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44

第一節 風雨飄搖

說起大明王朝1644年,這一年註定是明朝歷史上,最為悽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作為漢族所統治的中國封建王朝——明朝,宣告了它歷史性的結束。公元1644年,說是明朝的一年,其實上天給予明王朝的,僅僅是4個月的存亡時間,因為在1644年4月25日的那天,崇禎皇帝上了景山找到了一顆歪脖樹上吊自殺,以身殉國了。堂堂一位大明天子,一直以來都是勤政節約、勵精圖治,希望大明王朝能夠有中興之日,可惜的是以崇禎帝的一句“大明王朝,奈何亡於朕手”而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歷史上關於講述明王朝的歷史著作,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我看完《明史》後,給予我最大感嘆,就是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對此,我想借用中國最普通的語言,將大明王朝1644年所發生的一切,原原本本分享給喜歡聽歷史故事的人。說起1644年,那就不得不回到萬曆年間。公元1563年,年幼的朱翊(yì)鈞出生,1568年,5歲的朱翊(yì)鈞被立為皇太子,1572年10歲的朱翊(yì)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明朝“罷工”時間最長的皇帝,比他的爺爺嘉靖皇帝還牛。為啥要說他是“罷工”時間最長的皇帝呢?因為一個皇帝能夠三十餘年不上朝,也能處理國家的軍機大事,換句話說這也是他的一種本事。除了明朝“萬曆三大徵”即: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明朝名將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與副將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貴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民族的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南亞的主導地位。

但是同樣也是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大戰,明朝軍隊人數20萬,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勢必要踏平後金的葉赫那拉部。而後金呢,他們以6萬人數的兵力,以少勝多,大敗明朝“四十七萬大軍”的四路進攻,迫使明朝對後金的態度,變為轉攻為守。

說起薩爾滸大戰這一年,講了講明朝“萬曆的三大徵”,這三場戰役,雖然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但自古云“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是這三場戰役,消耗了明朝不小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說到這裡,我們大家或許會疑惑,為啥原先後金這支不敢造次的部隊,為何偏偏選擇在萬曆四十七年,攻打明朝遼東地區的清河和撫順呢?

我的答案是,第一明朝的三大徵,消耗了明軍的綜合實力。第二明朝在遼東地區駐守的名將李如松已亡故,使得後金軍隊的首領努爾哈赤沒了後顧之憂,為啥?若是李如松或李如松之父李成梁在的話,後金的努爾哈赤是萬萬不敢起義的,因為李成梁在遼東地區,幾乎將敢於反抗明朝的有生力量都全部消滅殆盡。自明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三大營:【三千營以大多以騎兵為主】、【五軍營大多以步兵為主】、】【神機營以火銃、火炮為主】全部毀滅

)以來,明朝的君主都以強兵干將出入遼東,蕩平了像韃靼、瓦剌這樣敢於挑釁明王朝的少數民族,加之這些少數民族還要加以內鬥,自然而然它們就會在歷史的長河中落寞下去。說到這,大家或許會問了,為什麼李成梁父子,不消滅後金蓄勢待發的努爾哈赤呢?

我的答案是,努爾哈赤知道李成梁父子的軍事實力,加之李成梁父子的部隊,是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騎兵部隊——遼東鐵騎(它們的實力,僅次於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這使得努爾哈赤的後金不敢有任何的輕舉妄動。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不僅不造次,相反他們還經常給李成梁“進貢”,金錢牛羊逢年過節,也得給李成梁表示一番。這樣一來,李成梁父子漸漸放鬆了對努爾哈赤崛起的警惕,使得這對父子相繼去世後,努爾哈赤才以明朝官吏殺其父等“七大恨”的名義,對明朝遼東地區的軍事重鎮撫順和清河,實施進攻和掠奪。(當然我也得說明,努爾哈赤是統一了女真各部落後,才集聚實力去與明軍對抗的)。

其實當時努爾哈赤,對明朝只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說實在的,他只是想搶了東西就走,卻並沒有真正打算要走明朝統治的遼東地區,攻城略地。但是努爾哈赤率領後金部隊,搶掠明朝的清河和撫順兩座城池後,整個明王朝舉朝震驚,萬曆這個三十年來不上朝的皇帝,更是在紫禁城內氣的發怒。大家可以試想,一個小小的遊牧民族,竟然敢於我堂堂大明王朝作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沒說的,必須打。萬曆皇帝隨即就讓內閣,起草征討檄文,召集全國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去消滅後金。經過內閣商議,皇帝決定派兵部左侍郎楊鎬( hào )為遼東經略(遼東軍區總司令),主持遼東防務。並於同年決定出兵遼東47萬大軍一舉蕩平後金。

由於當時明朝已經經過“三大徵”後缺兵缺餉,不能立即行動,遂大明朝廷加派餉銀200萬兩,並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與葉赫部出兵策應。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於是由楊鎬坐鎮瀋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其中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共2萬餘人,經吉林渾江北上,由東面進攻。

這一年出兵打仗,正值我們中國漢族人民最想過得“春節。”從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五,明朝的四路大軍在遼東地區天寒地凍,加之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之間互相掣肘。被努爾哈赤看到並抓住了戰機,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不管你是幾路來,反正我就一路去)

由於努爾哈赤的八旗騎兵,英勇善戰且機動性強,打一槍就換個地方,讓明朝你這四路進攻的大軍根本找不到“北”。天寒地凍,且地勢不熟,加之明軍思鄉過年等等因素,天時地利人和,明朝大軍這邊均不佔有。

薩爾滸之戰,初一破西路的杜松軍(遭遇內外夾擊戰敗),初二破北路的馬林軍(遭遇突襲戰敗),初三後金軍做調整,初四滅東路的劉綎軍(遭遇清軍偽裝的杜松軍,引誘至後金的包圍圈中戰敗),初五南路的李如柏軍,接到楊鎬撤軍令後,便趕緊撤軍。後金軍在南路明軍回撤的路上,搖旗吶喊,嚇得南路明軍相互踩踏而死者不少。(明軍:兵分四路,分進合擊),(後金: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後金軍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明朝文官武將死了近三百多人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亡清興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也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有的城池有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

後金看見明朝在遼東戰場上,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既然不經打,那麼不如一打到底。於是,努爾哈赤帶領著他的四大貝勒與八旗軍隊,以勢如破竹之勢,對明朝遼東地區發動猛烈進攻。對此,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明朝對遼東局勢就束手無策了?難道大明王朝就沒有可用的軍事人才嗎?非也。自古亂世,就是英雄輩出之時。如三國或隋唐。而今現在大明朝堂上,對後金發起的猛烈進攻,明廷裡的群臣竟然拿不出個對策來,這可讓萬曆皇帝惱了火。自名相張居正去世以後,萬曆把張居正苦心經營的國家格局徹底打破。自他登基以來,還沒有受到這麼大的恥辱。萬曆皇帝本想著還要與努爾哈赤一決雌雄,誰知還沒到決戰時刻,萬曆皇帝便與世長辭。

