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快,我还没准备好最佳的状态度过这些时光,而这些时间就已经头也不回的向前奔走了,时间的流逝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长大,成家,变老和死亡,20岁的时候觉得说到30岁都是下辈子的事情,而时间它告诉你,一辈子,不过就是一转眼而已。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今天分享的书与告别衰老和死亡有关,这本书的名字叫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所撰写的,他是美国麻省总医院的外科医生,哈弗医学院的教授,也是白宫的健康政策顾问,作为医生的她经历太多的生与死,她从医学的视角带着他多年对于生存和死亡的理解和许多的临床故事构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并且拥有尊严的活到生命的终点,同时书中还提及了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的理念。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企业家李开复曾经评价这本书,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所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这是最好的告别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018年有很多不那么愉快的事情,2018年3月4号霍金逝世,3月18号台湾作家李敖逝世,9月11号相声大师单田芳逝世,再到下半年的樱桃小丸子,作者樱桃子,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和我们永远的武侠大师金庸,这些给予我们童年记忆的人逐渐离开我们。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结束的钟声,我们愿意承认吗?带来这个结局的不是2018而是时间。我们长大了他们老去了,我们绽放了,他们也逐渐熄灭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是一条单行线,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凋亡,和老去。像接受长大和成熟一样接受衰老和死亡罢了,学会和这个世界优雅的道别,这是葛文德最想告诉我的,竟然生如夏花般璀璨,不如用最好的告别结束这篇巨幕吧。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五个部分探讨的是衰老,后三个部分探讨的是死亡书中列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衰老到来之时我们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选择,当衰老来临之初,人们会由于逐渐失去各种能力而感到焦虑和无助,直至完全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时,又要面临依靠家人照顾还是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家,走进养老院的选择,除了赤裸裸的说明各种问题,作者也给出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案。关于从心里上如何接受衰老这一事实,以及养老院或者是疗养院模式的探究。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高龄老人告诉我,他们害怕的其实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正如书中所说的,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在小说每个人当中作者菲利普罗斯说得更加苦涩,他说: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当我们垂垂老去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安全和保护还是尊严和价值?这二者哪个对我们更重要,我们的确需要一种安全的保护,一个服务到位的疗养院或是一个舒适安稳且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家。但相比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某种价值和尊严吧,这可以让我觉得,即便我老了,我活着还是有意义的。在书中葛文德也用了一篇文章去表达安全和价值感在老年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1908年哈佛大学哲学家罗伊斯写了题为忠诚的哲学一书,关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验,而是一个谜,这个迷对于任何一个思考其必死心的人想弄明白直观根本,他想弄明白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的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对他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与意义,罗伊斯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这种成为超越我们自身的理由,献身的行为,把它叫做忠诚,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以个人的利益为首,把个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为最大的关切,对于一个个人主义者忠诚于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是奇怪之举。当这种忠诚致人牺牲的时候他会令人惊恐,这种错误的不理性的倾向会是个人受到暴君的剥削,没什么比个人利益更要紧,因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自我牺牲,毫无意义。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罗伊斯对个人主义观念完全不赞同,他说我们一直都有私心,他写道,但是自私的神圣权利从来没有得到过更有力的辩护,事实上他辩白到人类需要忠诚,忠诚不一定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使生活能够忍受,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是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无法满足的,最终他们带来的只是折磨。就本质而言,我是无数祖先的倾向之流的某种汇集地,从一克到一克我是一个冲动的结合体。罗伊斯评述道如果我们看不见内在的光明,那可以试一试外在的光明。我们试了想一想这样一个事实吧,我们都深切的关心我们死后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如果做利益是生命意义的主要来源,那么死后一个小时我们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将从地球上抹去,我们应该觉得无所谓,然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要紧的,因为我们会觉得若真发生这样的事儿。我们生命将毫无意义,唯一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如果我不这么想,那么死亡,只能是一种恐惧,但是如果这么想,就不是,罗伊斯认为忠诚通过显示为之服务的外在事物,以及乐于提供服务的内在意愿,解决了我们庸长的存在的悖论,而这种服务中我们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丰富和表达。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医学及其产生的照顾病人和老人的机构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对于史德生有意义的事物有认识错误,而是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医学的重心,很狭窄,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然而我们认定主要应该由他们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度过生命的衰退期,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把它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验作为医学问题对待,其实这是一项社会工程学实验,把我们的命运交给那些以技术威力建成而不是重视和理解人类需求的人。这个实验失败了,如果安全和保护是我们生活中寻求的全部内容,也许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我们寻求的是有价值和有目的的生活,然而又经常被拒绝,想有可能使之实现的条件,我们对现代社会作为感到失望,其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其实对疾病和老年的恐惧不仅仅是被迫忍受,对种种丧失的恐惧同样也是对孤独的恐惧,当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他们就不再要求太多,他们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不再寻求更多的权力,他们只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根据自己的优先顺序作出选择,维持与他人的联系,在现代社会我们认为衰弱和依赖排除了这种自主性的可能。路对我说我不担心未来,他说日语里有夜这个词意味着如果事情要发生,那么我做什么都无法阻止,我知道我的时间有限,可那又怎么样呢?我已经做得相当不错。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衰老疾病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将会伴随健康质量的下降而下降,那么通过葛文德在前五章的讲述,我们大致能找到一个可以优雅老去的方法,承认衰老,积极面对老年病,又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战胜老年生活的无聊与无助,寻找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方法,但是仍旧有一个话题让我们无法忽视,当亲人或自己的生命濒临生命终点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选择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是应该耗尽病人最后的生命质量,去换取微乎其微的生存几率,还是不以为生命为前提的怀孕病人的生活权利。在中国的传统上我想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抉择。

最好的告别: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1)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种在中国的医疗环境里并不被人熟知的方法,善终服务,这是一种为保护生命最后质量为目的的服务,他不以治疗或者治好为目的善终服务,尽可能的在病人最后的时间里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增加生活的质量,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终点。作者在临终讨论专家的话术,这一篇章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关注下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