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要"見賢思齊焉"?

編者按:希望讀者們通過閱讀本篇小節,能多加品味古人們深思後總結的道理。我們無論在學習、工作、生活還是家庭中,都需要向某一方面比自己賢能的人學習,並且要學會在相處中潛移默化地進步,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加靠近賢能的人,並且變得更為優秀。

品性|我們是否要

聖賢

  • 節選《顏氏家訓》慕賢篇

古人說:"千年出一位聖賢之人,這已經像是朝夕一樣快的事情了;五百年出一位聖賢之人,就像是肩膀挨肩膀一樣近了。"這句話說明了聖賢之人的難得,二人之間的間隔如此之大。假使遇上了世上少有的明達君子,怎麼能不去攀附他景仰他呢?

我在動亂的世間出生,在兵荒馬亂中長大,一生顛沛流離,聽到的看到的事情都比較多了;遇上名人賢者,無法不神魂顛例地產生仰慕之心。人在年少的時候,精神與性情都還沒有成形,和那些關係親密的人相處,受到他們的薰陶浸染,雖然言談舉止沒有花心思去模仿,但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與相處的人相似了。何況是操守行為和技藝能力等比較容易學習的東西呢?

因此,和優秀的人相處,就好像待在一間開著芝草蘭花的房間裡,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芬芳了;與邪惡的人相處,就好像待在一間販賣鮑魚的商鋪裡,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臭不可聞了。墨子看到人們染絲而感到悲痛,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君子與他人交往務必要慎重。孔子說:"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顏、閔這一類的賢者,一生一世都難以得到啊!只要比我優秀的人,就足以讓我尊敬了。"

世上的人們大多受到矇蔽,對聽到的傳聞看得很重,對親眼所見的東西看得很輕,對遙遠的事物非常重視,對近處的事物不屑一顧。 從小一起交往結識的人中,如果有人成為聖賢人士,每次見面的時候也會加以戲弄,不會禮貌尊敬相待;處在別的鄉里縣城,稍微有一點點風吹草動,人們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表現出非常飢渴的樣子。其實比較兩人的長短,審核他們的優劣,也許遠方的那個人還比不上身邊的這個。所以魯國人把孔子稱為"東家丘"。昔日虞國的宮之奇,年齡比國君稍大,國君因為與他太熟而不尊重他,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最終導致國家滅亡,不能不對此多加留心啊。

品性|我們是否要

孔子學院

  • 知往鑑今

在當今社會,小抄小剽等現象屢屢皆是,這被古人認為是可恥的事情。他們認為採用別人的言論卻看不起這個人,但凡一句話一個動作,只要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就要公開地稱讚他,不能竊取他人的美行,來作為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地位卑賤的人,也要肯定他擁有的功勞。偷竊他人的財產,會受到刑罰的處置;偷竊他人的美行,會受到鬼神的責罰。所以除了法律能夠約束的不道德行為,更多時候,向他人學習,向他人靠近也需要自我道德的約束。

品性|我們是否要

聖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