繼位的朱常洛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因吃了紅丸(春藥),便又與世長辭。他一去世,就有了木匠皇帝朱由校做了天啟皇帝。每當談及天啟,大家就會想到大宦官魏忠賢。魏忠賢當年與天啟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把朝廷內外弄的烏煙瘴氣。大批以左光斗、楊漣為首的東林黨人(讀書考起公務員的門派),遭受迫害和打擊。魏忠賢不愧為“九千歲”,他的徒子徒孫也大多都是身居要職,如兵部尚書崔呈鏽、東廠提督許顯純等等。每次有關東林黨,彈劾魏忠賢的奏摺,遞到魏忠賢的手裡時,他就會專挑天啟皇帝幹木匠活做的高興時,前去稟報。這個人知道,利用天啟幹木匠活正起勁的時候,一會又報遼東又被後金打了、一會兒又報流寇要佔據山林,起兵反明瞭…報完這些,魏忠賢才報彈劾自己的奏摺。而天啟皇帝呢,他光聽前面的就聽夠了,他哪還想聽後面的啊。於是,天啟皇帝下發特旨,往後就讓掌印太監魏忠賢全權處理明朝的國家大事了。

朝廷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被幕後的一個人看在眼裡,他就是信王朱由檢,也就是日後的崇禎皇帝。而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中的一座堡壘,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

第二節 重整朝剛

自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意外落水後,他也就去了西天,去看望自己的父親朱常洛了。由於木匠皇帝朱由校沒有子嗣(這也是拜魏忠賢和客氏所賜),正所謂兄終弟及,信王朱由檢便繼承了王位,改元崇禎。崇禎帝果然精明,他一上臺就大扶東林黨人,還乘勢打擊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魏忠賢最後在去往南京守靈的路上,被崇禎帝所派來的錦衣衛給暗殺了。他的徒子徒孫罷官的罷官、充軍的充軍、砍頭的砍頭。說實話,魏忠賢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有功也有過,但崇禎只看到了他的奸,而未看到他的功,更沒有想明白明熹宗朱由校,在臨死前為什麼要叮囑他,魏忠賢可用(魏忠賢雖奸,但是卻是倚仗於明朝的“二把手”,雖然是奸臣當道,但他絕不希望明朝滅亡,試想一下明朝若亡了,他還如何當道呢?)。

於德而言,魏忠賢自然是大大的奸臣,他大權獨攬而黨同伐異,陷害忠良(殺楊漣),貪贓枉法的事都沒少幹。於國而言,魏忠賢算是敬忠職守,至少在他掌權的時間裡,關外局勢一片向好。(其中熊廷弼就是魏忠賢啟用的)。於民而言,魏忠賢恢復了以前被東林黨人廢除的商稅、礦稅、手工業稅、海稅等等,而這些稅收,都是官僚地主的來錢門路,客觀上講是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據調查,在全國稅收一路增加的情況下,農業稅所佔的比重,從95%降到了66%。由於手工業以及礦業的飛速發展,到了萬曆末期至天啟初期,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外國傳教士也紛紛來華,例如利瑪竇(意大利的傳教士,也是明朝中後期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就覲見過萬曆皇帝,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

魏忠賢掌政期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是魏忠賢的功德,也是他有功於明朝不可磨滅的一筆。魏忠賢會來錢,國庫相對就不會那麼緊張,在這個時期,雖然軍餉依舊緊張,偶爾還會短少,但至少還能保證供應。哪像後來的崇禎年間,軍餉拖個三五個月也是常有的事,軍隊動不動就鬧兵變。可以說,明朝亡國就是亡於沒錢。

崇禎皇帝一上臺,就把魏忠賢所定的朝廷條令和制度全部廢除,其中有一項就是上面我所講的一項,該項目(礦稅)本可為大明王朝爭取必要的稅收(保守算每年也是三百萬兩白銀),這些錢甚至是以後可以充當大明王朝出兵剿滅農民軍的軍餉,可惜崇禎帝不察,他只管把魏閹一夥所定的制度一律廢除。

據野史記載,魏忠賢再死之前,曾經對暗殺他的錦衣衛說過,“你以為大權在握,我就有那麼的快樂嗎?錯啦,你瞧瞧你們的先帝——木匠皇帝朱由校,是老子在為他批改奏摺遮風擋雨,外面所有的亂象,是他不能看見的,也是他不想看見的,他只關心把他自己的木匠活做好就好了,而從來就沒有為大明江山的社稷考慮…”

魏忠賢說此話,我也表示能夠理解,想想吧,魏忠賢掌權時,正是明朝外患最為嚴重的日子。外有皇太極的清軍在遼東勢如破竹的攻打,內雖暫無農民起義軍作亂,但明朝的弊病已經積累太深,不可痊癒。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江山社稷,到了現在這個時候真可謂是岌岌可危。

在殺魏忠賢的條款內,有這麼一條,說魏忠賢庇護皮島守將毛文龍。說到這,大家肯定想了解毛文龍到底是何許人也。毛文龍原先是明朝軍營中的一名校尉,由於此人膽識過人,且胸有謀略,在薩爾滸之戰後,他就逗留在遼東一帶,遼東失陷後,他從海路逃回,乘守備空虛殺死後金鎮江的守將,自己招募兵勇為他效力,並向遼東巡撫王化貞做了報告,當時朝廷裡掌權的人正賞識王化貞,於是天啟皇帝授職毛文龍為總兵官,逐漸加升到左都督,掛起將軍印,賜尚方寶劍,像內地一樣,在皮島(挨著朝鮮的一座小島)上設立軍鎮。

如果毛文龍不被殺,或許後金還不敢過於在遼東地區猖獗,因為毛文龍所駐守的皮島,與後金的大本營相隔太近,雙方都是朝發夕至。毛文龍的水軍攻打後金的水軍,如同讓關寧鐵騎與雜牌軍打仗,不用太大的勁力,就會將雜牌軍打得屁滾尿流。由於毛文龍駐守皮島,牽制後金軍,這才讓皇太極的後金軍隊,不敢大舉南下圖謀中原。

崇禎帝上臺,當屬遼東局勢最讓他頭疼。正當他在朝堂上尋覓軍事人才時,兵部主事袁崇煥毛遂自薦,自稱予我兵馬錢糧,他前去後,五年內亦可平遼。這讓崇禎看到了平遼勝利的曙光。崇禎當即在朝堂上,提拔袁崇煥為正五品山海關監軍。袁崇煥再去遼東之時,曾與前任兵部尚書孫承宗相談平遼之策,並且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軍事重鎮—寧遠。此次安排,為隨後袁崇煥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功勳卓著的戰役奠定了基礎。當時袁崇煥接替熊廷弼後,手下大將有祖大壽、吳三桂、滿貴、趙率教等等,他們個個都是能征善戰之將。而且他們手上的部隊,都是讓後金和農民軍聞風喪膽的“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顧名思義就是山海關與寧遠城之間,協調攻防的精銳騎兵(

以遼寧人居多),他們身騎戰馬、手握長槍、橫背弓弩、短刀在行。這些都是他們的標配,其次是他們身上還配備了新型武器——三眼火銃(三眼火銃,相當於最原始的火藥手槍),瞄著對方打一槍,即使不死那也是重傷。關寧鐵騎是明後期寧錦防線上的長龍,唯有能征善戰之將,方能統領這些遼東戰線上的“虎狼之師”。

可是在牛的虎狼之師,也是人啊,也需要發工資和吃飽飯啊,而時間到了明末,軍隊高層貪腐日益嚴重,且明朝財政支出亦是困難。根據《清史稿》記載,當年明末財政收入是二百七萬兩白銀,僅供邊防軍旅就需三百萬兩白銀。這簡直是入不敷出啊。朝廷發不出銀子,駐守遼東的袁崇煥只得自己想辦法。於是袁崇煥的眼光,便放在了駐守皮島的毛文龍(有錢以外,還不聽袁崇煥軍令)身上。

