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3月23日上午,我帶妖妖之陶工作室三位陶藝老師去看了舞鋼市尹集鎮蔡莊村老柴窯遺址修復的過程和陶藝體驗展廳的進展。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鎮長找來以前燒窯拉坯的兩位老師傅,還有一位師傅外出打工了,他們三個人年輕的時候跟著他們的師傅學手藝,搭班幹活。其中一個師傅家裡還放著當時手動的拉坯機,非常笨重的一個拉坯機,需要三四個壯勞力才能搬動,底座還在另一個師傅家裡沒有找到,我們把它抬到展廳門口,希望找到下半部分之後,還能請老師傅再展示當年的拉坯過程。我之前在陶藝的一些文獻資料中看到這種腳蹬式的傳統拉坯機,現在一些地方還在保留這個傳統工藝。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蔡莊村保留完整的手動拉坯機)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燒窯的老師傅跟我們講當時燒窯的情景和以前柴窯的狀況,我們迫不及待的打開窯口,還沒清理出來窯口堆積的土,一位老師傅靈巧的從很小的窯口背對著跳了進去,進去之後就看不到人了,在外面的老師傅說窯裡面有半間房子那麼大,所有的器物燒滿一個大車也拉不下,有一兩千件。但因為長時間沒有使用,鎮長讓老師傅趕快出來,怕內部缺氧。我也是非常想進去看看的,鎮長說等清理乾淨再說吧!怕有危險!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老師傅說,如果第一窯估計得燒兩天兩夜,之前他燒這些東西能達到八九百度,最少也要一天一夜的時間。老師傅說當時就是燒這邊兒山上的雜木,黃土燒完之後出來的是黑陶。他們最開始清理柴窯的時候還從裡面拿出幾件完好的器物。老師傅跟我們講哪些是手拉坯的,哪些是模具成型,怎麼樣鑑別。花盆和罐子雖然粗糙,但歷史沉積的味道是現在做不出來的。這裡雖然不是大名遠揚之地,但是也是與當時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是文化的沉澱和縮影。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快到中午的時候又和兩位鎮長一起去看老榆木傢俱,為整個展廳設計選擇比較配套的內部裝飾。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下午的時候,鎮長讓兩位老師傅在家把整個窯爐整修一下,再拉一點做陶的土,準備我們的復燒。

對於我們中原地帶,舞鋼市離汝瓷,鈞瓷發源地都不遠,那麼對於自己的陶藝,舞鋼境內的柴窯應該是平常的生活用品,我認為陶瓷比較重,舞鋼三面環山,以前交通運輸又不方便,這些民間的小窯,就是為了滿足當地百姓生產生活的需要。古代人應該也有請師傅過來指導吧,這壘窯可不是隨便幾塊磚一堆就可以的,裡面凝結著老一輩人陶藝人的智慧的結晶。我們工作室一個老師說他之前也嘗試過自己壘窯兩次都沒有成功就放棄了。這個窯和舞鋼市境內遺留的其他磚窯遺址不一樣,聽老師傅說這個柴窯只燒一些生活器具,一些陶罐兒,花盆兒,筷子籠,平底的,尖底的都有,還有一些小泡菜缸等等,我以前在農村親戚家也見過這種尖底的筷籠。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3月24日上午,我因瑣事未能到達現場。在場的工作人員記錄了整個開窯的過程,把整個窯爐進行清理,四個頂部的煙囪清晰可見,內部也用柴火進行烘乾。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還有傳統的開窯儀式。有點兒遺憾,沒有在現場看到第一團火光照亮老窯,把我們和歷史鏈接起來!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老柴窯開窯儀式)

柴窯問題是中國古陶瓷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有關柴窯的文獻記載,主要是從明代晚期才比較多。

經文獻查證,是清代康熙時期著名學者高士奇撰《歸田集》中提到過柴窯。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實際上長期以來對於柴窯問題一直是說不清楚,很多人看到的東西以為是柴窯的,實際上不是。

