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學會快速做決定嗎?有這五條就夠了

想要學會快速做決定嗎?有這五條就夠了

讀者留言說,考慮到多種資源便利、包括對孩子良好的教育人文環境,他打算去北上廣闖闖,但一時又下不了決心走,因為擔心去了混得不好、也捨不得家鄉熟悉的親友圈子,糾結大半年了還沒出發。去是肯定想去,不去又實在不甘心。他說自己有“選擇恐懼症”,每次做決定前都不停地糾結。該怎樣才能促使他做出決定儘快動身呢?

關於如何快速做選擇,我還真有些“金科玉律”可以奉告。

••••

貪多的時候,想想“東食西宿”的姑娘

選擇難做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兩邊的好處都不想放手。像這位讀者,既嚮往大城市的發達,又貪戀家鄉的安逸。

大城市機會多,面臨的挑戰也多,從求職工作到生活安頓,都需要一個過程(可能還是相當不易的過程)。家鄉舒適度好,文化、經濟資源少,發展空間小。這是赤裸裸的現實,任何人沒有辦法去粉飾、中和。我們能做的只有二選一,並且坦然接受。選了去大城市闖蕩,享受機會的同時就要接受挑戰。選了留守家鄉,過上了平和的小日子,也就只能接受安安穩穩。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也。

如果又想要大城市的繁華,又捨不得小地方的歲月靜好,那就是在做“東食西宿”的美夢:古代有個女孩該出嫁了,媒婆來說親。女孩說,東家有錢、西家的男子帥氣,能否吃在東家、睡在西家?

能嗎?為何大家在笑姑娘的妄想時,自己仍在作那個痴心的人?如同一個姑娘不能同時嫁兩家一樣,我們做選擇也不能騎牆。想明白這點後就不必糾結。

糾結改變不了事情的固有屬性。移居(移民)這件事情本身就像樹木移栽,是連根拔起,即使園丁處理妥當,在新的地方紮根也需要時間。這是無論誰都無法迴避的,是移居(移民)的客觀屬性。如果怕從舊處挖出來的痛和重新紮根的努力,那乾脆就不要考慮這條路。

想要学会快速做决定吗?有这五条就够了

要抓主要矛盾,切忌得隴望蜀

朋友阿丁要送兒子來讀高中,託我幫他找寄宿家庭。阿丁說,要求不高,住處最好離市中心近(我所在的城市很小,超市和餐館都在市中心),家裡吃中餐。找到第一家,還沒等我去家訪,他又說兒子一直打網球,太太希望最好能有人陪他有空去公園打打(公園裡有免費的網球場)。這麼高難度的要求沒有難倒我,很快找到一位居住在市中心的朋友家裡正好有人喜歡打網球。

和他彙報時,他對住家還有另一位寄宿學生擔憂。萬一那位學生學習不好,豈不是把他兒子帶壞了?還是最好找只收一個寄宿生的家庭吧。於是我回絕了前兩家,找到了只收一個學生的。阿丁太太又說這個住家自己有兩個小孩子,怕小孩子太吵、不利於他兒子的睡眠。

我讓他們夫婦將吃中餐、交通便利、打網球、只收一個寄宿學生、沒有小孩這些條件按照主次排序。他和太太商量後,給出的主次序列是吃中餐、一個寄宿學生,其他條件竟然無所謂了。但對於吃中餐給予很高的要求,希望住家對飲食要講究,尤其要會做麵食,還要膳食平衡,各種肉類輪流做,比如中午吃牛肉,晚上就吃雞肉。這樣的條件竟然也沒有難倒我!

做選擇不怕有條件(沒條件就成隨便了),但也不能像阿丁夫婦這樣變來變去。不能滿足了A、B、C又想D、E、F。世界萬物沒有十全十美,任何一個選擇都不可能滿足所有的願望。

想要学会快速做决定吗?有这五条就够了

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不要反覆

反覆糾纏在某些問題上也是妨礙快速做決定的一個大的阻力。

卡莉·菲奧莉娜曾任惠普總裁。在她的職業生涯步入公司高層後,她曾在漫長的併購討論中推行了一項創舉——討論過的合同不要再討論。她觀察到,很多時候,合同討論止步不前,不是遇到了什麼難題,而是大家都喜歡反覆。比如已經討論到第三頁了,有人提出來,第一頁似乎還有個漏洞,於是又折回第一頁。卡莉主張,討論時可以竭力涉及到各個細節、討論多久都沒關係、討論得越細越好,但討論過的頁碼,將不再被考慮、等同於已經通過。

在做決定的思考討論中常會遇到兩類難題:一類是可以改善的,一類是無能為力的。對無能為力的,只能接受(無論是為此放棄還是堅持)。對可以改善的,傾心盡力地想過、得出一個結論後,應該暫時接受結論。當外部條件沒有改變前,這些難題一般不會有大的變化。