就往毛文龍身上一看,渾身都是錢啊。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毛文龍每次偷襲後金,搞得後金不堪忍受。況且毛文龍水軍的機動性也很強,打完了就搶,搶完了就跑,只要跑進水裡,八旗騎兵那就只有望洋興嘆的份。毛文龍在皮島自設軍鎮,且朝鮮的官船和貨船,每次過境都得給毛文龍“過路費”,方能平安過境,所以在袁崇煥眼中,毛文龍就是一塊“肥肉”。

沒說的,得不到工資就只有搶了。於是袁崇煥就以閱兵為名,乘船到達雙島,毛文龍前來會面,袁崇煥就在營帳內,宣讀了毛文龍的拜魏忠賢為父、欺君矯詔、貪圖軍餉等等“十二條大罪”,取下崇禎所賜的“尚方寶劍”斬殺了毛文龍。並從毛文龍處,收穫白銀500萬兩,黃金20萬兩,絲綢珍玩不計其數。

回到官署以後,袁崇煥把斬殺毛文龍一事上書報告崇禎皇帝,末尾說:“毛文龍作為大將,不是我可以擅自誅殺的,所以我謹席待罪。”當時是崇禎二年(1624)五月。崇禎突然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但想到毛文龍既已死去,當時遼東軍事上又得依靠著袁崇煥,所以崇禎帝就以讚揚的態度下詔書褒獎他。不久又傳旨公開毛文龍的罪行,用以穩定袁崇煥和其部隊的心。袁崇煥雖然斬了毛文龍,給自己部隊發了工資,但從此後金進攻遼東地區,在無後顧之憂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卻忽略了,他的手下尚可喜、耿仲明,這二位也就是康熙王朝中三藩中的兩藩,他們殺死了毛文龍的兒子毛承祿後,便投靠了清朝。)

縱觀崇禎前三年,崇禎帝能夠不動聲色地一舉剷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給了官員們一片靜地,而他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在當時崇禎朝裡的青年官員,把他看成了一代賢明的君主。這也讓楊嗣昌、洪承疇、吳三桂等更多的人,願意為崇禎統一明朝的版圖而出力。

第三節 回天乏術

崇禎帝勤奮處理朝政,每天都是加班加點地幹,而明朝最終還是亡國了,這是許多讀歷史故事的人,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試問,有誰不想成功,有誰想失敗。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最為勤政的年輕皇帝,通過史料上記載,崇禎帝對大明王朝的努力,不亞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努力。所以讀《明史》也讓我明白了,這個世界不是你想努力,成功就會讓你輕而易舉地得到。正如我考教師一樣,不是你挑燈夜戰就能金榜題名的。同樣在崇禎帝身上,就不會因為你是勤政節儉的好皇帝,就可以拖延住歷史的腳步的,崇禎帝讓我對考試的生活,有了新的感知和體驗。

有點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會知道,崇禎帝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誤殺了明末愛國將領袁崇煥的,殺了功臣還不說,還要京城的老百姓去“食其肉、寢其皮”,這樣的做法,就讓明朝大多數,想為江山社稷出力的臣工寒了心。像袁崇煥這樣,為明朝出了力還落得屍骨不全的,試問今後還會有誰會願意為你崇禎賣命。縱觀《明史》我們可以看到,京師幾次被皇太極的八旗騎兵所包圍,都是袁崇煥帶著他的“關寧鐵騎”,打跑了皇太極的八旗騎兵,為京師的安危解了圍。這樣的人,可能會反嗎?其次袁崇煥在獄中,給副將祖大壽寫信,讓他帶領“關寧鐵騎”保衛京師,袁崇煥身在獄中還能心繫天下,這樣的人會反嗎?歷史告訴我們,袁崇煥非但不會反,而且還是明朝後期的“岳飛”。可惜的是,明朝的“岳飛”——袁崇煥,這個幹掉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給轟死了)的關鍵人物,終究還是被崇禎帝給誤殺了。崇禎帝自斷臂膀的結果,只會讓明王朝崇禎這個年號,在中國歷史上結束得更快。

袁崇煥一死,錦州被圍,寧遠被困,左屯衛、義州等遼東大小三十餘座城池均被皇太極的八旗軍隊攻佔。清軍的攻勢再次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清朝在遼東攻城略地,這僅僅是外患,而內憂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那就是“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原是一名驛站的管事,相當於今天郵政負責傳遞文件的臨聘人員。由於到了明朝末年,崇禎為了提高國內財政收入,就在全國裁撤了一大批的臨聘工作人員。而在這一大批臨聘人員中,就有“闖王”李自成。

既然臨聘工作幹不成了,那就乾脆落草為寇吧。於是李自成通過別人介紹,就加入了“闖王”高迎祥的隊伍,開始在山林中聚眾起義,起兵反明。說老實話,崇禎帝也是夠倒黴的,老天爺把內憂外患強塞給他還不夠,隨後又塞給他天災人禍。明末京師附近瘟疫爆發,甘陝地區大旱不斷,使得災區的百姓流離失所,生活更是無所著落。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飢,陝西巡按使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禎六年(1633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崇禎帝知曉災情的嚴重後,立刻傳旨戶部調撥了十萬石的糧食,賑濟災民。

讀了《明史》和看了百家講壇關於《明朝》的視頻後,我就有點無所適從了。十萬石糧食經過戶部(刮五萬石)、州(刮三萬石)、道(刮一萬石)、府(刮五千石)、縣(刮三千石)的層層收刮,能到百姓那兒的糧食,幾乎是沒有了。除此以外,官府地方苛捐雜稅名目繁多,這就使得淪落街頭的災民們揭竿而起,反對明朝政府的統治。

起初李自成跟著高迎祥,是吃香的喝辣的。尤其是高迎祥帶著李自成和張獻忠東征,攻破鳳陽城,毀崇禎皇帝的祖陵。氣的崇禎大哭,自己雖然貴為天子,但自己連祖宗的墳墓都保護不了。得意的高迎祥在崇禎九年(1636年)率軍隊進入漢中,折回陝西,以圖謀攻西安,但他的隊伍行至黑水峪(今陝西周至黑河水庫),遭到明朝後期名將孫傳庭所帶的秦兵(也就是關寧鐵騎的分支)的伏擊,戰敗後被俘而死。高迎祥一死,李自成趕緊就躲進了深山老林,他在山林裡躲了一個多月,才擺脫了明兵的追捕。

由於擒獲了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明朝內閣便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隨後升為兵部尚書。由於農民軍在中原的形式已經是如火如荼,焦頭爛額的崇禎,總是想急於求成,而此時他的著急與他處理朝政的“雷厲風行”,只會加速大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孫傳庭本不想倉促與農民起義軍出戰,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孫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孫傳庭為什麼要出兵?那是因為李自成繼承高迎祥“闖王”的稱號,並且他經常接濟窮人,提出了“均田免賦”等口號,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他的農民軍部隊在半年以內,便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明末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九月,孫傳庭在汝州(河南郟縣)與李自成交戰兵敗,李自成一日內追殺其四百里地,直攆孟津,明軍四萬餘人全部戰死,損失了大量兵器輜重。十月初,李自成便率領五十萬農民軍攻克潼關,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隊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在撤回陝西潼關途中,遭遇了李自成農民軍的埋伏,雙方交戰半日後,孫傳庭身中農民軍數刀戰死,年約51歲。

