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行業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地方政信產品也會被定“非吸”!


前言


財富行業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過往的經驗和判斷依據逐漸被顛覆。這個趨勢將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持續並愈演愈烈。無法跟上時代節奏的人或企業,都將在未來5年中消失。當前行業裡90%的理財師將被這輪劇變出清,留下真正品性與能力兼優的頭部人才,行業才會迎來新的發展。


五一長假的財富市場依舊不太平靜,發生了一些風險事件。雖然不大,但值得我們去留心,特別是投資人。

大趨勢還是要再重申一萬遍:我們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點上,意味著以往的經驗和判斷準則可能被不斷顛覆。事情開始迴歸本來的樣子,然後再衍生出新的格局。季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這個循環是跳不出去的。

第一件事情跟地方政府的非標項目有關,某個很小的三方機構代銷某個地方政信融資項目,結果被定性成“非吸”,直接把“銷售負責人”抓了。

事情源於最近對地方政府非標融資的審計核查,在4月份我們先後看到江蘇地區鹽城、泰州對地方政府融資設定了紅線。這個工作並不僅限於江蘇,別的地區也有在做,只不過沒有對外公佈。該項目據稱就是在核查中被發現“融資成本過高”。

按照以往的處理,無非就是責罰負責融資的官員。2018、2019年在貴州某些縣級市中出現過這類的案例。嚴重的可能還會涉及到反貪反腐的查辦,但從未波及到代銷機構。

融資成本是否過高,本質上是一個市場化的問題。資金市場覺得某些地方政府負債多,信用違約的概率大,就會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所以將“融資成本過高”直接掛鉤“非吸之名”認定為金融犯罪,未免有些過度。

但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不是這麼判定是否合理,而是提醒大家注意——風向變了!

在過去,給地方政府融資的真實項目,即便在出現違約的情況下,也不太會輕易朝著“金融犯罪”的方向去定性。但這次操作卻開了先例,意味著當局部涉眾壓力過大時,金融風險事件可能被導向刑事事件。

簡單說,理財師(銷售)和投資人在非金機構政信類非標的投資上遭遇極端刑事風險增加了!

一旦捲入金融犯罪,直接的傷害有三個:

第一,清退時間長:融資項目涉及非吸的,將面臨較長的清退時間,因為要先處理刑事問題,再轉入民事問題,最後根據追逃追贓具體所得來清退。

第二,本金較大損失:e租寶經過5年,官方宣佈的清退比例是35%。對於仍舊信仰固收的投資人可以自己算一筆賬:連續投10年,前面9年沒問題,最後1年風險爆發,直接打回原形。也就是說,無論剛兌多少次,只要有一次不兌,就完蛋。

第三,銷售刑事風險:責任輕的退傭、責任重的坐牢。過去對代銷的處理比較靈活,但這次直接抓了代銷機構的負責人,是一個趨嚴的信號。所以信仰地方非標固收的理財師,自己好好想一想。

第二件事情,是和金蝶有關。準確說,是金蝶投資下的互金平臺有關。

金蝶是家不錯公司,我接觸它的時候在2005年,這跟我專業有關。很多夥伴誤認為我是學金融的,其實並不非如此。我本科學的是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金蝶最開始的主營業務是財務軟件,當時佔據了中國很大一部分市場,在國產ERP行業裡一度有“北用友、南金蝶”之稱,而且在零五零六年的時候,金蝶每年在市場活動上的預算一度達到6000多萬,收入印象中每年幾十個億(可能會有錯誤)。

在過去的20多年裡,金蝶總是被老對手用友壓制。一直到後來,出現了“雲”概念。金蝶開始往這個方向拓展,而用友原本的優勢則演變成了障礙。用友的總部在北京,跟各部委以及大國企的關係極其深厚。早期中國ERP市場裡,大部分使用者是大型企業、央國企以及一些政府部門。這是用友的領域,金蝶討不到半點便宜。

但這些國企、央企、部位都不可能將企業的數據走向“雲端”,很多依舊只能本地化部署。所以在互聯網技術、移動交互、大數據等風口來臨的時候,金蝶成功地形成了二次曲線,實現了趕超。

在這檔口投資原高管創設的互金平臺也就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

客觀現實再次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斗轉星移之間,你的優勢會也會變成障礙!

再接下去就是我們這兩天看到的新聞,大家都盯著數字:8萬多人,25億未償付金額。當然,“隨手記”自己也有相關的說法。本文就不討論其中是非了,我們來看些別東西。

商業邏輯最大!

