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KEEPING AT IT

我們有太多的機會從世界的角度看保羅·沃爾克——這個難掩閃耀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曾經擔任美聯儲主席,並被格林斯潘讚譽為“過去二十年裡美國經濟活力之父”。但是,如果你不打開《堅定不移》這本書,可能永遠無法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去看世界。

坦率地說,除了擔任作者或者譯者這樣承擔主要責任的角色以外,我很少逐字逐句去閱讀某本書,但這本自傳成為一個例外:書中貫穿著看似熟悉的名字和熟悉的故事,但與平常的認知卻完全是兩個劇本。在我看來,選擇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選擇看另一版本的《倚天屠龍記》——相同的時間,相同的故事,相同的人物——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沃爾克在白宮與吉米·卡特總統會面(來自《堅定不移》)

比較酣暢淋漓地從頭讀到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文字中由始至終散發出的十分謹慎的理性。一如面前坐著一位“禮貌和寡言”的老人,徐徐娓娓道來。儘管“禮貌和寡言”實際上是沃爾克對自己父親的評價,但是他對父親的崇拜與自豪以及最終對父親的追隨,包括保有著與父親同樣的愛好——釣魚,都表明他幾乎成為了一個與自己父親性格相似的人,儘管他身處更高位且成就更顯著。雖然世人都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作為讀者,我還是寧願相信保羅·沃爾克口述的版本更接近其人其事本來的面貌。畢竟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文字當中,看客居多,親身經歷者少,而親身經歷者中感性者擅文卻難客觀、理性者客觀卻往往寡言。還好保羅·沃爾克先生是這樣一位具有多方天賦的人,才給了我們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沃爾克與父親(右)和祖父(左)(來自《堅定不移》)

從身為高中校長的祖父,到擁有強大影響力的市政經理父親,保羅·沃爾克很早就站在了一個選定的方向上,更傾向於中立、理性和正義。這讓年輕的保羅比其他人節約了很多時間,畢竟有些人要花費畢生去尋求一個正確的方向。保羅·沃爾克優越的出身完全沒有給這位天才帶來這方面的困擾,他始終透露著家族與生俱來的不露聲色的機智和老成的政治直覺,並且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不懼怕自我犧牲——任何推動改革的人都必定具備這種品質,否則必將導致改革的扭曲,至少會扭曲向一個規避自我失利的方向——而這麼做,就偏離了“堅定不移”(Keep At It)。無論在哪個國家,無論在什麼體制機制當中,總有想要在複雜情景中選擇堅守的頭腦,但卻總是缺乏在這種頭腦支配下的實際行動。當面對明顯的錯誤在行動上選擇置之不理的時候,基本等同於選擇了放棄,而這種常態就是我們慣稱的“冷血”。所以,與之相反,保羅·沃爾克的“堅定不移”,正是通過在複雜情景中高度理性的堅持而完成的對人類溫情的有效守候。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沃爾克與(前排左起)皮特·彼得森、阿瑟·伯恩斯、赫布·斯坦、保羅·麥克拉肯(來自《堅定不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只是看似輕描淡寫,但是保羅·沃爾克其實一直都遊走於經濟金融屆的“頭等艙”。而這位一直佔據優勢資源的智者試圖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年輕一代,可以利用對現代藝術、哲學、法學和史學的相關學習來開拓思維,至少他自己認為這種途徑行之有效。而除了卓越的思維,保羅·沃爾克從理論到實踐的功力也在年輕時就浮出水面。沒有幾個學過經濟學的年輕人能看透自己母親是“貨幣幻覺”的受害者,而保羅·沃爾克對這一點卻很堅定,認為母親無視通脹對名義貨幣價值的影響,而產生這一判斷的原因竟然很簡單,“小保羅”上大學時每月能從母親那裡拿到的生活費與多年前姐姐們上大學時一樣都只有25美金。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沃爾克在普林斯頓大學籃球隊(來自《堅定不移》)

打破規則往往容易,而堅守規則往往困難;堅守規則可能困難,而制定規則可能更困難。在保羅·沃爾克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他的母親就不失自豪地告訴他,雖然我們沒有遊艇,但是我們也沒有抵押貸款。他認為沃爾克家族這種理財本能的明確表達伴隨了自己一生,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很理智、很節儉”的人。這種遺世而獨立的本性,可能才是保羅·沃爾克對待世界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的那把鑰匙,讓他有資格冷眼旁觀著“由貪婪、冒險、理性(或非理性)預期、會計違規和監管失誤組成的現實世界”。而這種人性的品質,聯通到堅守規則的人應當更傾向於具備哪些品質,再繼續聯通到那些制定規則的人必須具備哪些品質,畢竟這才是保羅·沃爾克口中唯一顛覆計量經濟學的行為經濟學構成的基礎,或許也值得成為我們立於後發劣勢當中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沃爾克加入財政部,與部長道格拉斯·狄龍(中)和副部長羅伯特·魯薩(右) (來自《堅定不移》)

保羅·沃爾克在書中多處不避諱地提及自己是一個“拖延症”患者,且這種症狀常常復發,從大學階段一直延伸到工作階段。如果不是認為“美國有效治理體系在逐漸走向崩潰”,那麼這位年邁的智者所提供的智慧寶庫恐怕就不會這麼順利與我們見面了。這本書,不是屬於保羅·沃爾克自己的所謂“光榮與夢想”,而是屬於人類社會尤其是國家治理的“參考與指南”。這種反思遠離著象牙塔,遠離著迷霧籠罩下的繁榮的假象,遠離著永遠不會說透徹的課堂教學,它通過保羅·沃爾克的頭腦和眼光洞察著美國國家機器運行過程中體制機制如何發揮作用的真實實踐,意圖傳遞這種機器仍然具備相當有效性的信心。儘管他在書中曾以略帶自嘲的口吻提及自己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校訓的變遷,但是這種從“為國家服務”到“為所有國家服務”再到“為國家服務,為人類服務”的繼承和發揚,還是給人以震撼。保羅·沃爾克這位為美國乃至世界貢獻力量的人,卻並不沉迷於自我的成功與力量,而只是看似平淡如水地俯視著世界,並試圖繼續預知和改變未來,推動人類社會朝著一個更美好的方向。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沃爾克宣誓就任美聯儲主席,同卡特總統(左)和芭芭拉(右二)(來自《堅定不移》)

保羅·沃爾克戲稱自己就是那隻不知道為什麼賣得最貴的“老鸚鵡”——它看上去什麼語言都不會,但是所有的鸚鵡都叫它主席先生。所以,一如治理,一如制度,一如市場,一如理論,所有看上去的所謂不合理也許都有內洽的邏輯,沒有突破的原因只是因為還沒看透而已。而自嘲者早已看透。

靜水流深。


「緬懷」站在保羅·沃爾克的角度看世界——《堅定不移》書評

沃爾克出生地美國新澤西州開普梅的燈塔(圖片來自網絡)

(書評作者:蘇京春,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