孫傳庭戰死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崇禎帝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你說崇禎的這一做法,讓想幫助他的忠臣寒不寒心?而在另一面,洪承疇所率領的十三萬明軍,與清軍在松錦大戰中戰敗,明朝軍隊的有生力量全部消耗殆盡。而督遼經略(遼東軍區總司令)洪承疇、先鋒祖大壽也投降了清朝,這無疑對崇禎皇帝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自明末松錦大戰以後,原先袁崇煥在遼東所建立的關寧防線,盡數被清軍吞沒,明朝已沒有任何有生力量,敢與清軍在遼東決戰,除吳三桂所率領的三萬關寧鐵騎,還駐守在寧遠城外,而遼東其他的地區與城池,已全部落入清軍之手。

遼東幾乎全丟了,農民軍又攻佔了潼關。這讓崇禎帝的腦袋,不知道又大了幾圈。正所謂人要倒黴,喝水都能嗆死。當時農民軍的起義部隊中,除了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外,還有潛伏在四川的張獻忠所率領的大西軍。在此之前,除了鎮壓農民軍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答案當然是有的,那就是招撫。也就是和平解決農民起義軍問題。縱觀明末農民起義,明朝政府軍對農民軍而言,完全是越剿越多。在明朝招撫大臣的行列裡,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那就是我們四川敘永人的熊文燦。

熊文燦原先是兩廣總督,後來他在接待崇禎的近侍太監時說了大話,那就是他說自己若去剿農民軍的話,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問題。他的大話,伴隨著這位太監的回宮,自然地就傳在崇禎帝的耳朵裡。崇禎正愁自己無人可用之時,熊文燦的“毛遂自薦”正好入了崇禎帝的眼。於是熊文燦被崇禎帝封為兵部尚書,專職負責農民軍招降事務。

由於張獻忠、劉國能等造反派缺兵少餉,他們隨即向招撫的欽差大臣熊文燦投降。而熊文燦以為張獻忠是個農民,只要給他錢、供他吃就行了。熊文燦如此看待張獻忠,那就必然要為後面的禍根,自己買單了。讀了《明史》我們不難知道,張獻忠只是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於谷城,伺機而動。崇禎十二年,李自成走出深山,找到谷城的張獻忠等人再次造反,羅汝才、馬守應部農民軍也起而響應,併到谷城與張獻忠會合,農民起義的烽火,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燒起來。

熊文燦得知張獻忠等農民軍再次起義的消息,立即調名將左良玉和羅岱領兵追剿。張獻忠將大軍埋伏在房縣以西的羅猴山,張網布陣,並派出一支隊伍佯攻敗退,引誘官軍入山,伏兵圍攻,明朝官軍一萬多人全部潰散,羅岱被活捉,左良玉丟盔棄甲,伏鞍而逃,連軍符印信也丟失了。明朝政府軍的招降失敗,是崇禎帝所不能容忍的。崇禎帝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燦的職,並予下獄逮殺;名將左良玉也連降三級,帶罪隨軍立功。到此明朝對農民軍的招撫政策的工作,宣告失敗。

時間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左右,能夠擊敗李自成等農民軍的曹文詔、盧象升等名將相繼戰死沙場。志高意滿的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了,明朝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部隊,旋乘勝進佔西安。李自成於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正當西安百姓們開心過春節時,北京城內卻是一片淒涼,一股死亡的氣息,瀰漫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第四節 無力擔當

1643——1644年的北京,當時是內無強兵,外無援軍。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是如火如荼,眼看著這股勢力就快即將燒到了北京城。崇禎帝已是熱鍋上的螞蟻,蹦騰的不得了。在此之前,有人替崇禎帝對大明王朝的未來做好了打算,這個人就是兵部尚書陳新甲。

陳新甲在下朝後找到崇禎帝,他為崇禎帝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目前遼東地區盡失,清軍在山海關外的氣勢正盛,我大明不可與之爭鋒,其次國內的農民起義軍已成燎原之勢,圍困大明。目前之首要,當和清軍談判議和,承認大清國在關外的合法地位,重新劃分明清兩國的邊界。這樣一來,我大明王朝在關外,會暫時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這樣皇上就可以把所有的心思與力量,集中在國內,整治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了。有史學家做了分析,崇禎王朝面對清朝或農民軍的其中一個,大明王朝都有能力將其擺平。但如若這兩個強勁對手聯手來攻的話,那大明王朝就只得束手就斃。

按理說,陳新甲所提的這個方法是個好方法。至少若明清兩朝談判成功的話,那清朝會暫時停止,對明朝邊界的進攻。其次,崇禎皇帝就可以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國內。因為現在大明王朝的處境是內憂大於外患的局面了。而崇禎帝也認可了陳新甲這一方案,他賦予陳新甲密旨,讓陳新甲悄悄地與清國進行和談。經過一番談判,明清兩國對談判的結果都表示滿意。那就是遼東地區盡歸清國,每年大明王朝只需交白銀兩百萬兩給清國就好,從此雙方就此罷兵。

本來崇禎帝對這次和談結果也比較滿意,誰知明清兩國和談的內容,被陳新甲的下人給洩露了出去,至此滿朝文武,才知道大明王朝已經和關外的大清王朝,在秘密進行和談的事宜了。

我大明王朝乃天朝上國,怎麼可能會和清朝蠻夷來進行談判。於是乎,御史言官紛紛上書,彈劾明清兩國和平談判的主使——兵部尚書陳新甲。按理說,崇禎皇帝應當幫著陳新甲反駁言官。誰知,崇禎帝竟將陳新甲推在朝堂之上,表示和談之意都是陳新甲一人所為,自己卻毫不知情。

這下可讓言官們找到可乘之機了。本想著崇禎皇帝會為和談之事,或許會偏袒著陳新甲。誰知,崇禎帝將陳新甲全部拋出,自己處於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這可讓言官們擦亮了眼睛。於是言官們在朝堂上,以猛烈的態勢紛紛彈劾兵部尚書陳新甲,而崇禎礙於文武百官咄咄逼人的攻勢,竟然將兵部尚書陳新甲革職拿辦,最後賜死。在和談最後的關鍵時候,因為崇禎皇帝的無力擔當,導致明清兩國和談的方案最終破滅。而破滅的結果,自然是換來的是清朝,對明朝邊疆重鎮的不斷進攻…

第五節 遷都之議

目前明朝能打的軍隊,除了駐守山海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之外,剩下的部隊就是守城都成問題。眼看著農民起義軍,對京師已成圍攻之勢,崇禎帝想困守北京已無可能了。正當崇禎帝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左中允(也就是翰林院的編修)向崇禎皇帝建議——當下可效仿南宋趙高宗趙構的做法,將大明王朝的都城南遷。談到這,我不得不佩服明成祖朱棣的手法,他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王位後,把都城建在北京,以防少數遊牧民族的突襲。其次他的用意是,當大明王朝確實守不住都城北京時,在南方地域裡的南京,那裡也有著一套處理國家大事的行政機構。而這行政機構的配置,與北京幾乎是一模一樣。北京有戶部、吏部、刑部…等等部門,在南京同樣也有,朱棣這樣做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萬一後繼之君所統治的大明王朝,守不住北京時,就可以南下遷都,在南京建都稱帝,因為在南京這裡,也有著一套國家的行政機關。遷都之君在南京這裡,一方面可以處理國家大事,一方面可以鎮守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根據形勢的發展,駐守在南京的遷都之君,攻可以奪取京城,守可以護住南京,即使不攻駐防,南京往下的一大片土地,也可供大明王朝的後即之君,繼續享用。

在這裡,我得給大家提個醒,那就是雖然明末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但是他們大多數是分部在,四川、甘肅、陝西等省份一代,而處於江南之地的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浙江、湖北、湖南等等省份,並沒有發生農民起義或叛亂。所以這樣的一塊富饒之地,給崇禎帝往後一統中國,留下寶貴的根據之地。

