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在雄安工作期間,吃到一道很特別的湘菜,應是入醋加辣椒醃製的,味道酸甜而辣,名曰“藠jiào頭”,外觀和口感頗像印象中的野蒜。給老母親打電話時提起此事,她老人家說,咱山裡也有,叫“澤蒜”,是穭生(自生自長)的。老父親說,他在中藥鋪裡見到過老先生們管它叫“薤xìe白”。民國版《萊陽縣誌》中記載有“蒜。有大小二種。大蒜,根莖大而瓣多,張騫使西域得之,故亦名葫;小蒜,根莖小而瓣少。”“薤。《禮》切蔥若薤,實諸醢以柔之。《爾雅郭注》薤,似韭之菜也。葉寬中空。”康熙版《萊陽縣誌》特產中記載有“蒜”和“薤。俗名摘蒜。”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醃藠頭

科普中國中,蒜(大蒜,葫)、小蒜(薤白,小根蒜)、薤(藠頭)、澤蒜(山蒜),這四種蔬菜的拉丁文名是不一樣的。蒜,通稱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別稱葫。小蒜,中土舊有,別稱薤白、小根蒜。薤,是原產我國的古老栽培植物,湖南等地俗稱藠頭。澤蒜,山蒜也。《本草綱目》李時珍曰:山蒜、澤蒜、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於山、澤、石間不同耳。區別來說,大蒜是從西域引進的,小蒜是中土舊有種植的,藠頭主要是南方人工種植的,澤蒜是野生的。看來,薤(藠頭)不是澤蒜,薤白乃是小蒜,康熙版《萊陽縣誌》和我的老父親老母親說得都有出入。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山蒜,別名澤蒜。《本草拾遺》

研究了半天薤和澤蒜,我對《萊陽縣誌》物產中的那些“蔬菜”產生了興趣。康熙版《萊陽縣誌》初刻於1678年,民國版《萊陽縣誌》於1935年修纂。三百多年前,近百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們吃些什麼蔬菜呢?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康熙版《萊陽縣誌》物產中,共羅列“菜屬”35種、“瓜屬”12種名稱。民國版《萊陽縣誌》植物類中,共羅列“蔬屬”28種、“蓏luǒ屬”16種名稱。在此,權且不論其是果是菜,統稱其為蔬菜。兩者比較,兩版同有蔬菜30種:蔥、韮(韭)、芫荽(蒝荽,俗稱香菜)、茄、茼蒿、蒜、萵苣、蘿蔔(含胡蘿蔔,民國分計。蘿蔔)、蔓菁、薤、芹、芥、菠薐(菠菜)、薺、白菜(菘)、百合、金簪(萱之一種,金針菜)、山藥(薯蕷)、松傘(松菌一種,松傘蘑)、茴香、苦(苦菜);西瓜、冬瓜(東瓜)、甜瓜、王瓜(栝樓,臭葫蘆)、絲瓜、梢瓜(越瓜)、番瓜(方瓜)、葫蘆(匏paó)、瓠hù(瓠子)。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科普中國:王瓜,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

康熙版縣誌獨有的蔬菜17種:豆角、莧、蕨、椿芽、玉環(俗稱地環)、蘑菇、藕、花椒(芽可入菜),南瓜、苦瓜,今仍可見。紅花、芋苗(芋葉)、羊肚(羊肚菌)、菜瓜(蛇甜瓜),查科普中國可得。父親說,紅花現未聞菜食者;春天芋頭生的嫩芽,與蝦醬蒸食頗鮮;羊肚菌,萊陽俗稱地瓜莪兒,地瓜在地中腐爛後所生菌,頗類羊肚。1958年地瓜未收埋在地裡,冬天凍爛後來年所生羊肚菌頗多。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這應該就是芋芽

