但卻是非常有用也極具價值的,所以我們都不遺餘力,甚至對此都那麼痴迷。因為在歷史中我們會發現似曾相識,會發現何其相似,從眾多相似中我們又可以解疑解惑,給予當下問題解決一定的思考角度和方法的參考。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同樣對於1919年的那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我們仍然需要從歷史的鏡子中照到現在的自己。問問孩子們對於那時正在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生們是如何看待的?對於他們的人生選擇又是如何看待的?那麼即使現在我們處於相對和平、安定的社會大環境下,作為學生又應該有怎樣的選擇和生活呢?是否有想過同為學生,在不同時代是具有不同使命的呢?而對於現在的學生身份,到底自己應該怎麼做才不辱使命?

我們發現現在很多學生都過於缺乏對於自我的思考了,他們更多的像是隻會學習的機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被迫學習的機器,沒有太多表情、也沒有過多熱情和想法,很多都是十幾歲的年齡卻展示出了老態無精打采的樣子,甚至還有很多孩子認為學習是給別人學的,包括大學生也並未想明白到底大學的意義是什麼,每天拼命學習考學又是為了什麼?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我們不太清楚到底是這些孩子從小被狹隘認知的父母所影響了呢?還是當下現實壓力過大的社會大環境才造成這樣的教育結果的呢?又或者難道人的貪慾會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好而與之相增嗎?還是人類本身就只有在最艱苦卓絕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激發鬥志成就奇蹟的,就像是當年那些從西南聯大中成長起來的國之棟樑一般呢?難道在和平環境中很多普通的孩子們就無法被激起心中的激情和責任擔當嗎?

可能事實並非如此,可能在每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孩子心中,都種有那麼一顆報效祖國,實現自我價值的理想種子,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被激發,被滋養的機會和土壤,這就是家庭教育中缺乏的能夠引導孩子們對於自我認知的啟蒙,而這個認知的過程也將伴隨孩子們一生。如果孩子們從來都不思考自己喜歡做什麼,能夠做什麼,那就無從談起一個人的價值和自我實現,如果缺乏這種心理精神層面的認知,就無法生髮出足夠的勇氣、思想、創造力、意志、信念等,而缺乏這些便註定一個孩子不可能有未來,如果既缺乏對於未來的想象,也缺乏未來所需的各種能力和素養,這便是教育的失敗。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所以家庭同樣在孩子的自我認知道路上起著重要的啟蒙作用,但同樣如果父母對於自己的認知本身就是不夠的,也從未思考過相關問題,那麼這個話題照樣聊不起來;沒有父母有意識的思想啟蒙,也缺乏榜樣示範,那麼孩子們的自我認知之路就會無限期地延遲,而到最後就是變得迷茫、困惑,而不得解,即使學習成績再好,還是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價值,在這種現實期望和自我認知嚴重不匹配的情況下就會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我們養育孩子一定不會希望他們不得善終或抱憾終生吧。

對於孩子未來人生的暢想和規劃

很多時候我們也建議父母和教育者能夠適時地提供給孩子們前進路上像是掉在毛驢眼前的那根胡蘿蔔,這當然是對於那些需要外界時刻鞭策和鼓勵才能產生一定的前進動力的孩子來講的,而那些天生就很優秀的孩子則早已有了自己篤定的理想和夢想。我們也發現看似比較虛的那些個“胡蘿蔔”其實是非常有效果的。

當長輩們、父母們能夠在孩子們受挫、受打擊、萎靡不振時,適時開導重新幫其喚醒動力,對於孩子們是特別有幫助的,既經歷了該有的失敗和痛苦,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找到了戰勝失敗和痛苦的方向,能夠兩頭都有收穫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極其有意義的。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所以能夠經常性地和孩子們聊聊未來的很多方面,無疑是教育中最好用的胡蘿蔔,可以是明天的比賽、可以是下週的團隊作戰,又或者明年的這個生日,亦或是下一個生命階段,近期的和遠期的都可以,抽象的和具體的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夠重新點燃孩子們眼睛中的光便是好的,這點光就是孩子的精神動力、意志力、希望。

結語

很多人不屑於和孩子們聊這些與學習成績無關的抽象內容,可能對於有些父母確實很難吧,但是難並不代表就可以不做,逃避。因為我們需要清楚,孩子們的成長是一生的,所謂的人生競賽也並非某一階段所獨有的,如果前半段孩子們已經很拼命在跑,那麼後半段是否還有力氣能夠跑完呢?又或者發現自己完全錯跑了方向呢?而無論正確與否也只有一次機會。所以教育不是件能夠著急的事,我們需要走走停停想想,那些真正能夠讓一個人最終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到底是什麼?孩子目前學習的掌握的是否可以達到那個目標?還缺最重要的什麼?

知識、技術、科學都是在不斷髮展、進步、更新的,而那些通向未來成功的必備裝備卻是那些堅硬如磐石,亙古未變的精神文化基因以及強大的意志、信念、信仰。如果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各種民族精神能夠紮實地進入到千家萬戶,那麼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都將擁有著無限的未來,今天,就讓我們先從“五四精神”聊起吧!

今天的“五·四”,我們能和孩子們聊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