話又說了回來,江南一代,要錢有錢,要兵有兵。說到這,大家就奇怪了,既然有錢有兵,為什麼崇禎皇帝不給調到前線去呢?我的總結便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況且南方的富豪和官吏又不是瞎子,北方的軍隊已經在鎮壓農民起義,和抗擊清朝中打得遍體鱗傷了,如若他們前去話,無疑是白白送死,所以江南一代的官商一致對崇禎帝的旨意置若罔聞,而崇禎帝也能清醒的認識到,以自己現在在北京的勢力,是根本調不動南方的軍隊的。除非,“朕自己遷都過去。這樣一來,南方的明朝勢力,就可在我的手中掌握。”崇禎帝是這樣想的。

有了遷都想法的崇禎帝,自然就在朝下作了安排。他親自密令太監,讓造辦處做好了三百支可以南下的船舶,其次他又私密讓自己的首輔大臣陳演在朝堂上,做好了提出南遷之議。只等在上朝時,有首輔大臣提出南遷,崇禎准奏就可施行了。但事情真如崇禎所料嗎?結果只怕是差強人意…

在第二天的朝堂上,當崇禎帝問及農民軍,快要威脅到京師的安危,問諸位大臣該怎麼辦時,朝堂下只是鴉雀無聲一片。當崇禎用眼神示意內閣首輔陳演,提出遷都之議時,內閣首輔陳演竟然在朝堂上裝聾作啞,絕口不提遷都一事。正當崇禎在朝堂上氣的頭皮發麻時,官居五品官的李明睿再次提出遷都之策,這無疑讓無奈的崇禎帝喜出望外。

誰知,那位五品官剛一提出遷都時,立刻就遭到了光時亨等言官和大臣的反對。崇禎帝本該在這個時候,一語定乾坤的。可惜啊,見言官與大臣們反應兇猛,他將心中遷都的決議再次擱淺,歷史留給他選擇的時間,所剩不多了。其實想想也知道,大臣們之所以不願走,那是因為他們的家產和財富全部都在京城,至於皇帝換誰當都可以,只要改朝換代自己還是王公大臣(高級公務員)就好,可惜他們的算盤完全打錯了,後面的歷史會證明這一切。而對於崇禎而言,既然大臣們不準南遷,那自己也該為保衛京師想想辦法,這時崇禎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駐守在關外寧遠城的吳三桂。

第六節 入京勤王

吳三桂手下的三萬關寧鐵騎駐守寧遠,之所以一直沒被崇禎帝調動,我們也可知曉。吳三桂是牽制關外清軍的唯一有生力量了,不到萬不得已時,崇禎帝是萬萬不會調動吳三桂的。為了進一步籠絡吳三桂,崇禎皇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冊封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為京城禁衛軍的都統領。沒過多久,崇禎帝便找到了吳襄,並提出了他心中的想法,那就是放棄關外,調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火速進京保衛京城。剛開始,吳襄滿口的答應,說吳三桂驍勇善戰,而他手下的關寧鐵騎更是天下無敵,可是話說到最後就留了一個字,那就是——錢。打仗打的就是經濟仗,所以當崇禎帝問吳襄要多少錢,吳三桂才能入京勤王時,吳襄便開了口。

“一百萬兩,進軍的軍餉就有了。”吳襄說出此話時,感覺崇禎帝為了保衛京師,是不會不可能不答應這個簡單的要求的。大明王朝在繁華之時,戶部(財政部)何止才有一百萬兩啊。可是,到了崇禎年間,朝廷的存銀卻只有7萬兩,離吳襄的要求還差一大截。

於是,崇禎帝便向所有的王公貴族和御史大臣借錢,而這些貴族與大臣們,自袁崇煥被處死、陳新甲被處死、孫傳庭被剝奪封號…他們對這個刻薄寡恩的皇帝,早就失去了中興大明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他們寧願大明王朝倒臺,他們的財富還是歸自己在的。可是眼下,皇帝要捐款,光叫窮不拿錢呢,好像又太不給皇帝面子了。所以在捐款之時,崇禎帝本來預計大臣們的捐款數量,絕對會超過100萬兩。誰知捐款落幕後,崇禎皇帝只籌得白銀20萬兩,這個款項大大超出崇禎帝的預料。

“他們肚子裡有多少錢,難道我會不知道嗎?當此國破家亡之際,我的這些王公貴族和臣工們,才捐了這麼點錢,真是天要亡我大明啊。”崇禎氣的拉著他身邊的大太監王承恩,說出了以上的這些話。

就在此時,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到了。而崇禎帝也將籌款的金額告訴給了吳襄,希望吳襄多擔待著點。本以為,吳襄會買他這個皇帝的賬,誰知吳襄卻說,這點錢就讓吳三桂進軍難啊。吳襄此話一出,便立刻激怒了崇禎皇帝。

“難道沒錢就不能進京勤王嗎?難道他吳三桂不是我大明王朝的將領嗎?你等趕緊擬旨,速招吳三桂火速進京勤王。”憤怒的崇禎帝,在京師存亡的關鍵時刻拿出了,他作為大明帝國領袖的威嚴。使得在堂下的吳襄,嚇得立刻接旨,向吳三桂發出了進京勤王的詔書。

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接到崇禎皇帝的聖旨後,便立刻帶領手下三萬關寧鐵騎,準備向京師進發。由於吳三桂的隊伍過於龐大,許多寧遠城的老百姓和軍屬,知道吳三桂要撤離後,都紛紛追隨著吳三桂,這樣一來就使得吳三桂的進軍速度大大地慢了下來。

而目光轉向李自成這面,由於孫傳庭、盧象升等名將先後戰死,使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接連在明朝政府的地盤上攻城拔寨。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他的老家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 改元“永昌”。正月初八過後,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的大順軍,便揮師北上,向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進軍。而此時大明王朝已經呈現土崩瓦解之勢,沒過多久山西的韓城、平原等重鎮,相繼被大順軍攻陷。不是李自成的農民軍英勇,只怪崇禎皇帝的明軍太過於脆弱。明末李自成一到城下,開關獻降的明朝大臣或將領不在少數,這就使得李自成軍隊,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大明王朝的許多城池。

按李自成的想法,他一路北上,明朝的守城軍隊只管開城投降了就好。而事情真如他想象的那麼簡單嗎?我的答案是恐怕未必。李自成打下平原後,便曲兵北上,準備攻打山西的要寨——寧武關。本想著明王朝的將領,都聽說過闖王李自成的大名,想必到這寧武關,自己的大順軍也必然是兵不血刃就能拿下的城池。可惜的是,李自成的算盤打錯了。

李自成的大軍到達寧武關時,就遭到了寧武關總兵周遇吉的強烈抵抗。縱觀1644年,李自成的北上路線,就只遭到了寧武關總兵周遇吉的阻擊,其他的任何關隘都是投降李自成的。這不得不說是崇禎帝的悲哀。國之將此,忠臣必亡。果然沒過多久,李自成就打下了寧武關,殺死了寧武關守將周遇吉和他的全家。雖說李自成拿下了寧武關,但他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寧武關一戰,李自成戰死了四名悍將,兵勇折損近三分之一。想著往上還有大同、宣化等易守難攻的關隘,李自成的北上之心不禁發生了動搖。李自成的軍師也勸誡李自成,如若繼續北上攻打京師的話,恐怕就會像寧武關這樣,損兵折將是免不了的。其實,這些都不是李自成所擔心的,李自成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部隊還沒到北京,便被打光了該怎麼辦?想到如此,李自成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於後日退軍於西安。

李自成若真的退軍,歷史說不定會就此改寫。但歷史就是歷史,它永遠會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你一個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二天一早,當李自成準備命令各營點兵撤退時,他卻接到了這樣的兩封來信。而就是這兩份信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

打開這兩封信後,李自成不禁開懷大笑,你或許會問為啥李自成要發狂大笑?難不成他瘋了?呵呵,我的回答,他不僅沒有瘋,而且上天給了他一個碩大的歷史機會滅亡明王朝,為啥要這樣說,那就是山西宣化和大同守關的明軍將領請降了。你說,這是不是老天爺,給李自成一個滅了大明王朝的機會?

