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老师为何你总是被“污名化”

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你语文一定是体育老师教的!”面对以上这些调侃,作为体育老师的你是何感想?

我心里是不好受的,甚至有点生气,真的不是太喜欢这样的调侃呢!犹记得青岛电视台《青岛全接触》栏目主持人对合肥“高铁扒车门”事件评述中说到:“你说你是体育老师,我觉得不违和。”当时主持人一语激起体育老师众怒,众多学者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比如卢元镇教授随即在自媒体平台上撰写了《体育老师争回了尊严》《体育老师岂容污名》两篇评论文章,为体育教师鸣不平。再反观我们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体育教师被“污名化”现象还存在,甚至一些人不惜用文学、艺术手段丑化、矮化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师形塑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易冲动、嗜酒”等反主流形象。面对总是被“污名化”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重振体育教师形象、提升体育教师效能感,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体育老师为何你总是被“污名化”

一、被“污名化”原由。

1)心理学视角

其一,从客体角度看,体育教师群体中间存在着一些越轨行为。尽管表现为个体性或者偶然性,但通过“印象叠加”形式赋予整个职业群体,“一只耗子坏了一锅汤”,如会看到“一堂课两个球,老师学生全自由”的懒散“放羊式”授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体育教师表现为出言不逊、不修边幅、嗜酒等不良形象,这些“越轨行为”都与“传道授业”之师形象格格不入,通过叠加作用形成“刻板印象”,最终形成职业偏见。其二,从主体角度讲,施污主体“人格缺陷”是形成当今体育教师“职业”污名化的另一原因。奥尔波特认为“健康人格”应具备 6个要素:自我扩展能力、密切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体现知觉的现实性、体现自我客观化、体现定向一致的人生观。但是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个体往往表现为不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我扩展能力不足、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易 波动,这些不自主性情绪都容易形成“人格缺陷”,是体育教师职业群体形成污名化态度、做出污名化行为的另一原因。

2)历史学视角。

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中, 国家对身体的规训总体上由直接规训转向间接规训、 由显性规训转向隐性规训。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工具价值,学校体育必将跨界融入其他社会结构之中。如在军国民时期以军事训练代替体育、在劳卫制时期以劳动代替体育,学校体育因而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进而导致了体育教师职业边界的模糊性,出现了任何授课老师都能带体育的现象,体育课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而体育教师成为“施污”对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体育老师为何你总是被“污名化”

3)社会学视角

体育教师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弱势地位体现了“马太效应”,按照Link标签内化和社会歧视理论可知,体育教师在“污名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改变了社会群体对体育教师职业的个体感知和角色定位;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生命机会受到制约,具体表现为自由、不受束缚地参与社会互动并从中获益的渠道被堵塞,这就造成了一种“无限循环”的被污名模式,为“祛污”带来了制度性障碍。

如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经济效益,采用艺术化、标题党等手段矮化、丑化体育教师形象,倾向性与放大效应无形中加剧了泛污名化的发展趋向。因此,在“祛污”的问题上,一方面 作为公众人物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杜绝“你说你是体育老师,我觉得不违和”这样违背职业伦理的言辞;另一方面防控“污名”信息的传播,新闻媒体要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正能量,协同培养健康的社会人格。

二、以法律和伦理协同为手段,

构建体育教师利益保障机制。

1) 构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伦理观。

地位取决于位置,体育教师的位置取决于当今教育活动践行什么样的教育观。显然,在教育领域破解 “劳心者”是道德圣人、劳力者为“小人、粗人、俗人”这一臆断,就需要以新时代教育伦理观为底蕴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通才体育”观。具体的讲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尊重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体”为对象,以“育”为手段,以锻炼身心为特征,以培养人为中心和发展人的优秀性为目的,对学生所实施的身体教育或通过身体的教育。也就是说,整个教育实践要以“育人”为指向,祛除 “重智育、轻体育”这样的畸形教育观,实现体育与其他智能协调发展,维护体育在整个“育人”环节中的地位。


体育老师为何你总是被“污名化”

2)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青年报》曾刊发一篇名为“青年体育教师之问:同工同酬去哪儿了”的文章,文中提及"体育 老师一节课等于文化课老师半节课”现象。对此,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也毫不讳言,“打个对折算分还是客气的,有的学校体育老师上大课、活动课和课间课,连分都不给算。”体育教师对这种违规维权行为, 基本上是不表达、不申诉,成为学校教育中“沉默的 群体”。因此,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学校为切实保护体育教师权益,务必构筑一道“制度屏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条规,其中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师工作量、福利待遇等问题,这为扭转体育教师弱势地位提供了契机。

3)发起体育文化再启蒙

有学者指出实用体育是中国体育最大特色,而这恰好又是中国体育的根本局限。因此,从文化深层次上讲,体育领域中“污名化”是自觉文化与自在文化冲突的表征,需要以“文化启蒙”方式弥合两者间的冲突。所谓的“启蒙”就是“按照人的尊严去看待人,要敢于认识,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换句话讲, 启蒙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用别人思想代替自己。中国近代有两次文化启蒙:“五四” 新文化运动及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运动。学界普遍认为两次文化启蒙都是不彻底的,仅就体育一域 而言,两次启蒙铸就的体育框架为“民族-国家建构 进程中身体的使命化与工具化,民主-国家建设进程 中身体的自主化、欲望化与商品化喚'。显然,两次启 蒙中都缺乏“自我的体育”或“个体的体育”概念, 最终指向“他者的体育”,这显然是“异化”的启蒙或 者少数人的启蒙。


体育老师为何你总是被“污名化”

衣俊卿㈣认为:从根本上说,两次文化启蒙除了实现人文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以外,并没有真正触动 普通民众自在自发的传统生存模式……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和文化根基没有发生真正松动的情况下,停 留于纯粹思想观念层面上外在的、表面的文化启蒙无法兑现文化转型的承诺。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启蒙不彻底,除了社会精英,大多数人对体育的认知是模糊的,体育理念并没有深入日常生活之中,体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全社会认可,矮化、丑化体育教师就成为可能。孙正聿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解释和对自身规范取决于人们所占有和使用的概念枢架的不同性质及共所这到的水平,这个概念框架包含3个层面:常识概念框架、科学概念框架和哲学概念枢架。显然,民众体育观念源于民众自身认知框架,实现民众体育文化启蒙就是要改变既有的认知框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感知源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经验框架,人们对体育的解释及自身遵循规范主要依赖“经 验化”的常识概念框架,要变革思维方式就需要改变 这个认知框架。具体的讲,在体育领域就是唤醒民众 健身意识、培养民众健身习惯、培育健身文化,要让 广大民众都成为“受过良好体育教育的人”,他不是规 训人(军国民、强民人、技术人),而是健康人、艺术人、武德人、游戏人,是以“体育”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现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