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30年:金桥开发区“智造”之路折射中国产业升级“脉动”

中新社上海4月24日电 题:浦东开发开放30年:金桥开发区“智造”之路折射中国产业升级“脉动”

作者 李姝徵 郁玫 樊中华

1990年,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中国首个以“出口加工区”冠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金桥。纵览30年,从“制造”到“智造”,金桥转型升级的每一步,都踏着中国经济的脉动。

在上海金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能看来,这是必然也是偶然。“金桥产业升级的必然性,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偶然性,则是金桥的主动‘出击’。”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家电消费进入“爆发期”,金桥制造的“白色家电”一时风头无两;中国“汽车进家庭”浪潮来临,金桥以上海通用为核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一举成为浦东首个产值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下同)的产业集群。

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制造业“阵痛”来临。几乎一夜之间,50多家跨国制造企业搬离上海。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紧张、用工成本上升,粗放发展的老路子难以为继。

如何闯出“智造”新路?“拼土地?拼钞票?”沈能对中新社记者直言:“这些,金桥都拼不过。”金桥能拼什么?“拼的是环境、人才和产业链。”

金桥的规划理念,在今天看来仍颇为“时髦”。“虽然定位在工业区,但金桥必须按‘城市规划’来做。”浦东“开发老兵”、金桥开发公司首任总经理朱晓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一开始,金桥就被规划为高起点、高含金量、可持续发展的区域。

作为上海综合配套最完备的首席国际社区,商铺、国际学校、医院和公共配套物业等一应俱全。漫步金桥,如同置身一座漂亮的欧洲小镇。在金桥的碧云国际社区内,来自英、美、法、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居民比邻而居。其中,大多是跨国企业的高管及其家人。

环境对人才有吸引力,方能留住产业的“大脑”。摒弃“不合时宜”的低端制造业,金桥留住了高端制造企业和企业的研发、销售、采购中心;产业结构亦转向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二元融合”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链增值。“金桥智造”规模已成。

随着金桥开发区(北区)被纳入上海自贸区扩区范围、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持续推进,瞄准5G商用的契机,金桥在“智造”之路上再次“出击”:引进华为上海研究所、诺基亚贝尔等5G头部企业,围绕“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等主导产业,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嵌入制造业中。

上个月,上海首个5G产业园在金桥开园。华为上海5G创新中心、上汽联创智能网联创新中心、中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中国信通院5G标准开放实验室,以及一批技术创新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企业落户于此。

“5G的落地应用,是5G技术成功的关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代表董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金桥产业链“自带”的丰富应用场景,能够推进5G技术落地应用;而金桥开发区存量企业亦渴望5G技术“赋能”转型升级。

让制造业插上5G、AI翅膀,金桥将不断上演“融合与赋能”的好戏。

上海自贸区金桥管理局局长、金桥管委会主任杨晔表示,上海烟草机械、中微电子、沪东造船等企业已率先“尝鲜”,“园区的制造业将飞速提质增效,增加数百亿元的产值。”(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