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份畢業證書看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小學學制


從兩份畢業證書看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小學學制

這是兩份小學畢業證書,證書的主人趙庭。趙庭先生1940年出生,在職時是海安市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退休後多年擔任市教育關工委秘書長等職。前不久,趙老告訴筆者,大公小學是他的母校,至今他還珍藏著母校頒發的初小、高小畢業證書。於是我第一次見到了小學初小畢業證書和高小畢業證書。

◆1951年的初小畢業證書

從兩份畢業證書看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小學學制

這是趙庭先生大公小學初級部的畢業證書,頒發於1951年7月。整整69年過去,沒有褶皺,基本完好如初。證書中的文字一律毛筆正楷,端莊穩重。尺牘之間展現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之美,翰墨雄渾,古意盎然。

證書上校長周慎吾、副校長周汝南分別鈐方形朱文私印。發證時間“一九五一年七月”處鈐有“海安縣大公小學印”。

證書左側上方的小框內印有“印花”字樣。貼花是稅種之一,國民黨統冶時期,貼花憑證分為4類33目,其中就包括有人事憑證類,而畢業證書正是歸屬於人事憑證類。趙庭先生的這份畢業證書上雖有“印花”位置,但未貼花,說明新中國成立後已取消。

小學“初級部”,簡稱“初小”。清末及民國時期,學制為初級小學四年,高級小學二年。新中國建國初期,仍採用“四·二”分段制,即1至4年級為初小,5、6年級為高小。

◆1953年的高小畢業證書

從兩份畢業證書看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小學學制

這份畢業證書設計製作非常精美,五星紅旗擁戴著毛主席正面像,紅旗分列兩側連接著彩色花邊,美觀大方,昭示著新中國的教育新氣象。畢業證書的右下方是編號,用蠅頭小楷書寫“公高字第拾伍號”,表明證書領取者系“高級”小學畢業生。高級小學簡稱“高小”或“完小”。由於是高級小學畢業,證書上除蓋有“海安縣大公小學”公章外,還加蓋了“海安縣人民政府印”認證,可見高級小學畢業證書的份量。該官印方形、闊邊,8字印文豎排兩行,粗宋繁體,自右至左,每行4字,排列整齊莊重。證書的左側與存根相連,寫有編號,蓋有騎縫章。

查閱《海安縣誌》得知,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全縣共有完全小學43所,初級小學363 所,學生31263名。 趙庭先生就讀的大公小學,無疑是一所“完全小學”。

1951年,新中國頒佈了《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海安縣於1952年秋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實行五年一貫制,其餘年級沿用舊制不變。一年後,由於師資、教材等因素停止推行,仍恢復四二分段制。1958年下半年起,全縣逐步實行“一貫制”小學,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

從兩份畢業證書看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小學學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