比如去北上廣闖蕩的讀者一定會面臨新地方求職和安家的困難。自己求職的利弊條件、安家的費用、可以利用的人際資源這些問題,是不會隨著“反覆”去想而能有所改善的。已經將這些因素列入選擇的考慮中,認為能承受,這些困難就可以在做決定時“忽略”。

千萬不要想過了還想,一到臨門一腳時,就想到了這些困難,分析過後認為可以克服,接著去想其他因素,好容易要下決心了,又想到這些困難,那便陷入死衚衕,成了無解的僵局。

想要学会快速做决定吗?有这五条就够了

不要為未來操過多的心

我是個失敗的紅娘。但多年的熱心操持中遇到很多有趣事情。有一次,男女雙方剛看了照片,還沒見面呢,男生和我討論,將來結婚後,他是買個兩人份的小高壓鍋,還是買個大的好?當他認真地徵求意見時,我完全沒有跟上他未雨綢繆的節奏。

年輕的時候,我把這事兒當成個笑話。隨著年齡增長髮現,這種“跨越時空”的思維差異很正常。有的人思考問題可能看三步遠,有的人要看十八步還覺得不夠。甲不當回事兒的事兒,在乙看來可能是天大的事兒。事實上,沒有人確知明天會發生什麼。當我們思考清楚一些大的可行性後,其他的問題要留給生活去實踐。

比如,常有人諮詢我,有多少錢能踏實地移民。我會幫他們算一筆賬,其中考慮的生活費是五年的。有人問我,五年之後呢?我反問他,難道你五年後都不打算工作賺錢嗎?能夠把三五年內的生活計劃安排好,已經很不錯了,不能奢望要做個十年、二十年的計劃。跨度那麼長的,只能是“規劃”。聽了我的回答後,一些人表示有信心在五年內搭建起新生活,一些人還是沒有信心、認為應該萬無一失。那我只能建議他們乾脆原地不動。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力是不同的。特別要求每一步必須穩妥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減少變化。因為即使做決定的那一刻自認為自己都思考清楚全部的問題了,在計劃具體的實施中,也一定會遇到“新的”問題。這個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

牢記:窗口可能隨時會關閉

這位想去大城市闖闖的讀者,應該儘早勇敢地去,越拖啦,時間成本耗費越大。社會變化日新月異,30歲能找到某些崗位的工作,35歲可能就要被迫退休。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時間像滔滔江水不停息,整個世界像混凝土攪拌車一樣轟隆隆轉,不為任何一個人的徘徊不前而停留。無論招工招聘、入學徵婚,所有的窗口都不是長期開放,錯過了可能就永遠錯過。

在移民申請中,我數次體驗到時間之窗的變化莫測。申請新西蘭時,移民顧問建議我馬上考雅思。當時我正要出差,一個月後才著手備考。在考試前的幾天,移民政策突變,需要在當地有僱主才能申請。幾年後,申請澳大利亞時,雅思分數還沒出來,又遇到政策變,從4個6分提高到4個6.5分,職業要求也改變了。

就這樣,我眼睜睜地兩次看著移民的窗口在面前關閉。朋友楓楓很幸運。在我遞交加拿大申請十幾天後,她也動心想移民。複習考試期間,她有點懈怠,我鼓勵她一定抓緊、以免政策突變。她考試後迅速提交材料。材料剛交上去幾天,政策果然變了,我倆申請的工作種類都被砍掉了。真是剛進門,就聽到大門在背後重重地關上。

時機的瞬息萬變在股市中體現最突出。多少炒股被套牢的都是套在該賣時還想等等的猶豫上。如同任何一個決定都不能滿足全部願望一樣,做任何一個決定也不可能思考全面所有的條件(因為沒有止境)。

我的一位老師曾感嘆:“人生就像趕火車,錯過了一趟,就趟趟錯過。”他是四川人,曾經為國家八一籃球隊效力,退役後被分發到北方邊陲當中學體育老師,不知胸中積了多少塊壘。

面臨選擇時需提醒自己,任何一個選擇都有利有弊。儘量梳理清楚每個備選項相應的利弊後,就應該按照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去做選擇。避免讓自己陷入反覆思考的怪圈而錯失機會、耽誤大事。

好文章怎能獨享?

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辛上邪博士,加拿大華裔公民協會聯合創始人,騰訊教育特約作者,《北京晚報》專欄作家,棄商從文後定居加拿大專職寫作。關注教育、認知成長,主張視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積極的心態自娛自樂。舉辦多場線下、線上分享講座,在喜馬拉雅開設同名專輯,並在知識星球開辦辛上邪寫作小組、辛上邪講唐詩、辛上邪談教育及移民經驗分享課程。出版《最好的時光留給你:加拿大教育親歷記》,《過我想過的日子:加拿大移民生活親歷記》等圖書。

留學、移民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你對這個趨勢又有多少了解?

多少誤解?

與其坐而論道,

不如來聽辛上邪的親身經歷、體會。

吸納成功經驗,少走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