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你轉嫁給孩子的焦慮,是對他無形的傷害


我們瞭解到孩子的分離,也要了解怎麼和孩子相處。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從兩個方面出發,一個是孩子的接受點,和父母的出發點。

首先在現在社會中,焦慮也是情理之中。全職媽媽擔心自己與社會脫節,職場中人擔心自己工作做的不夠完美,希望能夠升值加薪,私營企業者更是會擔心電商的競爭壓力,等等…

《為何家會傷人》:你轉嫁給孩子的焦慮,是對他無形的傷害


就像書中說的:

在採訪中,徐博士幾次感嘆說:“為什麼家長們的忘性這麼大?他們難道徹底忘了自己童年時的願望、感受?他們難道忘了被父母控制一切的鬱悶和痛苦?為什麼現在他們做了父母,給孩子的壓力更大?”

她分析說,這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個人原因。他們擔心跟不上社會的步伐,擔心被社會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長空間,於是將成長的壓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第二,社會原因。現代社會的確缺乏保障,這嚴重加大了父母的焦慮。

父母的焦慮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最最大的體現就是孩子的成績,有這麼幾種情況:

轉嫁一: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媽媽”逼兒子成少白頭

董太太的女兒蓉蓉上高二了,現在什麼家務活都不幹,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潛意識中,她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她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於是就暗暗希望女兒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為何家會傷人》:你轉嫁給孩子的焦慮,是對他無形的傷害


所以,她有勁兒就往女兒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轉嫁二: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知識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層樓

前面的轉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但還有一些家長,自己並沒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能出類拔萃,自己會覺得很丟臉。“知識媽媽”們對孩子的標準普遍苛刻,因為她們比的不是孩子有沒有考上大學,而是有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轉嫁(三):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教育學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殺

其中一家,父母都是某師範大學教師,他們為孩子設計了一套“完美”路線,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該路線去發展。孩子小時候還不錯,但年齡越大問題越多。第一次高考時,沒考上重點大學。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參加了復考。就在考試成績公佈的前一天,因為擔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他跳樓自殺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績公佈後,他的分數超出了重點大學的錄取分數線。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但這兩個教育學教授,和那些“全陪媽媽”一樣,他們都忘記了這一點,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為何家會傷人》:你轉嫁給孩子的焦慮,是對他無形的傷害


轉嫁(四):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打是親,罵是愛”的潛意識並不偉大

小龍的語文考試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頓,並且告訴徐博士:“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們愛得不得了。打他是為了他好,再這樣下去,他以後連個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麼辦?打是親,罵是愛,我怎麼就不打鄰居的孩子啊?”

但是愛的結果呢?小龍的語文成績毫無長進,他還對語文課產生了厭惡感。顯然,小龍消受不了父親的“愛”。

一些家長,當對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時,會將暴力轉向自己,做一些自殘的極端事情。

看完內心都是沉痛的,那麼我自己是否也把焦慮轉嫁給我的孩子了呢?

一個兩歲多的孩子,早已拿點尿不溼,會告訴我媽媽尿尿了。可通過我的細心觀察,發現事情有些蹊蹺,每每她告訴我尿尿之前,她的雙腿已經在不自覺的夾緊了。

站立的時候不站直,總是在扭呀扭的。基本這個時候我問,“是不是尿尿來了?”“我沒有…”。

《為何家會傷人》:你轉嫁給孩子的焦慮,是對他無形的傷害


可實際是尿已經憋不住了,我都能感受到痛苦和難過了,帶她去她就是不去。更有甚者,到後來,憋尿難受的時候就開始吵鬧,話還沒說兩句就哭,日常要做的事,非常的抗拒,哭鬧。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我問我老公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他的回答真的是…逼她?打她?不是會讓她更著急嗎?

我網上看了下憋尿的後果,後果非常嚴重,但我很清楚打和罵絕對解決不了問題,這不是我的答案。

我找了一棵樹,告訴她,給大樹施肥,讓她茁壯成長,尿完後我再問她的感受“是不是尿完小肚肚不漲了,很舒服也不著急了呀?”。她有點不好意思對我說是的,大概知道之前憋尿哭鬧是不對的,並且尿出來是真的很舒服。

《為何家會傷人》:你轉嫁給孩子的焦慮,是對他無形的傷害


後來我就想,這段時間對她的要求也很高,發脾氣,其實是我心裡焦慮。焦慮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感,焦慮經濟自由。

我把焦慮不滿都轉嫁到我女兒身上,我要給她多鼓勵,好好和她說話,讓她感受媽媽還是愛她的,只是媽媽出了點小問題。

很神奇的是,我開始了我的寫作之路後,她每次尿尿都很積極,我也會在有限的時間裡陪她做她自己決定的遊戲。

我在寫的時候,她就在我的旁邊,自己角色扮演,第一次還不習慣我進入寫作狀態,希望我不要寫,後來適應了,我寫的認真她也玩的認真。我沒有那麼焦慮,她也很開心的享受著她的童年生活。

《為何家會傷人》:你轉嫁給孩子的焦慮,是對他無形的傷害


寶貝,對不起,謝謝你選擇我做媽媽,有時媽媽沒有控制好情緒,但媽媽會努力的,就像會努力我的寫作一樣。寫的越多,內心越開闊,會更少發脾氣的,我想和你擁有同樣燦爛的笑容。

媽媽們,我們都是偉大的,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感受,去感悟,去愛吧!把焦慮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我們會創造出更偉大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