包括乾隆皇帝把明顯是金元時期的鈞窯的枕頭,他認為是柴窯的。後來還衍生出很多說法,比如說柴窯是越窯的秘色瓷,有的說柴窯產地在河南鄭州,有的說柴窯是五代的耀州窯。

明代張應文在《清秘藏》中對柴窯的著名描述:“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柴窯燒瓷,是一種古老的燒製技術,因為在古代,既沒有氣,也沒有電,工匠們只能用柴火來燒製瓷器。

據記載,景德鎮柴窯始建於南朝陳代(公元557~589年),景德鎮當地豐富的松木資源,優質的制瓷高嶺土,數代瓷匠窯師的薪火相傳,造就了柴窯制瓷的飛速發展,發展到至元代有柴窯300餘座,終歲窯火相望,晝夜不息。

柴窯這麼美!然而——

隨著陶瓷燒製工業化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柴窯卻幾乎成了歷史的邊緣工藝門類。在陶瓷之都景德鎮,僅存的柴窯也是屈指可數。陶瓷業內皆知一句話:柴窯最貴,世不一見。

首先是製作難度,柴窯的珍貴還在於需要對窯火的精準把控,對窯火的精準把控,而如今的景德鎮,隨著傳統柴窯的逐漸衰弱,經驗老道的把樁師傅也變得寥寥無幾。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其次整個過程也相當複雜。整理窯弄→傳坯滿餘塘→搭掛窯→窖兜腳→傳坯滿窯→扎匣屑→架表→鋪爐底→砌門(下樁一一上樁)→點火(打冷火)→燒窯(上半夜,下半夜、日窯)→清火→歇火→清理現場(扒烏煤,拆爐門)→冷卻→拆爐柵→開窯。

天哪!如此複雜的製作流程,恐怕不是普通人輕鬆能學會的吧?!

燒柴窯講究”一滿二燒三熄火“,在長達30個小時的燒製過程中,何時升溫,何時保溫,何時添柴,都要把樁師傅寸步不離,要不間斷的添柴加火,用”火眼金睛“時刻觀察著窯膛溫度。

據瞭解,柴窯的燒製難度極大,成品率也很低,大約只有40%左右的成品率。

當然,現在也有人通過技術手段,氣窯或者氣窯與柴窯結合,也能燒出氣泡不均勻的瓷器來。所以,以上兩種方法只是重要的參考手段,並不能保證100%準確。

我們在修復柴燒的基礎之上也購置了新的電窯和電動拉坯設備,希望我們能把這個事情做下去,成為舞鋼文化的又一個亮點。

舞鋼是柏子古國遺址,老柴窯上堆的還有大大的漢磚,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千萬年來,就在咱舞鋼這63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早在史前時期,舞鋼這塊熱土上就有人類生存繁衍。三皇之初,這裡就屬於柏皇氏部落。

早在黃帝時代就有“柏子國”存在。地域就是今天西平全境、舞鋼大部,都城就在呂店、師靈一帶。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柏子古國漢磚修復的柴窯牆)

據老窯工說,80年代這座窯還在燒製作品,後來因為工業的發展和產品沒有出路就逐漸荒廢了。看到我記錄老柴窯復燒過程的朋友,我們還沒有開始做,他就跟我說要訂購1000套花盆,那是一個養蘭花的朋友,他說以前傳統手藝燒製的陶盆兒養蘭花兒是最好的,現在都買不來!老一代手藝人已經離世,他們徒弟也已經五六十歲,再往下就沒有傳承人了,老師傅說手藝人是要一代一代傳承的,年輕人手靈活,十四五歲都要跟著師傅學,要數十年年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年輕人沒有人學,老人年事已高,非遺手藝的傳承真的是快要斷代了,還好老人們還在,還好老窯還在。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文化的保存是城市的生命。手藝的延續是城市生命的記憶。

顏克 | 搶救,即將消失的老窯(二)

(正在修復中的蔡莊陶藝展示拉坯體驗展廳)

老窯復燒,手藝重拾,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意義非凡。

期待舞鋼蔡莊老柴窯儘快復燒,讓我們能看到那個時代的作品,重溫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