過去,大家總是在相信央企國企背景、相信上市公司背景、相信地方政府,這種信仰恰恰是最靠不住的。

一個市場化的生意,背後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商業邏輯。

如果這個邏輯不通,這個商業模式就不能成功。

比如Luckin,自從那頭鹿出山的第一天我就不看好。因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融資、燒補貼、拉一批用戶,然後再融資、燒補貼的循環。這跟龐氏遊戲非常像,但可以通過最後上市使得早期的玩家(創業者和投資人)完成退出,並收益頗豐。

這是人家的商業邏輯,沒看清楚這點,怎麼分析都是韭菜。

LK出問題後我寫過幾篇文章說明問題,當時還有不少腦殘粉來嘲諷,事實證明都被打臉了。其實LK並不是一個孤例,在當前財富行業在推的很多項目和產品裡,大部分是說不通的邏輯。

所以,我在此做個預判:到今天還依賴過去信仰的理財師和投資人,商業邏輯這關過不去的,最後你們一定會出問題!

第三件事是放假之前下發的關於“基礎建設投資基金面向公眾募集的意見徵求稿”,這方面很容易引發錯誤解讀。

哪些人會反應過度呢?

還是那些賣地方政府非標的人,這個文書確實利好基礎建設,但不利好非金政信非標

順便幫投資人理財師梳理下基本的概念:

標與非標主要針對的是債權類資產,簡單說就是借錢和還錢。

標準的債權是在上交所、深交所、銀行間市場這三個地方發行的各種債券,這裡的債券是廣義的概念,包括利率債、信用債、ABS。分不清的小夥伴可以看下面三張圖,幫你們都歸類好了(小白金融學2019S版裡都有詳細的內容)

利率債:國債、地方政府債、政策性銀行債、央行票據、同業存單

財富行業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地方政信產品也會被定“非吸”!

信用債:包括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PPN

財富行業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地方政信產品也會被定“非吸”!

ABS:銀行債權類和企業債權類

財富行業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地方政信產品也會被定“非吸”!

除了上面提到的,剩下的是非標債權,包括銀行的信貸。財富公司自己找的項目所包裝成的產品,大部分是非標債權類資產。當然也會有標準的,比如雪松和鴻坤之前都推過自己的債券。

標和非標的問題搞清楚之後,我們再來說“非金”的問題。

非金,就是指非金融機構。很多投資人連這個基本概念都沒搞清楚,總是聽信理財師瞎吹。很多踩雷的投資人跟我溝通的第一句話就是:他買的產品都是合法合規的,財富公司也都是有牌照和資質的。

基本上到今天還在說這句話的,被人家收割是必然的!

金融機構主要指的是:銀行、保險、券商、信託,以及四大AMC(東方、華融、信達、長城)、金融租賃、財務公司(央國企直屬)等。

所有的財富公司,只不過在工商註冊備案,並不是金融機構。即便持有基金銷售牌照,也只是代表你有部分的金融業務的經營許可。

至於那些互金公司、XX財富公司,統統是野孩子!

為了便於記憶,給一張中國金融行業機構全景圖,自己去對照下位置:

財富行業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地方政信產品也會被定“非吸”!

花費了這多筆墨,現在我們可以把兩個概念組合起來:非金+非標,就是這些財富公司自己找的項目,發行的產品。

出了問題的非金非標,都有被定性成非法集資的風險。這類風險在平時的項目中伴隨幾個特性:①自融(資金通過各種輾轉騰挪最後流通到財富公司實控人相關企業);②期限錯配;③循環滾動;④固定支付“利息”。

這四個特點在今天的財富行業裡遍地都是,大家都在這麼玩。特別是信託,但要注意。信託是金融機構,至今未出現金融機構被定性“非吸”的。有兩個案子可以借鑑,第一個是安邦保險,實控人被以集資詐騙判刑,但未對大量銷售保險的理財師進行處罰;第二個是最近出問題的安信,但這個case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要求代銷機構登記並追傭。

如果安信的案件最後走向了追傭,那就宣告信託絕對安全性的破滅——銷售信託依舊會給理財師帶來刑事方面的風險。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這個指導意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給出了什麼信號?


落地之後,意味著真正的基建融資可以通過ABS進行,募集端是直接面向公眾投資者!2019年的時候,寧波地區做了個試點——櫃檯債,現在看來要更廣泛地實施。


當前許多地方政府政信類的定融計劃,主要針對和覆蓋的還是5萬,10萬等小額投資者。未來這些投資人可以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購買更可靠的關於地方政府的標準債權資產。


前者雖然收益高,但風險也大,還有非法集資這樣的刑事風險。而後者無論從機構、項目、資產都有更高的信用級別。


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客戶被搶走,募集金額進一步降低,同時非金非標的法律風險在加大。可以預期:這塊非標融資將被進一步壓縮,風險釋放的概率也在加大。


財富行業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此提醒投資人和理財師:過往的經驗可以參考,但不要過度依賴!

當信仰脫離客觀邏輯,最終難免走向崩塌。現在撤退,還來得及。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