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正义”是法律还是道德?——《彷徨之刃》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另一本长篇小说《彷徨之刃》,2011年1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该本小说被韩国导演李正浩改编成电影,2014年上映。

所谓的“正义”是法律还是道德?——《彷徨之刃》

所谓的“正义”是法律还是道德?——《彷徨之刃》

长峰绘摩被三个未成年不良少年菅野快儿、伴崎敦也和中井诚下迷药,对长峰绘摩进行轮奸,因绘摩看到了他们的长相,最终被杀害,抛尸江河之中。绘摩的父亲长丰重树在看到女儿的尸体后,一时间难以接受。而日本的法律对未成年犯罪的惩罚却是相对较轻的,在法律的保护下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导致罪罚不当。长峰重树本就对女儿的死亡难以接受,这时他意外收到一条关于杀害绘摩凶手的名字以及地址的匿名短信。这条短信是由中井诚发给重树的,他本就被迫参与这场犯罪,但是却不得不顺从他们,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苦难,他悄悄地发出这条短信。

在长峰的妻子死后,女儿便是他一生的念想,只希望女儿可以快乐地长大,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太轻,重树决定亲自为女儿报仇,即使是奉献自己的生命。

重树来到伴崎敦也的家中,意外发现菅野快儿和伴崎敦也对女儿实施暴行时的录像带,身为父亲的他义愤填膺,将刚好回家的伴崎敦也杀死。重树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期间不断有匿名电话提供讯息,还有女主和佳子的帮助。他等来了这一天。

当重树用枪指着凶手时,和佳子的一声喊叫致使重树被警察杀死。

所谓的“正义”是法律还是道德?——《彷徨之刃》

所谓的“正义”是法律还是道德?——《彷徨之刃》


这本书是我在高三上半学期紧张的复习备考期间看完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感到十分气愤,我一直纠结要不要写关于这本书的,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动手完成这篇文章。

我气愤的原因是绘摩去世了,父亲为杀人也付出了代价,可是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反观犯罪者呢,他们仅仅是在少管所的几年改教,却可以享受其他所有权利,他们才是真正的罪恶者,可为什么他们可以享受活的权利呢?

忘不了警察久冢的一句话:"正义存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之人,还是凶手?无辜少女惨遭凌虐杀戮。在丧女的悲痛面前,世间哪个父亲不悲怒交加?长峰重树亡命天涯,发誓要为女儿报仇,要血债血偿!苍白的法律与复仇的渴望激荡长空,那把彷徨之刃将刺向何方?"

根据日本国刑法第41条14岁以下者被视为无责任能力,即是在刑法上没有负责任的能力也就是免责,虽然是不追究刑事责任但犯人也会被送到家庭裁判所童、儿童心理司、儿童福祉司等作判定和监管。

未成年犯罪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是继续作恶,给死者以及死者家人带来的却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悲痛。法律究竟是在维护受害者,还是在偏袒罪犯?

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你会站在哪一方?苍白的法律面对的是一桩桩的案件,它用它得无情的条文维护了他的庄严神圣的地位;道德面对的是人心,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受伤的心灵。

在2007年少年法修订以后对严重罪行的少年犯也加强了监管。以上也是以単纯1罪来说..如果是继续犯或惯常犯例如13岁开始多次触犯赌博罪可以交由少年法庭,在14岁后以刑法第186条第1项常习赌博罪来处罚,当然也要有理由相信他在14岁以后会很有机会继续犯罪,如果杀人罪的嫌疑犯多年来没有被抓到在成年之后应该也不算杀人罪,因为杀人案的发生是以案发时点或以死者的死亡时间来论罪,当然他成年才被捕也有可能触犯了匿藏逃亡或拒捕等罪名。

日本法律条文的调整,是对受害者的保护,也带给了社会其他人公正与尊重。这也证明了法律与道德问题的冲突已经得到了日本的关注与重视,正在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正义是社会的秩序。" 柏拉图曾说"正义就是平等。"

所谓的“正义”是法律还是道德?——《彷徨之刃》

可生活中的正义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正义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