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包裝計劃:少時“不治行業”的他,後來是怎樣成名的?

曹操的包裝計劃:少時“不治行業”的他,後來是怎樣成名的?

在三國時代,“名聲”是最重要的一塊“活字招牌”。

袁紹得“恢弘大氣”之名,天下才子皆慕名而來,於是他短短几年內便佔據中原四州,成為河北霸主。劉備得“仁厚忠義”之名,這是他的“保命法寶”,以致於他流竄於中原各地時,卻無一人敢暗中加害。

而一代雄主曹操在中原之地崛起,同樣離不開自身的名身。所以荀彧寧願放棄同郡的袁紹,也要投奔還很弱小的曹操。話雖如此,曹操的成名之路,卻有些莫名其妙。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可以看到,曹操在青年時期的表現,不足以令世人稱讚。而在亂世將起之時,曹操卻已經中原地區聲名鵲起了。名士橋玄、何顒甚至直言道:“能安天下者,必為曹操!”

那麼在這段期間,曹操究竟做了哪些事情,才讓自己聞名於中原,並得到世人高度評價的呢?

一、太學諸生,根正苗紅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曹操二十歲之時,以孝廉身份入朝為官。但在曹操入仕之前,卻鮮有提及。而《世說新語》注引《續漢書》中則說:“初,魏武帝為諸生,未知名也。”這裡提到的“諸生”,經萬繩楠先生考證,就是太學生的意思。

也就是說,曹操在二十歲之前,曾是一位太學生。漢武帝當初設立太學,多是從中擇優錄取,故而每年人數不過百來人。但到了東漢中後期,太學規模愈發龐大,桓帝時甚至高達三萬餘人。在這些太學生之中,只有少數是有才學的,而其他人則多為官家子弟。究其原因,漢代帝王為施恩於百官,一般會“使公卿子弟為諸生”,甚至“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

曹操的包裝計劃:少時“不治行業”的他,後來是怎樣成名的?

曹操的父親曹嵩,當時也身居高位,還捐過一個太尉。因此曹操能入太學,應當是憑藉家世的便利。如此一來,便能解釋曹操為何與袁紹、張邈從小便相熟,因為三人算是同學。在東漢時期,多數官家子弟都是先遊太學,後舉孝廉,從而順利進入仕途。正因如此,曹操、袁紹與張邈,也同樣是舉孝廉出身。

由此可見,曹操的出身算是“根正苗紅”,這也是他能立足於中原之地的一個必要保障。反觀呂布、孫堅等人,基本都是出身邊地且無功名在身,因此前者最終眾叛親離,而後者只能委身於袁術麾下。

二、為君翻案,成名伊始

眾所周知,曹操名義上的祖父,是宦官曹騰。而太學又是培養讀書人的地方,屬於黨人集團的基地之一。因此不難想象,曹操進入太學,應當會受到一定排擠。畢竟黨錮之禍以來,黨人集團與宦官集團的矛盾,已經勢同水火。

因此曹操急需做的,是徹底擺脫“閹贅遺醜”的惡名。據《後漢書·劉陶傳》記載:“大將軍梁冀專朝而桓帝無子,連歲饑荒,災異數見。陶時遊太學,乃上疏陳事。”由此可見,東漢時期的太學生,有上書議政之權。

於是曹操利用這個機會,做了一件大事。《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

陳蕃,是東漢中期頗有名望的黨人代表,他因受宦官迫害而身死。這件事在朝中,一直是個忌諱。但曹操卻直接上書靈帝,請求為陳蕃翻案,這無疑是很需要勇氣的。但曹操此舉,其實並不關心陳蕃能不能翻案,他只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與主張:他與黨人集團站在統一陣線。

曹操的包裝計劃:少時“不治行業”的他,後來是怎樣成名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比如曹操為何行刺宦官張讓?又為何一意孤行處死宦官蹇碩叔父?究其原因,曹操想通過這些激烈手段,簡單有效地將自己與宦官集團割裂開來。顯然,曹操如願以償。諸多名士清流因為曹操的熱血之舉,對其另眼相看。

太尉橋玄,見到曹操大為訝異,遂感慨道:“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願以妻子為託。”不僅如此,橋玄還建議曹操去尋找名士許劭,以獲得更高的名望。

三、亂世奸雄,治世能臣

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之風盛行。後輩子弟若能得到名士一句高度評價,便能身價倍增。如諸葛亮與龐統,他們二人之所以成名,便是荊州名士龐德公提出的“伏龍”與“鳳雛”之說。

曹操的包裝計劃:少時“不治行業”的他,後來是怎樣成名的?

在得到橋玄提點之後,曹操立即找到許劭。後者是中原地區最負盛名的人物品評家,其主持的月旦評,更是名士清流眼中最為盛大的品評活動。見到曹操後,許劭推辭不過,只好評價道:“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管是做個“能臣”,還是做個“奸雄”,許劭此語都在向世人表明:曹操將來當有一番大作為!

曹操聽罷,亦大笑而去。不得不說,“名人效應”實在有幾分道理。在經過許劭點評後,曹操立刻便在中原地區聞名,如何顒、蔡諷等名士,也都願意與之交遊。此時的曹操,儼然成為中原之地的幾位“新星”之一,受到諸多名士一致好評。

四、激流勇退,回鄉養名

正當世人以為曹操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圖之時,他卻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舉動。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史學家裴松之認為:曹操稱病歸鄉,應當是他擔心受到權臣迫害。因此他注引《魏書》說:“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

這個說法,倒也有幾分道理。畢竟曹操在入仕之初,便以激烈昂揚的做法,將宦官集團狠狠得罪了。但從局勢來看,曹操在成名之後激流隱退,未嘗還有一層“以退為進”的意思。

曹操的包裝計劃:少時“不治行業”的他,後來是怎樣成名的?

三國時代,還有另一種成名之路。朝廷徵辟名士入朝為官,後者不就,其名聲反而愈發顯貴。很多儒士成名,皆通過這種方式,以達到“養名”的目的。據《後漢書·蔡玄》記載:“(玄)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徵闢並不就。”蔡玄不入朝堂,恰好符合東漢名士重名節而輕生死的習慣,因此他愈發受到世人盛讚。

曹操辭官歸鄉,與蔡玄徵辟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稱病歸鄉之後,不僅能暫避風頭,而且還能表達自己的氣節,因此曹操的名氣不減反增。等他再度入仕時,便直接被朝廷“徵為典軍校尉”。身為西園八校尉之一,曹操此時的地位與權力,與昔日小小議郎,不可同日而語。

由此可見,曹操對自己的包裝計劃,起到了極為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續漢書》《廓清曹操少年時代的迷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