說幹就幹,於是李自成放棄原先撤回西安的計劃,繼續揮師北上,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宣化、大同、太原等重鎮,兵鋒直指京師。

而崇禎這邊呢,遷都是遷不成了,吳三桂的三萬關寧鐵騎又遲遲未到,而他手下的這些大臣呢,不是和崇禎的御兵政策唱反調,就是團結一致保持沉默。這樣的大臣拿來何用?更可氣的是,崇禎的內閣大臣們團結一致,一起排擠冷落他們的直接領導,大明的最高統治者——崇禎,怪不得崇禎要在朝廷上大罵這些大臣,“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為亡國之臣。”冷漠的君臣關係,進一步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自寧武關大戰之後,大同、宣化、太原、居庸關等的四處守軍,以及調去的援軍,竟然全部都不戰而降。層層險關要塞全成了擺設,致使起義軍一路長驅直入,迅速包圍了北京城。寧武關見證大明王朝的衰敗,其實某種程度上不也說明:真正的關口不在於外形,而更是在於人心。

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的農民軍,逐漸對北京形成了合圍之勢。於17日早晨李自成大軍進北京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說到這也怪了,為啥?眼看著李自成即將攻破北京內城時,李自成卻突然下令停止進攻,這位草莽英雄究竟想做啥?這時無人知曉。停止炮擊過後,李自成便派遣使者,進入北京內城,與崇禎皇帝談判,而這談判主要都談些什麼呢?這些所談的內容,大概是你想到都想不到的,是要崇禎皇帝投降?還是要崇禎皇帝自己退位?以上兩個答案都不是,李自成主要想談的,是希望崇禎皇帝能分封李自成為西北王,讓他永遠駐守西北一線,並且他要讓崇禎皇帝宣佈,承認他的大順王朝,與大明王朝分庭抗禮,大明王朝每年向大順王朝進貢白銀三百萬兩,那攻打京城這事就算了了。如若崇禎皇帝答應以上條件,那麼李自成便會命令城外的大順軍,退回西安,表示大順軍將永遠不侵犯明王朝的國土。從這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到,李自成那草莽英雄的本質,如同楚漢中的項羽一般,只要自己做了西楚霸王即可,不管其他與自己的論項,這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在統一全國的問題上,並無較大的遠見。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李自成提的這個條件,崇禎皇帝會答應嗎?但是如若自己不答應的話,那他自己的性命,將和大明江山一起滅亡,這難道也是他願意看到的嗎?我想這兩個選擇,都是崇禎皇帝的痛苦抉擇,甚至是生命的抉擇。而此時,崇禎皇帝所期盼的援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才走到距離京師百里之外的永平呢…

第七節 以身殉國

正如黃仁宇先生在其名著《萬曆十五年》上所寫,明朝眼看是亡於崇禎,實際卻是亡於萬曆。除了我們所知曉的“萬曆三大徵”以來,在萬曆朝還發生了“薩爾滸大戰”,使得明朝主力部隊潰敗,遼東地區陷入危機。這些戰爭的發生,明朝官吏的腐敗,邊防軍務的鬆弛,與萬曆皇帝朱翊鈞(yì)三十年不上朝的怠政,是有直接的關係。

崇禎皇帝繼位後,雖然他也勵精圖治,啟用了大批賢能,試圖中興衰落的大明王朝。但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積重難返,完全是處於一個極度病危的狀態,失敗的事一而再而三的到來,使得崇禎帝大肆殺戮。奸臣,要殺;忠臣,要殺;大臣進諫說出逆耳忠言者,也要殺。崇禎皇帝在位17年,他先後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殺死謊報軍情的內閣首輔周延儒,另外還殺死或逼死的督師(軍區總司令)或總督(省長)多達23人。崇禎皇帝的冷麵無情與殺伐狠絕,這也為大明王朝的加速覆滅,埋下了禍根。

其實崇禎皇帝真是亡國之君嗎?或許有許多人對這個答案表示認同,其認同的原因是崇禎帝剛愎自用,用人不當,難以擔當,殺伐太狠、刻薄寡恩等等,使得無人敢為他出力,出力的結果不是革職,就是下獄,不是下獄就是處死。比如袁崇煥這些將領的下場,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好皇帝,他計除閹黨,少年得志,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只是無奈大明王朝氣數已盡,不是他一人想中興,就可以力挽狂瀾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比明朝的任何一位皇帝都還要勤政,他加班加點的工作力度,幾乎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相上下。

崇禎皇帝一心為民,聽說陝西一地大鬧旱災,他便下旨戶部急忙撥出十萬石糧食,賑濟災民。無奈明末吏治腐敗,通過官員的層層刮扣,能落在百姓身上的糧食所剩無幾。崇禎皇帝一心想收回遼東失地,重用袁崇煥、祖大壽等一批忠臣良將抵禦清軍,無奈自己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殺袁崇煥自斷臂膀的態勢,加速大明王朝的滅亡。有時,我自己在讀《明史》時,都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大明王朝猶如一隻被命運大蟒所纏繞老鼠,老鼠越是蹦躂得越厲害,命運這條大蟒就會把它捆綁越緊,直至它氣絕身亡。崇禎帝所統治的大明王朝,就是這個樣子。正如近代學者孟森所說,“崇禎帝朱由檢在萬曆以前,絕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

說實話,崇禎帝朱由檢是我最為敬仰的皇帝之一,無奈他自己也是生不逢時,被迫做了一個末代皇帝,但他絕不是亡國之君。說到這,你可能會問了,那什麼樣的人,什麼才是亡國之君呢?若我給你舉例,如商紂王、周幽王、秦二世、隋煬帝、宋徽宗等等,這些人不理國事,荒淫無度,縱慾過多,才使得自己所統治的國家,走到國破家亡的地步。或許你又會問了,那崇禎是這樣的皇帝嗎?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還真不是。崇禎皇帝勤政、勤奮、勤儉的這些美德,都是明朝嘉靖以後,所有皇帝身上都沒有的氣質,加之他連夜加班為國家大計批改奏摺,午夜時分的點心,還是太監自掏腰包,去為崇禎皇帝買的小甜糕,這是明朝歷代皇帝所沒有能達到的節儉水平。

話說了回來,眼下李自成的大順軍已將北京內城,圍的水洩不通,擺在崇禎皇帝的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割讓西北地區,承認李自成的大順王朝;要麼堅守內城,繼續抵抗李自成大軍的進攻。其實明眼人都知道,抵抗是絕對抵抗不了的。所以當李自成的使者,告訴崇禎皇帝這兩個選擇時,崇禎皇帝也沒有立刻拒絕這位使者,相反他還徵求了內閣大臣魏藻德等人的意見,誰知魏藻德與這些文臣聯起手來,繼續用沉默這一大招來對抗崇禎,逼著崇禎死於自己後者的選擇。這也是歷代黨爭的結果,不過這在崇禎朝愈演愈烈,以至於崇禎帝在黨爭的選擇中,亡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朕寧死,也不願和亂臣賊子討價還價,你回去吧。”崇禎帝對著李自成的使者,說完這句話,便做好了以死殉國的準備。本來李自成以為自己的這個條件,崇禎皇帝一定會答應的,誰知崇禎帝的拒絕打了他的臉,逼得他下令,對北京城發動全面進攻。

