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位于南京城城西的清凉山,被称为南京城的起始点;“清凉山”三字由明金陵八大家的龚贤题写

引子:

南京民间自古就有 “先有石头城,后有南京城”的说法;

石头山,现名:清凉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内的一座丘陵山岗;山势呈椭圆型,海拔只有65.7米。

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是发生在清凉山的清凉寺的一则故事。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清凉山西南300米的石头城公园夜景


诸葛亮在此指点迷津

清凉山,位于南京城西侧,广州路西头。唐朝以前,宽阔的长江流经清凉山西南麓,湍急的江水反复拍打悬崖峭壁,成为阻击北方敌军南渡的天然屏障。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抗曹大计。据说诸葛亮曾经骑马登上清凉山,观察整个金陵形势。并发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石头虎踞,说的就是蹲踞江岸的清凉山。如今清凉山上依然有诸葛武侯驻马坡遗址,山下更有虎踞关、龙蟠里等地名。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龚贤故居:扫叶楼;背后是他的名作《石梁飞瀑图》


建议:逛完清凉山之后,出西门沿马路向西南方向走上两百米,就是与清凉山公园一脉相承的石头城公园。它是南京城一段免费参观的古城墙,也是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其实,石头城遗址应该归属于清凉山的风景区之中。它是保卫东吴建业的屏障,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南京古城墙内城13门之一——清凉门,城外就是古时候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


欣赏石头城最好的时间是日头落山之前,相对南京内城13个城门来说,石头城的清凉门并没有太多的惊艳之处。但由于城墙外就是南京最著名的秦淮河,晚上的沿着城墙外的河畔灯光打在数十米高的城墙上,很有一番不一样的意境:

城墙上射灯打在河面之上,沿着河畔蜿蜒曲折的灯柱串成一条彩练、“石头城”的木质字牌在黑暗中折射出昏黄的暗影。你可以在城墙上、也可以沿着河边步行,住在周边的朋友们有福气了。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当年东吴抗曹的第一军事要塞


关于石头山的记载,要追溯到战国时期。《资治通鉴》上记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了越国。在石头山设置金陵邑。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都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用它作为抗击魏蜀的屏障。公元280年,晋将军王濬率水军进攻东吴,东吴造铁链横江中。晋军烧断铁链,导致石头城失守。孙权的孙子吴王孙皓投降,三国争霸宣告结束。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清凉门这一段的古城墙,免费参观。古老石砌的城墙诉说着上千年的历史


后来,长江逐渐西迁,并在石头城下沉积了大量河流泥沙,逐渐成为冲积平原;石头城的战略地位逐渐消失。所以,石头城狭义上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上石头城,广义上是指今天的南京。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沿着秦淮河往前走,会有一段“鬼脸”城墙,且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的标记


“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出处

清凉山的由来,则是因为山下的清凉寺。步入清凉山公园,之行不到百米就是南京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清凉寺。

清凉寺的前身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顺义三年(921年)权臣徐温建造的兴教寺。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温的养子、南唐烈祖李昪在此避暑纳凉,将养父的寺庙改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石头山自此又称清凉山。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清凉山公园内,有一处崇正书院在清凉寺东侧山坡上,明嘉靖年间修建。


此后,该处成为南唐宫廷的避暑纳凉之地。后主李煜更与清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内避暑宫的匾额“德庆堂”即为李煜亲题。

寺门外有南唐中主李璟保大三年(945年),僧人广惠挖掘的古井一口,称南唐义井,又称保大泉。寺僧常饮此水,虽老却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清凉寺的后身,有一座六角亭,里面藏着一眼


由于清凉寺的出身,它成为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禅宗南宗的五个支派之一,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法师长期居住在寺内,并被中主李璟封为大法眼禅师。清凉寺也是该宗派在全世界的唯一祖庭。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力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清凉山清凉寺门前有“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的告示牌


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法灯泰钦禅师,平素性格豪放,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

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法眼又向他问了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便当众赞扬了他。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解铃还须系铃人,成语的出处在清凉山的清凉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如今的清凉寺,已没有数百年前的规模和气势。寺内建筑屡毁屡复,据称现存的佛殿为清末所建。但抗战期间,清凉寺的殿堂庙宇基本被焚毁。直到2009年1月1日,清凉寺才正式交给南京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同年6月20日,举行了恢复开放暨佛像开光。

