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濟源走向全國的旱地水窖

下文是17年前本人寫的一篇訪問記

從濟源走向全國的旱地水窖


從濟源走向全國的旱地水窖


從濟源走向全國的旱地水窖


旱地水窯,對濟源人,特別是濟源山區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僅在王屋、邵原、下冶、大峪4各鄉鎮就有一萬餘個。這些水窯在王屋山供水工程、布袋溝供水工程竣工之前,一直是一些缺水地方人畜用水的主要設施,甚至直到目前,不少地方的水窯仍然在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發揮著作用。但對旱地水窯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在全國所發揮的作用,許多人卻知之甚少。

旱地水窯是濟源人的創舉。據老幹部李長會回憶,水窯的產生時間在1979年到1980年之間。李長會說當初他在下冶鄉任黨委書記,有一次他到南桐大隊找黨支部書記鄧全忠。有人告訴他鄧全忠挑水去了。他隨即到村下方的水井處去找,卻發現鄧全忠不是去水井裡挑水,而是在一個破窯洞裡挑水。他問鄧全忠:“為什麼到破窯洞裡挑水?”鄧全忠告訴他,由於天氣旱得太久,水井裡,水窖裡的水全沒了,只有那個破窯洞深一些,又是紅膠泥底,當初蓄的是雨水,所以一直保存到現在。過去這個村打的水甕裡是沒有窯洞的,因為沒有窯洞,既盛水少又蒸發快。

李長會說,南桐村的破窯洞能盛水的事讓他很受啟發,回去後就和鄉水利站的技術人員商量改變水窖建設方式。技術人員很感興趣,隨之在南吳村建了3個水窖,每個水窖底部都打了窯洞。第二年,新式水窖都發揮了作用,且比過去的老式水窖效果好。也就在這年秋後,這種新式水窖就在下冶的坡池、曹腰等村迅速推廣開來。為了將新式水窖同老式水窖加以區別,它的推廣者、技術指導者乾脆為它起了一個新名字——旱地水窯。1985年元月,濟源縣山區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在該小組的推動下,旱地水窯建設迅速在山區各鄉推開。直到王屋山供水工程開工之前,山區各鄉鎮每年都有一批水窯建成。

據曾任濟源縣副縣長、現任焦作市科技局副局長、旱地水窯建設項目主要參與者楊峽介紹,大約在1987年前後,北京教育科技製片廠還在我市拍攝了名為《旱地水窯》的科教片。直到目前,這部科教片每年都要在中央電視臺播放三五次。片子播放之後,在全國影響很大,山西、新疆等省區的乾旱缺水地區還將其列為重點發展、推廣項目。國家有關部門為此還在我省召開過現場會。他說,《旱地水窯》這部科教片還獲得過國家一等獎。楊峽還告訴記者,關於旱地水窯及相關設施建設的科技讀物相繼由中原農民出版社、農村讀物出版社和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

記者在市科技局和旱地水窯項目的主持人參與人那裡,還見到了旱地水窯項目獲獎的記錄資料及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的證書、中國發明協會頒發的科技發明獎獎牌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