三月十七日半夜,崇禎皇帝最信任的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京師西側的廣寧門,向李自成投降。十八日晚,崇禎皇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

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內城。太監王廉急告崇禎皇帝。崇禎帝飲酒後,便命人分送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等人化妝成百姓到親戚周奎(周皇后的父親)、田弘遇(田貴妃的父親)家。回到皇宮,崇禎帝又命周皇后上吊自殺,周皇后哭著對崇禎皇帝說:“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麼敢不死?”周皇后說完,便解開衣帶自縊而亡。

沒過多久,崇禎帝又召來十五歲左右的長平公主,他流著淚對長平公主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劍來砍中了長平公主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長平公主痛的昏死了過去。見長平公主死後,崇禎帝立刻揮劍,刺死了一旁自己年僅六歲的女兒昭仁公主。

殺妻滅子,這也是崇禎,這位末代帝王最後的殺戮了。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氣憤地大喊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崇禎說完,於三月十八日晚,便帶領著貼身太監王承恩,爬到了煤山上。眼快就要爬到山頂時,一棵老歪脖樹屹立在崇禎帝的面前。

“或許這就是朕最後的歸宿了。”崇禎帝說完,便咬破手指在自己的內衣上寫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可見,崇禎皇帝寧死前,心裡最為惦記的,還是他的大明王朝的黎民百姓。這是崇禎皇帝的一生,也是大明王朝壽終正寢的一生。

崇禎帝寫完這道血詔後,便腳踩王承恩,手持長白綾,將自己年僅34歲的年輕生命,交付在了這顆歪脖樹上。崇禎帝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身邊僅有貼身太監王承恩陪同(他雖是宦官,卻可以和明朝另一個宦官鄭和相提並論,因為順治皇帝因為他的忠誠,曾今去野郊祭拜過他)。

這是一部帝王的悲哀史,也是一部帝國的悲哀史。寫到這,我就不想寫了。因為崇禎皇帝朱由檢死了,好似我寫大明王朝的心也死了一樣,我所期盼的大明王朝,將在今後不復存在。盤點大明王朝的亡國原因,其實我們不能將所有明王朝滅亡的因素,全部都歸結在崇禎帝身上。讀了《明史》和看了央視網的《百家講壇》以後,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我歸結如下:

第一大旱不斷,明末三年的大旱,導致甘陝地區餓死的百姓成千上萬。

第二瘟疫爆發,導致華北、天津甚至北京外城等地區,瘟疫大作使得感染者每月不下萬人。(鼠疫為患)

第三江南地區連發大水,次年西部地區大鬧旱災、蝗災併發,導致田地顆粒無收,百姓們只有吃“觀音土”充飢,強盜們蜂擁而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第四政府沒錢,財政困難。由於萬曆三大徵及薩爾滸大戰以後,明王朝在經濟的開支上,已經是入不敷出。

第五軍紀敗壞,明朝軍隊是走到哪兒搶哪兒,政府軍幾乎和土匪幾乎差不多,為啥要搶?因為明朝政府發不起自己的工資。所以這樣的軍隊,絕不是老百姓所擁戴的軍隊。

那崇禎皇帝身上就沒有問題嗎?我的答案是有問題的,這問題總結於“兩失”。

第一失是失民心。明末吏治腐敗,官僚殘酷剝削百姓,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從而對崇禎皇帝失去了信任。

第二失是失忠心。崇禎皇帝任人唯賢不能盡其才,但由於其性格原因,使崇禎皇帝對臣下的猜疑心過重,外加殺伐太狠,使得大臣們對崇禎帝中興大明王朝的夢想,漸漸失去了信心,從而失去了大臣們忠君愛國的忠心。

天災加人禍,內憂加外患。綜上所述,大明王朝的滅亡,實乃是氣數已盡。然而喜劇的是,這個由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所建立的王朝,最終也由李自成所成立的農民起義軍,而推翻覆滅。可是,我所寫的大明王朝1644年還未完。為何?那是因為大明王朝雖然滅亡了,但他的軍隊卻沒有全部滅亡。接下來,我想說的,就是這三萬關寧鐵騎的統兵將領——吳三桂。

第八節 衝冠一怒

1644年農曆的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與其所攜帶的老百姓走到永平府(現在的河北秦皇島,距離北京還有一百多公里)時,才得知在前一天,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上吊自殺了。這個消息,傳到吳三桂的耳朵裡,無疑是晴天霹靂。自己所追隨和倚靠的大明王朝,自己所相信的崇禎皇帝和大明中央政府,竟然在歷史長河大浪所捲起的一瞬間,就蕩然無存了。這是吳三桂所始料未及的。隨著崇禎皇帝的去世,吳三桂便馬上率領50萬軍民,撤回到山海關。

“皇上死了,我現在該怎麼辦?難道我現在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了嗎?”吳三桂的這句話,一直提醒著自己,大明王朝這個政府垮啦,也該為自己的前途,尋找一條後路了。說實話,剛開始吳三桂還真想忠君報國,即使自己打不死李自成,也要把李自成的主力部隊打殘。剛開始,在永平的他卻實有這樣的想法。不過讓他無奈的是,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自己手下的將領時,他的將領都以沉默來應付他。其實,這些吳三桂手下的將領,也不是笨蛋,如若他們和李自成的農民軍主力交手的話,他們自己無疑會全軍覆沒。

既然打不贏,為啥還要讓大家去死拼呢?所以,當吳三桂換張臉,又對手下將領說投降李自成時,大家一致說好,吳三桂已經深深地知道,自己即使想戰也沒法了,為啥?因為軍心已失。好吧,既然眾將領都同意投降李自成,那就投降李自成吧。於是,吳三桂把駐守的山海關,移交給李自成的大順軍隊後,便向北京開進。在向北京行進的過程中,吳三桂先後聽說自己的家,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給掃蕩了。家被查抄了不說,自己的父親吳襄還被劉宗敏狠狠地扇了幾個耳光後,給下大獄了。吳三桂聽到這話後,忍住了。他表示大順軍可能是抄錯家,抓錯人了。帶著軍隊,繼續向北京行進。

後來吳三桂在行進的過程中,碰到了從北京逃亡出來的難民,他們幾乎都是明朝的王公貴族,或御史大臣。這時吳三桂疑惑了,他抓住一個逃亡的官員(公務員)問道,為何逃亡?隨後,吳三桂只聽那官員說,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北京專門搜刮貴族富家的府邸,並且要按他的標準來交現錢,很多官員或貴族,因交不起李自成所定數額的白銀,所以有錢人都暗下逃亡,來擺脫李自成要錢的糾纏。

聽到這,吳三桂便馬上下令停止進軍。他在一個村莊裡安營紮寨,或許他已經開始懷疑大順王朝,是不是自己應該所投靠的王朝。正當他對投降大順王朝疑惑時,一個探馬向吳三桂報告,吳三桂的家確實讓劉宗敏查抄了,他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給俘虜了。

聽到這話,衝冠一怒的吳三桂拔出寶刀,心想:“這還了得。”隨即他當著手下,說出了他的那句至理名言:“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面目做人。”衝冠一怒為紅顏,為吳三桂的人生,又增添了一抹英雄的色彩。