如今隐匿在清凉山边的清凉寺,仅存红墙黑瓦五开间平房一座。迎面的门楣上书写着“古清凉寺”四字。室内由于供奉着阿弥陀佛、观世音等数尊金身塑像;反而显得有些拥挤。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八百多年历史的清凉寺,已经不复当年皇家寺院的辉煌,只有一座五开间的平房


大殿之前,是有一片较为宽阔的场地。据说,每到大型法会和祭祀活动期间,这里会聚满了信众,法师也会在这片场地上给大家讲经说法。房前围墙圆门上书“清凉别苑”。

穿过大殿之后,有一片题书“入不二门”红墙灰瓦围成的院子,内墙上贴有各种告示和佛教知识。旁边的一个晒棚之中,一位师傅在跟几位女施主说法。为那个著名的还阳井建造的六角亭,也在这个僧侣的禅院内,步行进去,倒也没有人阻拦。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房后,有一套“入不二门”的院子,在这里能看到南唐时期的还阳井


清凉寺周边种满了桂花与翠竹,又靠着清凉山,环境非常的幽静。这天不是周末,也非佛家的大日子,来寺庙的人不多。寺庙前卖各种祭祀用品的大姐,竟然有点无所事事了。

这座清凉寺,快则10分钟就可以上一圈。比起各地宽宅大院的寺庙来讲,清净寺的规模真的非常精简。相比较起来其他寺院的拥挤,这里倒很适合于修身养性。四处各种鲜花树木,构成一个天然的氧吧。到了夏天,这里便俨然成为一个天然的清凉世界。

难怪,南唐几位皇上都在这里设置夏日的寝宫。而且,此间的清幽和宁静,确实适合李煜一类充满诗情画意的皇帝。也难怪他后来经常在此挂单问佛。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在竹林、树木、鲜花掩映之下清凉寺的“清凉”体现得淋漓尽致


皇帝词人李煜毒死之谜

不知道谁不是祖上徐温好佛的缘故,南唐李家这爷儿仨,都沉迷于佛学,也都给清凉寺做了不少贡献。这话不假,毕竟五代十国时期,是南方佛教的一个高峰期。但如果说后主李煜沉迷于佛学,而废了国政,恐怕有点言过其实。

早在他老爸、中主李璟即位后,由于没有继承南唐烈祖李昪“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对内则兴利除弊”的政策。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寺庙外,有几幅描述清凉寺历史的石刻:这一幅是“李煜礼佛”


反而大规模对外用兵,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和人力。而且在与后周竞争中失去了大量疆土。尽管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但李璟生活奢侈无度,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国力虚弱。而且,由于吃了败仗,已经对宋朝的前身——后周称臣。

李煜继位之时,赵匡胤已经抢得后周的江山,当了两年的皇帝。国力虚弱的南唐,当时到了上表进贡的地步。10年后,李煜更是到了向占据大部分江山的南宋称臣的地步。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南唐的李姓三代皇帝,都钟情于清凉山的清凉寺,不仅在这里建夏宫,而且还频频礼佛


弱国无外交,开宝七年(974年)在赵匡胤提出要李煜进京,李煜托病不从的情况下。宋派大军讨伐后唐。在坚持了1年多,金陵被困1年之后。李煜终于兵败投降,南唐灭亡了。第二年一月,李煜被押解到北宋都城——汴梁。

三年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农历七月初七,李煜42岁的生日。更是曾经的九五之尊,此时已经在汴梁度过了第4个生日。3年多的苟且偷生、度日如年之后,李煜回首往事再看今朝,有感而发写下千古绝唱:


诸葛亮称它为虎踞,后主李煜在此盖避暑行宫,更是南京城的起始地

李煜被押解到汴梁之后的第四个七夕,写下了《虞美人》这首代表作、也是绝命作


而就是这首堪称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成为了一把刺向自己心脏的匕首。

宋太宗赵匡义看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句之后,当天晚上,用一剂毒药就要了李煜的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