天茄、龍脹、蒑yīn,又是什麼菜呢?科普中國:丁香茄,又名天茄子,《救荒本草》稱葉可作蔬,山東、河南等地有栽培。龍脹為何物呢?百度、詞典、方言志、《四庫全書》均不見蹤影,《萊陽市志》蔬菜種植中雖羅列“龍脹”但也未解釋為何菜。竹雅稱龍種,新竹稱龍孫,竹筍別稱稚龍。幹竹筍,是膠東地區萊陽、海陽、萊西、棲霞一帶的獨特食材。幹筍需長時間泡發後食用。《萊陽(石河頭)方言初探》中曰:發筍,將幹筍放在加白礬的開水中煮,一斤幹筍往往可以變成十斤溼筍。這不就是龍脹嗎?龍脹,可能為幹筍。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筍乾

蒑,《漢語大詞典》《康熙字典》《集韻》均曰:菜名。什麼菜的名呢?沒說。康熙時代《萊陽縣誌》的編纂老先生們只羅列於“菜屬”之中而不註釋,說明那個時代的他們是知道“蒑”是一種什麼菜的,並且應該還是一種老百姓常見的菜。那麼,“蒑”究竟是一種什麼菜呢?檢索《四庫全書》,終有所得。《四庫全書.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卷四十四):“蓮,荷實。毎一印多至二三十房,毎房一蒑,蒑中薏。五月中生,噉脆。至秋末皮黒,菂成,可食。或可磨以為飯,服之多輕身益氣,令人強健,非凡果也。”民國《萊陽縣誌》曰:“荷。《爾雅》荷,芙蕖。其根藕,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實蓮,其中菂,菂中薏。”由此可見,“蒑”乃“菂”。《現代漢語詞典》菂:蓮子。蒑,作為一種菜,原來乃是新鮮蓮子。“蒑”藏得好深啊!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這應該就是蒑啊

民國版縣誌獨有蔬菜13種:生菜、莙薘(葉用甜菜)、番椒(大椒,洋椒)、苜蓿,黃瓜、北瓜、番薯(地瓜)、馬鈴薯、落花生、芋,現仍可見;馬齒莧(俗稱馬跡菜)、芑(俗稱苦苣芽,亦曰曲曲芽),現仍為食用野菜;木桃,又叫楂子,味道酸澀,現不多見。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曲曲芽

與現代日常生活相比,兩版縣誌60種蔬菜中,現在萊陽人日常生活中有的已基本不再食用了,如薤、莧、天茄、蕨、紅花、苜蓿、莙薘,王瓜、木桃等;大部分蔬菜穿透時空,生生不息,成為五龍河畔、旌旗山下萊陽平民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三個時代的萊陽人同飲一方水,同食一方菜。除種植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野菜,康熙時代居多,如澤蒜、蕨、椿芽、松傘、羊肚、苦菜、馬齒莧、苦苣芽等,這反映了在生產力、蔬菜品種、保鮮水平不足的情況下,野菜仍舊是先民們重要的蔬菜來源之一,這與現代生活中人們追求野菜的自然口味是不一樣的。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萊陽五龍河口

對照蔬菜名稱,還可以發現如下有趣的現象:一是名實如一,如黃瓜等大部分蔬菜,恐怕仍然會一直黃瓜下去;二是同名異實,如民國地豆指王瓜,現在萊陽指馬鈴薯;三是同實異名,如民國瓠為葫蘆瓠子為瓠子,而康熙則瓠為瓠子;四是完全異名,如薤、蒑,現稱藠頭、蓮子。更有意思的是,三百年前萊陽人便食用“龍脹(幹筍)”了,而萊陽本地並不產此食材,但在膠東一帶以萊陽為中心形成了食用幹筍的風俗。萊陽重要宴席上菜順序,原先是一雞二火菜三魚四埋汰(豬肉),現在一般為一雞二筍三魚四肉,就是第一道菜上炒雞第二道菜上炒筍,寓意著一吉二順三餘四有,可見筍這道佳餚在萊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飲食、語言、風俗是移民的活化石,這會不會是萊陽很多家族傳說從“小云南”移民,對家鄉的飲食記憶呢?

《萊陽縣誌》中的那些蔬菜們

萊陽農村宴席上的炒竹筍


2020年2月17日


康熙版《萊陽縣誌》

民國版《萊陽縣誌》

科普中國

《漢語大詞典》

《康熙字典》

《集韻》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

《中國植物誌》

《山東植物誌》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

《植物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