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蜥蜴,是地球上現存爬行動物中分佈最廣泛的動物。儘管大多數蜥蜴都生活在熱帶地區,但基本上每個大陸都有蜥蜴生存。而且它們是目前所有爬行動物中種類最多的,習性涵蓋樹棲、水生、半水生、穴居,甚至連海生的也有。不過達爾文在1835年第一次看到海生蜥蜴時卻留下了“

看上去很醜陋、噁心”的評價。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海灘上的黑色熔岩經常被一些大而令人作嘔的、笨拙的蜥蜴所佔據。它們像多孔的岩石一樣黑,它們在上面爬行並從海中尋找獵物。有人稱它們為黑暗的小鬼……”——查爾斯·達爾文(1835年)。

  它們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一種“迷你版的哥斯拉”。

  海鬣蜥,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

  海鬣蜥(學名:Amblyrhynchus cristatus,英文名:marine iguanas),又叫鈍鼻蜥、加拉帕戈斯海鬣蜥,屬於蜥蜴亞目美洲鬣蜥科海鬣蜥屬動物,共有7個亞種,僅分佈在厄瓜多爾海岸西部大約1000公里的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特有物種)。它們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一種能夠在海里游泳覓食的蜥蜴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海鬣蜥的體色以黑、灰為主,不過到了交配期,雄性海鬣蜥會呈現紅色或綠色。而海鬣蜥的大小因生活在不同島嶼各不相同。生活在較大島上的海鬣蜥體型通常較大,而生活在小島(小於25平方千米)的相對較小。但一般情況下,雄性普遍比雌性大。成年雄性平均體長0.75米,最長可達1.5米;雌性平均體長0.6米;體重在1-24斤之間。

  不過有研究指出,海鬣蜥可以因應食物供應情況而改變體型大小——“縮骨功”。在厄爾尼諾期間,因藻類數量大減,海鬣蜥的體長減少了達20%。當食物數量恢復正常,海鬣蜥會還原其長度。

  看起來很兇猛,但實際上是溫和的素食動物!

  海鬣蜥頸背上尖銳刺突和爪子,或許讓它們看起來平添幾分凶神惡煞,但不要被它騙了。它們其實以素食為主,喜歡在水底吃海藻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為了能吃海藻,海鬣蜥做出了很多改變。研究推測,群島上的陸鬣蜥和海鬣蜥有著共同的祖先陸生鬣蜥,約在10至15萬年前從南美大陸流落到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由於身處秘魯寒流的必經之路,所以部分陸生鬣蜥慢慢演化成現在的海鬣蜥。由於島上沒啥吃的,只能下海,而且身體結構不容許去捕獲什麼海鮮大餐,反正水底大把海藻,那就吃海藻吧。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不過蜥蜴本身是冷血動物,為了下海吃海藻不被海水冷死。海鬣蜥將自己的皮膚變成了黑色,白天曬太陽可以吸收更多熱量。當體溫達到40°C的時候,馬上下海吃海藻;在體溫下降到10°C,立刻上岸重新曬太陽(晚上到第二天太陽昇起就擠在一起取暖)。而海鬣蜥沒有魚一樣的鰓,從而無法在水下呼吸。所以它們下水覓食都是靠屏住呼吸,一次一般在30—40分鐘,通常可在海里呆上90分鐘左右。

  但由於海里的海藻含有大量的鹽分,無法消化。海鬣蜥又在眼睛和鼻子之間進化出了一個“鹽腺”,專門用來排除鹽分的。所以看到海鬣蜥有個“打噴嚏”的動作,其實那是它們週期性排除體內鹽分的行為。

  天災人禍!海鬣蜥自救的“騷操作”,種群數量30年翻了35倍!

  本來島上的海鬣蜥生活還算可以,雖然氣候環境不咋樣,但畢竟沒什麼天敵存在。不過自人類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後,群島出現了外來物種入侵。正所謂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估計是海鬣蜥吃海藻吃多了,遲(吃)早(藻)要完呀。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先說“人禍”:海鬣蜥看著殖民者將島上的加拉帕戈斯象龜屠戮一空,而海鬣蜥或因肉質不好吃逃過一劫。殖民者的到來的同時也帶來老鼠、豬和山羊。這些外來傢伙把海鬣蜥的巢穴踩個‘稀巴爛’,後來出現人類定居,貓和狗也來了。

  再說“天災”:加拉帕戈斯群島坐落赤道卻終年寒冷,主要因為這裡是赤道暖流、北太平洋寒流、秘魯寒流的交匯處。但秘魯寒流的力量更強勁,所以群島有點冷。但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加拉帕戈斯群島連續遭遇多次極端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令海洋的溫度上升,導致海水變暖。

  海水變暖不更好嗎?作為冷血動物的海鬣蜥下海不更舒服嗎?錯!海水變暖把水下礁石的海藻也變沒了,因此海鬣蜥遭遇饑荒,大型海鬣蜥出現大量死亡。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面臨厄爾尼諾和外來物種的入侵,島上倖存的海鬣蜥開始了瘋狂自救的“騷操作”。它們先是將祖傳的“縮骨功”極快練成,食物減少,那我將體型變小、降低新陳代謝應該可以生存幾率吧(體長可以縮減20%)。既然海藻不夠吃或吃不上,那就撿一些魚蝦蟹的屍體來充飢。另外有些海鬣蜥還跑去翻垃圾桶……

  不過大部分海鬣蜥都是分佈在無人島上,沒有食物,留下來等死也不是辦法。於是一些強壯的雄性海鬣蜥選擇了‘跨海’去別的島嶼上看看有沒有吃的。最終一部分海鬣蜥登上了“南普拉薩島”。但遺憾的是,厄爾尼諾現象是大範圍的,群島都在籠罩範圍,它們只不過從一個坑到了另一個坑。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既然來都來了,那隻能堅強的活下去。在勉強能吃得上的日子裡,種族繁衍這一使命感非常強烈。而由於最早跨海登島的海鬣蜥基本都是雄性,咋辦呢?南普拉薩島上的陸鬣蜥成為了它們的目標。就這樣,後來本只有陸鬣蜥分佈的南普拉薩島成為海陸混血鬣蜥(hybrid iguana)最嚴重的島嶼。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而跨海登陸其他島嶼的海鬣蜥也不在少數。天無絕“蜥”之路,海鬣蜥在“天災人禍”下的一番瘋狂自救,不僅沒有把自己折騰滅絕,還讓種群數量出現逆天的增長。原來只分布在9個島的海鬣蜥擴散到當前16個島,另外統計數據表明,海鬣蜥的數量

從2013年的10萬只增長到了2017年的70萬隻從1990年至今種群數量翻了35倍。不過陸鬣蜥的生存空間受到海鬣蜥的擠壓,種群數量也在逐漸減少。

  結語:

  在極端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那些年,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海鳥不再下蛋,不會飛的鸕鷥餓死巢穴中,海狗、企鵝的幼崽幾乎遭遇滅頂之災。而海鬣蜥卻能來個“逆風翻盤”,不得不說它們的適應能力太強了。

  雖說現在海鬣蜥的數量看起來很龐大,但據科學家的研究,隨著全球暖化趨勢加劇,海洋溫度上升會導致‘厄爾尼諾’愈發頻繁,甚至更極端,所以海鬣蜥的未來不容樂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