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電視劇《清平樂》已經播出了近20集,即使相對於69集的超級長篇而言,近1/3的篇幅也已經不能算少了。但是,一方面觀眾在讚歎電視劇製作的精良,肯定正午陽光打造精品劇的“良心”;另一方面卻是棄劇者不斷增加,自帶板凳去了隔壁看《獵狐》。叫好不叫座,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失去了耐心?


《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清平樂》剛剛上映時,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都被深深的征服,正午陽光幾乎還原了“仁宗盛治”的每一個細節,樓臺殿宇、衣服飾品、起居酒食、出行遊樂,所有的細節都讓觀眾眼前一亮,似乎將要看到有一部超越《知否》的震撼大劇。

但是,隨著劇集的展開,豆瓣上的評分卻從開始的8.2分快速下滑到7.9分,播放量也在持續下降,很多觀眾失去了追劇的耐心,而跑到隔壁去追起了《獵狐》,良心劇遭遇口碑滑坡,讓人無比尷尬。


《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節奏緩慢、劇情無波瀾

張開宙的戲節奏不快是意料之中,而且一部近70集、橫跨40餘年的歷史大劇也必須穩健的進入劇情。《漢武大帝》從漢景帝開始講起,並沒有搶戲;《清平樂》從劉娥開始,似乎也是順理成章。但是,相對於其他歷史劇,《清平樂》的節奏緩慢伴隨著高潮的缺席。

吳越飾演的劉娥在歷史上是與武則天齊名的奇女子,但《清平樂》裡的劉太后的戲份兒,似乎少了縱橫捭闔、掌控朝局的精彩。歷史上的劉娥曾經貶寇準、鬥丁謂、身穿龍袍獨掌朝綱十餘年,但電視劇中觀眾看到的,只有劉娥恭良簡讓的一面,一代女主的霸氣和心機卻一筆帶過,讓人看得極不過癮。


《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仁宗時代,宋朝名臣、名人輩出,呂夷簡、王曾、晏殊、范仲淹、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包拯,這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雖然都在《清平樂》中一一亮相,但很顯然張開宙並沒有得當的詳略分佈,讓人物形象在忽出忽入中撕裂、模糊。

前20集《清平樂》,雖然導演也曾想過設置吸引人的高潮,但過於龐雜的信息量、過於緩慢的節奏,讓所有的籌謀都變成一碗白開水,平平無奇、毫無波瀾。


《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臺詞拗口、觀眾看不懂

大宋以文興國,文化繁盛、經濟發達。在電視劇《清平樂》裡,導演似乎特別重視對歷史細節的還原,包括對語言的還原。有人說,《清平樂》的演員都是背課文的“好手”,通篇的古文不但要朗朗上口,還要抑揚頓挫、抓住重心。臺詞演員表演得很辛苦,觀眾看著聽著也非常疲憊乏味。歷史劇的臺詞有文學性,是對歷史的尊重和還原,但能把古文口語化更是顯示編劇功力的時候,拗口的臺詞加上過快的語速,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是雲裡霧裡,一頭霧水。

其實,導演和編劇也一定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比如在朝堂上的奏章陳對以古文為主,日常生活就口語化了很多,但這顯然不夠,仁宗盛治不光體現在後宮日常和飲食起居,國政方針是劇情推進的關鍵內涵,若是這些讓人看不懂,就很難抓住觀眾的心,棄劇也在情理之中。


《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焦點偏頗、偏重大數據

電視劇和小說一樣,歷來有男頻和女頻的區別,在正午陽光以往的優秀電視劇中,如《琅琊榜》、《知否》都是偏重女性觀眾的。相信導演和編劇一定參考了很多“大數據”,意圖在電視劇的展現時更能抓住意向觀眾的眼球。但是,編劇過於偏重“套路化”,就很難呈現精良的作品。

“後宮戲”是近年來電視熒屏的熱點,因此《清平樂》也重點在這方面展開。宋仁宗的一生,後宮不乏亮點,但我們相信“仁宗盛治”絕不是僅僅靠後宮就能完成的。電視劇把焦點對準了以曹皇后、張貴妃為代表的後宮嬪妃群體或許不是錯誤,但導演過於細緻的展示後宮的日常生活,甚至連舞蹈教習與朝臣的“偷情”、太監與後宮的“愛情”(後面還有公主和梁懷吉的故事)也被大大增加了戲份,而這些細節又不能對劇情推展起到重要作用,這就讓人感覺全劇的焦點沒有找準方向。


《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與後宮的大篇幅相比,朝堂之上一眾名臣的戲份被大大縮減,甚至有些地方難以連貫,如果不是對歷史有較多瞭解的觀眾,甚至看不懂劇情到底在說些什麼。宋仁宗以仁德治天下,也是因為朝臣的精明能幹,雖然喻恩泰等一般戲骨已經在賣力的表演,但效果差強人意。

大數據時代,關鍵詞、流量是不能忽視的重點,但是不是所有的電視劇都要為此而服務?以“套路”博眼球,最終的結果或許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清平樂》評分持續下滑,正午陽光的“良心劇”為何不叫座?


《清平樂》目前還有50集沒有播完,如果後面的劇情依然如現在一樣,相信7.9的評分也不會穩固,評分進一步下滑、觀眾繼續流失將是大概率。


關注筆者,看不一樣的歷史劇

關注在上點贊在下,走過路過告訴筆者你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