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忘恩負義的人,前腳你剛幫助了他,他後腳就對你馬上恩將仇報。其實,這種事情太正常了,因為人性是趨利避害的,敵我雙方的態度也會隨時發生變化!

史學家司馬遷早在2000多年前就看他了這條人性的規律,於是他在《史記》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也為了利益各奔東西!

知人性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一個人懂得人性,遇人遇事,一想就通;若是不理解人性,便會經常抱怨,特別是抱怨他人不懂得感恩!其實,你抱怨他人不懂得感恩,是因為你不懂這2條人性的規律!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01忘恩是人的天性;

我們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什麼還說“忘恩是人的天性”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缺少什麼,強調什麼,正是因為人們經常為了利益而忘恩負義,所以社會上道德呼籲大家:要做懂得感恩之君子,不要做忘恩負義之小人!

一個人是否懂得感恩,這是憑良心說話,只是受到道德的約束與譴責,但是不受法律的管束。又因為報恩是需要付出代價,讓自己利益損失,而忘恩或者過河拆橋是有利可圖。所以凡塵俗人在權衡利弊後,寧願選擇實實在在的利益,而放棄不能吃喝的虛名。

忘恩是人的天性,這是由人性的趨利避害決定的,也和一個人的教養有關。一個人需要長年累月受到道義的薰陶,才能克服人性的貪婪,最終在面臨抉擇時候,做出捨生取義的壯舉。

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正如《孟子·告子上》中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捨生取義,自然也是懂得感恩的人不多。

而且,很多人只是嘴巴上說“做人要感恩”,但是到了真需要報恩的時候,真要從他身上“割肉”,要讓他們在口袋中掏出真金白銀的時候,他們又會心不甘情不願,最終還是決定做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所以說,忘恩本是人的天性,你卻渴望大家感恩,就是屬於不懂人性,屬於自尋煩惱!當然,如果別人對你報恩了,你應該慶幸和意外,因為這年頭懂得感恩的人,確實不多了。

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022、高估自己是天性;

要是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忘恩是人的天性;但是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考慮,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功勞,也是一種天性!而這種“居功”的天性,就會使得人們患得患失,抱怨他人不懂得感恩,抱怨自己付出太多而收穫太少等等!

處世奇書《菜根譚》中列舉了幾項虛偽人性的例子,都是說明人們喜歡高估自己:“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做了點好事,就總想著趁機抬高自己超過別人;給了他人一點恩惠,就總想著藉此結交好友;做了一點功德事情,就總想著讓世人驚駭;樹立了一點節操,就總想著標新立異。

這些都是好的思想中的不良傾向,也是追求義理道路上的障礙,最容易混雜夾帶,最難拔除。這些私心雜念必須全部清除乾淨,斷絕它的萌芽之根,如此才能顯現人心真善美的本體。

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古語有云“施恩圖報非君子,知恩不報是小人”,你施捨恩惠是你自己的事情,別人願不願意報恩是他人的事情。如果你是施恩圖報,則不是真君子,是偽君子;如果他人知恩圖報,則不是小人,很有可能是君子。

要想弄清楚施恩與報恩,我們還需懂得什麼是真善與假善(真惡)!因為只有真善才是值得報恩的,而假善容易被他人識破,自然難以得到報恩!

《了凡四訓》中,中峰禪師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即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

比如說,大公無私是善,謀求私利是惡。從良心上所發出來的善行,是真;不走心做做樣子就算不上真善。為善不求報答,積累陰德,所做的善事,是真;目的不單純,企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善。

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如果我們出於真心幫助他人,也很謙虛,覺得自己沒有幫到什麼忙,施恩而不圖報。這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別人不懂感恩,我們也問心無愧,自然不會覺得難受;二是別人覺得你是真心幫了他,於是他也會發自肺腑地感激你。但是你始終不求報答,別人就覺得欠你人情,無以回報,於是一輩子念你的好。

如果我們是出於邀功心理去幫助了他人,便會感覺自己高高在上,總覺得他人欠我們的。剛開始的時候,別人或許會感謝我們,對我們感恩戴德,但是很快這種感恩之情就會因為我們的邀功行為而消耗殆盡,甚至別人覺得我們對他人的幫助沒有那麼大。

畢竟,每個人都是他人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你幫了我,我也幫了你,你施恩我報答後,也就一筆勾銷了。被施恩者,已經轉變了思維,想著自己夠意思了,不要對他人傾盡所有;但是施恩者,還沉浸在居功自傲的快樂中,多半會大失所望,甚至是引火燒身!

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比如說,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了大半個江山,劉邦的確應該好好感謝韓信。但是劉邦已經封賞給了韓信高官厚祿,韓信依然是居功自傲,還在一次聊天中說“陛下只能帶10萬兵,而自己帶兵是多多益善”。此話一出,劉邦很是不爽,認為韓信如此狂妄,便對韓信動力殺心。

東漢末年謀士許攸,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他背袁投曹,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幫助曹操打敗袁紹於官渡。後來許攸總是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勞,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大恩如大仇,施恩者若總是居功自傲,不知道適可而止,便會讓被施恩者厭惡,最後必然是恩將仇報。一個人若是不懂得人性,高估了自己,便很容易懷疑他人不懂得感恩,對人加以抱怨。

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結語:

忘恩是和感恩相對的,如果你不去想感恩這一事,怎麼會有忘恩一事呢?恩和仇也是相對的,如果我們不去想自己有恩於人,只管付出不求回報,又怎麼會與人產生仇恨,又怎麼會抱怨他人不懂得感恩呢?

說白了,一個人做了好事,總是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這也說明你自身的修為不夠,不夠寬厚大量,不夠海納百川,因為真正有修為的君子是“施恩不圖報”的。

而且,真正聰明的人,懂得人性之一便是忘恩負義,所以壓根就不去奢求他人感恩,沒有期望,自然不會失望!閱讀更多洞悉人性的精品文章,歡迎大家免費訂閱本專欄!下期再見!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