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以手工手藝入題,落點匠人匠心的新節目《巧手神探》,如其節目名,確實有不少創意“巧思”。



“製作這檔節目的過程,就像是在一次次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聊起今日(4月18日)開播的湖南衛視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巧手神探》,節目總導演趙文海這樣說道。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這句感概並非沒有來由,在首期節目中,觀眾便見識了手作人通過雕模、倒膜、脫模等步驟製作而成,足以“以假亂真”的人形蠟像;長度1.98釐米,面板背板側板薄厚程度卻十分均勻,可以形成協調共振的微縮小提琴;綠色的西紅柿雞蛋湯等令人“大開眼界”的手作工藝品。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從第一次使用工具,到創造精神文明世界,人類成長到現在,都是靠雙手締造。“當下,手的功能越來越機械化,每天都在不停地按鍵盤,按上下樓電梯鍵,各種機械化之後,雙手的魅力是不是消失了?這是我們想通過節目,倒回去思考的問題”,趙文海說。

題材小眾,模式較新,是很多人對《巧手神探》初始觀感,節目主體為每期在不同的情境中展示不同的手作,並通過手工藝人與探尋嘉賓兩個陣營的攻防對戰,帶領觀眾漸漸“入局”,領略手作作品匠藝與手作人匠心。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將推理元素、競技模式融入到一檔匠人綜藝中,無疑是冒險的。在傳統的影視文本中,展示匠人匠心的作品風格普遍偏靜,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而推理、競技元素,大多是戶外真人秀中運用到的。


“這個節目的創意一開始也受到很多質疑。”趙文海坦言,節目的誕生之路頗為漫長。從2018年12月5日方案第一次中標,到今天播出,節目孵化期歷時近一年半。“那時候我女兒都還沒出生,現在她出生了,節目也誕生了”。

趙文海說,作為一檔純原創作品,《巧手神探》創作的最大難點在於機制搭建沒有原型可以參照,“只能不斷死磕,摸著石頭過河”。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這樣的“挑戰”似乎是趙文海職業生涯的常態,他所屬的湖南衛視徐晴工作室,長期以來就一直以推出優質原創節目備受業內關注,“可能團隊骨子裡便融入著想要創新的基因”。

“巧手”與“神探”攻防,其實是個“局”

手作藝人是綜藝領域的小眾題材,要做得出彩與出圈並不容易。在這方面,通過節目的嘉賓團隊與模式設置,可看出節目組的一些嘗試。

一方面,節目邀請了擁有一定受眾基礎的演藝工作者楊穎、譚卓、肖央、杜海濤、周震南等作為“神探嘉賓”;另一方面,節目融入帶有綜藝感的攻防對戰、懸疑推理模式,讓觀眾能在相對輕鬆的視聽體驗中,走進手作藝人的世界。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在嘉賓搭建上,“流量”並不是團隊邀約的核心準則。在採訪中,趙文海提到,“我們其實不希望嘉賓只把節目當成一個通告,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開開心心地組了一個‘局’”。因而團隊的標準是——真的喜歡手工製作。


“神探團隊中,肖央有很深的美術功底,譚卓特別喜歡看展,海濤喜歡手工,楊穎也經常跟兒子一起手工DIY,周震南則喜歡雕刻。”也正因為如此,肖央能在首場推理中便對明式傢俱有一番專業的分析與點評,譚卓對微縮傢俱美人榻的手工藤席、貝母部分有著十足的瞭解,楊穎還將節目中的手工巧克力,直接帶回去給家人品嚐,這都讓節目嘉賓與節目基調有了更好的融合。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而節目攻防對戰以及臥底的設置,則更大程度保障了節目的可視性。節目中,神探嘉賓通過種種細節對真相進行抽絲剝繭的邏輯推理,手藝人與臥底則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干擾與阻擾,回合之間碰撞出了諸多看點。

不過,這場推理遊戲中,“神探”只是謎面,“巧手”才是謎底。

節目中,在每一段推理環節結束後,鏡頭便會轉場來到“巧手之城”,用較大篇幅帶領觀眾走進手作人的藝術世界,理解他們堅守背後的故事。

也正是在這裡,觀眾看到了微雕大師黃跟寶數不清的作品和榮譽背後,那雙因長期做手工長滿了老繭的雙手;也理解了為什麼蠟像師周雪蓉只為身邊人做蠟像,她只是想將值得珍視的人和事,用蠟像的方式留存;也感受到了分子料理師郭紅曉對美食的執著與熱愛。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肖央說,看到這個時代,還有很多沉下心來做一件事兒的能工巧匠,讓自己心靈受到很大震撼。這些手作,裡面有“人的東西”,有人的力量和靈性在。

讓手藝,在尋訪中傳承

節目第一期最後,分子料理師郭紅曉與微雕大師黃跟寶在爭奪“最佳巧手”榮譽時,打成了平手。

關鍵一票掌握在了譚卓手中,投票前她解釋了自己的權重選擇:“我們從資料裡瞭解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師從郭紅曉老師,把分子料理在中國得以發揚,但黃跟寶老師這門手藝,卻恰恰相反,我希望更多人可以關注到他,讓這門手藝也能得以傳承。”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這句話,也道出了節目的初衷所在——讓更多人關注手作人,助力那些融入畢生心血的手藝得以承襲。


節目中,微縮樂器、蠟像、分子料理等手作作品分門別類的呈現,這其中,蠟像是一門被稱為“立體攝影”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藝術,其傳承超過百年甚至上千年;分子料理則是將烹飪技術用科學方法去解釋,並用數字精確控制的一項烹飪藝術。雖然門類不同,但無一例外的,這些藝術都需要用手親自創造,且需要融入熱愛與精力才能完成。


“巧手”與“神探”的攻防,只為揭曉“匠心”這層謎底

藉由創新的表達,電視、視聽平臺等公眾渠道,節目令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手作技藝被更多人看到。如同趙文海所言,“我們想把這些優秀的手工製作傳播出去,讓觀眾跟隨嘉賓的視角,發現手工的魅力。”

據介紹,節目一共挖掘了30餘位手作藝人的匠心故事。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不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麵塑,還有作為傳統中國手工藝代表的刺繡、玉雕、木工,以及翻糖、紙藝、布藝、皮藝等手工藝術登場。

“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十指之間,包羅萬象。”以手工手藝入題,落點匠人匠心,《巧手神探》創新搭建了一座通往手作藝人世界的“橋樑”,也探尋著雙手創造力的邊界。

隨著節目推進,也期待更多的“新世界”大門被推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