第九節 降而復叛

心裡已經決定脫離大順後,吳三桂便立刻下令,調轉馬頭讓自己的三萬關寧鐵騎為先鋒軍,直接殺進山海關。山海關的大順軍還不知是怎麼回事,便被吳三桂衝回來的關寧鐵騎殺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吳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便又重新佔領了山海關。

吳三桂之所以反叛,我們也可以知曉。李自成的農民軍代表的是什麼階級?農民階級。而吳三桂所代表的階級是什麼階級?貴族階級,換句話說就是地主階級。所以兩個階級的矛盾,在明末是萬萬不可能調和的,對於這一點吳三桂算是看透了。

吳三桂反目後,李自成又派人去招降吳三桂。誰知,這個李自成的特使,卻被吳三桂殺了以後,又將人頭送了回來。這時,李自成便再也忍不住了。隨即,他親自帶領二十萬農民軍,從北京出發,打算與吳三桂在山海關關門下,一決高下。

吳三桂自知自己的三萬關寧鐵騎雖牛,但他們卻萬萬不是李自成二十萬大軍的對手。於是他深思熟慮過後,他便向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寫了封借兵信,其大意就是希望多爾袞能出軍迎戰李自成,這樣一來,吳三桂將以中原的土地贈與多爾袞的清朝,以示感謝。

而多爾袞這邊呢,接到吳三桂的信後,他便回信一封給吳三桂,表示自己也痛恨李自成的農民軍,但他希望的是,山海關的大將吳三桂能夠歸降大清,這樣一來吳三桂也不失封侯拜相的榮譽。

吳三桂接到信後,倍感失望。投降是他最不願做的事,但事實就是如此,有時候你不願做的事情,命運卻偏偏要逼著你去做。正當吳三桂對多爾袞失望之際,李自成的二十萬大軍走了9天以後,已經抵達到了山海關的城門下。

第二天一早,李自成便率領大軍攻城,由於山海關地勢險要且易守難攻,所以吳三桂便率領城中5萬部隊聚力堅守。這仗打了一天一夜,吳三桂的山海關的幾處城門,險些被李自成的部隊攻破。吳三桂雖然損兵折將,但畢竟主力部隊尚存。但是,這天快要黑了,如若明天李自成的軍隊,還是像今天這樣猛攻的話,那自己的守城部隊是萬萬守不住的。經過今天的大戰,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軍隊都已實力大損。

正當吳三桂在窮途末路之際,多爾袞已經率領八旗鐵騎,抵達到了山海關的附近。就在多爾袞的部隊,快要行進到山海關時,多爾袞卻下令部隊停止進軍。眼看著,多爾袞的部隊都來了,為啥他還不對李自成的農民軍動手呢?這個疑惑困擾著吳三桂,但困惑過後,他已知曉自己若在不投降多爾袞,他和他手下的三萬關寧鐵騎,將永遠葬身於這山海關。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吳三桂也亦然如此。

就在山海關城下,吳三桂親自來到多爾袞的大營,投降了清軍。於是,多爾袞便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和他的關寧鐵騎為先鋒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交戰,而他清軍的八旗鐵騎便負責從左右兩翼進攻,圍殲李自成的主力部隊(在這裡,我多句嘴:當時李自成的農民軍,還不知道多爾袞的部隊已經到了山海關了)

第三天一早,吳三桂便率領關寧鐵騎向李自成的主力部隊,發起了衝鋒。精銳就是精銳,吳三桂的三萬關寧鐵騎,殺得李自成的五萬前鋒農民軍潰不成軍。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小看了李自成,畢竟李自成所率領的是二十萬的軍隊。李自成的前鋒農民軍,已被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沖毀,但他的主力部隊,對陣中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已經形成了包圍之勢,其意圖很明確,那就是通過包圍的方式,全殲這支明末最牛的騎兵。

就在李自成的部隊,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快形成包圍之勢時,多爾袞率領八旗鐵騎從左右兩翼殺出,一會兒的功夫就殺得外圍的大順軍片甲不留。

裡面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死戰,外面有清朝的大辮子軍猛衝,內外夾擊讓李自成的農民軍措手不及。李自成也對這突如其來的清軍倍感意外,他雖然竭力指揮戰鬥,但他的主力部隊最終被多爾袞的清軍擊潰,吳三桂便率領著關寧鐵騎乘勝追擊,打得李自成的農民軍,潰不成軍地敗退回了北京。

李自成回北京的第一件事,或許大家心理都沒有準備好。但讀了以上歷史後也該略知一二,那就是李自成殺了吳三桂的全家男女老幼34口。第二件事,便是李自成慌忙稱帝登基。在登基後的第二日,他便率領農民軍慌忙撤出了北京,臨行前,他放了一把火燒了紫禁城。而這位草莽英雄的故事,也就到這兒了。自從他撤出北京後,就沒有了東山再起,相反他的農民軍,最後被國恨家仇的吳三桂打得是節節敗退,他手下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見李自成敗局已定,隨後又復投南明或清朝。政治與軍事上的接連失敗,讓李自成疑心日盛,沒過多久他就妄殺忠臣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順治二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被當地村民誤認是土匪而給殺了。這位昔日入主首都北京的草莽英雄,最終因抱憾而從此離開了歷史的舞臺。

第十節 重歸一統

1644年9月,在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等大臣的擁戴下,年僅6歲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於紫禁城的大政殿內,舉行即位大典。說到清軍入主中原,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人物——多爾袞。他充分利用了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挾制了吳三桂,使他不得不充當清軍入主中原的馬前卒。而吳三桂呢?也不負多爾袞的信任,他率軍直下,從東北大到西南,替清朝收回大片疆土,並生擒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

在說朱由榔之前,必須先說說他的哥哥朱由崧。朱由崧是南明首位皇帝。也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之孫。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號弘光,後世稱為弘光帝。根據明末清初筆記記載,朱由崧的生活是十分昏庸腐朽的,他只知吃喝玩樂,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1645年(弘光元年,順治二年)除夕,當清軍南下之際,他卻在群臣面前感嘆後宮嬪妃稀少,便下聖旨廣選美女。由於縱慾無度,還命衛士替他捉蛤蟆配製春藥(性藥),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

除此以外,朱由崧身邊全是些只會阿諛奉承的奸臣和宦官。他對清軍的進攻根本不過問,儘管有史可法這些忠臣在前線抵擋,但明朝復興之勢已很難再見。世人評論說,正是朱由崧的荒淫無度與不思進取,打碎了南明王朝劃江而治的夢想。

你的不思進取,換取的是別人的強烈攻擊。在弘光帝朱由崧身上,便是最好的印證。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因拒降,而被清兵殺害。史可法等明臣所擁戴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朱由崧在位僅僅八個月就倒臺了。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克南京後,豫親王多鐸命降將劉良佐帶清兵追擊弘光帝。眾叛親離的朱由崧只好和皇妃逃到蕪湖,與清軍作戰。明軍在戰場上接連受挫。在順治二年五月,南明總兵田雄等人衝上龍舟,劫持弘光帝朱由崧,並將其獻給清軍。豫親王多鐸命去鎖鏈,以紅繩捆綁,隨後被押往北京,翌年被清軍處死,時年四十歲。

從此清朝取代了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清朝其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以及南明末帝朱由榔等政權。之後順治之子康熙皇帝,又智除鰲拜,啟用了周培公與姚啟聖等人,平定了吳三桂、尚可喜等人三藩之亂、統一了鄭氏臺灣,逐步把明末支離破碎的版圖,再度重歸一統,為後世所稱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樓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