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身邊有多少個《餘歡水》,都是被自己困住了

最近熱播短劇《我是餘歡水》,一箇中年男人,可以說是喪失了各方面的尊嚴,家庭中每天面臨的是老婆的各種指責,連沒買牛奶都會被數落半天,從來沒有耐心聽他講哪怕一句話,順帶連孩子都瞧不起他。

工作中,任何人都可以笑話他,領導一言不合就可以讓他刷廁所,曾經帶他入門的徒弟也時不時在同事面前惡意嘲笑他。

別人為什麼對他,他自己沒有問題嗎?有。曾經自信洋溢和兄弟一起準備創業鬥志昂揚,因為出了一場車禍,兄弟死了,餘歡水說了謊車不是他開的,從此看不起自己,變得不自信,做事唯唯諾諾,謊話連篇,這是他自己的心結。

你都自己瞧不起自己,別人怎麼瞧得上你。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是一面大家都能看到的鏡子。你把自己置於何地就給了別人怎麼對你的權利。

所以他的家人、老婆娘家人、職場所有領導同事都可以踩他侮辱他。

一聲嘆息,身邊有多少個《餘歡水》,都是被自己困住了

一、關係中的角色,解鎖更多自我可能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有一個觀點,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而自我在人際關係中的發展,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他人階段和獨立階段。

如何變得更成熟?可能取決於我們大部分人一直被困擾的第二個階段-他人階段,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賦予自己什麼樣的角色定位,我們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最容易出現的情況是,把自己放到被動的位置,讓他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就是我們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活在別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覺得別人的評價、讚許、關心、憤怒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會因為沒法滿足別人的願望而深深地內疚和自責,卻忽視了自己的需要和價值。

這背後隱藏著一種“我應該如此”的應該思維,本質是用社會規則、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習俗代替我們自發的行動。一旦某個行為不是出於自發的,而是產生自某個“我應該如此”的觀點,它就可能變成一種強迫性質的自我要求,就會逐漸偏離事情本身。

“自我”甚至來不及形成,就已經被外在的應該規則給替代了。自我成了應該規則的表達工具,而我們還以為是自己這麼想、這麼感受的。

同時,如果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選專業擇偶,員工不敢表達任何意見,完全聽從領導的,最終結果不如預期,可以甩鍋說,都是你們讓我這麼做的。這些都是不利於成長的。

任何一段關係中,我們都有一個角色。而這個角色的本質,是人和人在關係中產生的一種行為期待,是關係裡的人共同達成的隱性契約。

當別人跟我們說一件事時,他對我們是有角色期待的。這種角色期待提供了行為線索,讓我們不自覺地順應,作出符合別人期待的行為。而我們所做出的這種行為,又反饋給對方,他們因此決定如何對待我們。

一聲嘆息,身邊有多少個《餘歡水》,都是被自己困住了

二、關係的互補,系統如何塑造你我

餘歡水處於家庭和社會兩個系統,他自己的角色也是在系統逐漸生成的 ,系統為了運作,會逐漸給系統裡的人分配不同的角色,餘歡水的角色是用一個個謊話試圖換回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她的妻子則變成了一個抱怨和控制的角色,系統裡的人慢慢習慣這個被分配的角色,角色就變得固定了。有時候,哪怕系統裡的人覺得不愉快了,想要改變,也不容易,因為他要面臨來自系統的種種阻力。

她的妻子可能是失望過度,從未鼓勵過餘歡水,也從未從內心真正關心過他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只有指責和控制。在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角色就像一個拼圖,是他們把彼此塑造成現在的樣子,共同完成系統這個大拼圖。

系統的改變,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系統裡每個人的事。當你有所改變的時候,系統會產生一定的錯亂,你會遇到很多阻力。但是,這個系統最終會從混亂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一種有更多可能的平衡,一種更利於系統中每個人自我發展的平衡。

我們要思考自己在系統裡的定位,是別人賦予你的,你就接受了?還是你主動地選擇了在這個系統裡的角色,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如果在一個系統裡處於錯位的不健康的互補關係,即便更正很難,但如果改變最終會給自己和這個系統帶來更大的收益,那就值得一試,畢竟餘生還長。

我們在系統裡的這個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變的方法。

調整角色的三個方法:

  • 首先,在回應對方之前要先想想,對方把我們放到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和角色上?我們是否接受這個位置和角色?不被別人的期待綁架,作出理性判斷回應。
  • 其次,如果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們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問題。給予回應時,看雙方的關係,決定賦予自己什麼角色再行動。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感到一些不舒服,仔細盤查關係定位是不是錯位而導致對方的期待跟著錯位,最終才引發對對方的不滿意?
  • 最後,如果我們對一個人有期待,不要在語言上要求他,而要像我們期待他的樣子那樣對他。當然,前提是我們要真誠地相信這個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角色定位沒錯的話,不要硬性要求對方,我們最好先做到期待他的樣子,或者說當下就要像我們期待他成為的那樣子對他,而不是他成為了那個樣子才那樣對他,最終是靠愛和引導才會達到期待結果。
一聲嘆息,身邊有多少個《餘歡水》,都是被自己困住了

三、轉折後的重生,也是心理結構的重組過程

生命的改變需要一個很大的契機,如果餘歡水不是因為誤診得了癌症,不小心捲入一些迷局,他不會想要改變,想要重活一次。

重生依靠的是生命本身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常常會在生活遭遇限制和挑戰的時候迸發出來,它會和生活現實結合,讓我們的人生產一些奇妙的變化。

而這種重生總是充滿了意外,沒有什麼重生是完全規劃好的,因為生命本身就不是能完全規劃的。可是,重生又和我們以前的生命經歷有著某種特別的聯繫,讓一切看起來像是命中註定。

我們需要跟原先的目標分離乾淨,既不是想著避開原先的傷痛,也不是想著去彌補損失。只有這樣,才能重新開始。

如果我們總是想著怎麼彌補損失,那我們就還沒從上一件事情中結束。重生需要一種容納變化的能力,也需要我們有放下原先經歷的能力。有時候,只有承認損失,我們才能真正放下,重新開始。

有一種主流觀點是在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它背的意思是:堅持是勇敢的,而放棄是懦弱的。可有時候,我們得學著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趴下。認了栽,承認失敗,才會發現,原來可以換個地方重新來過。

放棄並不比堅持容易,它同樣需要勇氣。有勇氣接受損失;有勇氣放下舊的,開始新的;有勇氣放下熟悉的,嘗試不熟悉的;有勇氣放棄容易的,選擇艱難的。

一聲嘆息,身邊有多少個《餘歡水》,都是被自己困住了

劇情展現出荒誕的人生,餘歡水最終被綁架面臨死亡的時刻,在所有被綁架的人中都表現出來的人性弱點面前,餘歡水看起來反而最沉著冷靜,他不害怕的原因是說出了自己內心最齷齪最陰暗的地方,他終於能夠面對自己。

敢於直面自己的問題,才是重生的開始,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問題,這一輩子都不要活得畏畏縮縮,學會和自己相處,接納自己並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是一生的課題,讓誰失望都不能讓自己失望,不要辜負自己。

重生是人生重組的過程。我們人生中腐朽的東西已經在變動中脫離了,而人生中有活力的部分被保留了下來,並進一步擴大。我們有了新的身份、新的事業、新的自我,我們重新出發,變得更加靈活和堅韌,直到下一次轉變到來。

生命總是會為自己尋找出路,無論前面的阻力看起來有多強大。

一聲嘆息,身邊有多少個《餘歡水》,都是被自己困住了

人生課題的本質,其實是對矛盾的適應。人總是處於矛盾當中——自我和他人、親密和孤獨、理想和現實、生和死。如果回頭看,我們會發現,在每個特定的的人生階段,都有要面對的特定的矛盾,它們構成了生活永恆的張力。

年輕的時候,我們認定自己是某種人,後來發現不是這樣;

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親密關係,後來發現也不是這樣;

我們覺得自己會走上某條人生道路,後來發現還不是這樣。

人就是在對以前自我的不斷否定中,逐漸實現自我發展的。

不是有一個“自我”在不停地發展,隨著經歷的順境逆境,增增減減。而是這個發展的過程本身,就叫“自 我”。

正如連嶽所說:“耗散是事物的必然,往大里說,足夠久之後,太陽燃盡,宇宙死亡,一切存在都清零。往小裡說,人向死而生,瞬間百年,在時空留下的印記,無法贏過春天的一朵花。夢幻泡影。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存在過。

一聲嘆息,身邊有多少個《餘歡水》,都是被自己困住了

*作者簡介:李家小貓,書評人,持續閱讀和寫作踐行者,成長路上陪你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