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三國時期的“生口”


淺論三國時期的“生口”

白首相逢征戰後,青春已過亂離中。開篇依然要提醒大家五一假期期間出行要做好防護工作呀啊。漢末亂世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有些躊躇滿志者就這麼消逝在了歷史中。本篇就來聊聊“生口”。

之前在文章中已經提過漢末的生口價格問題,從西漢到三國時期都能看到關於生口交易的記載。所謂的“生口”與“牲口”在這一時期並不相同,經常能在記載中看在“生口”與馬、牛、羊一起被提及,一般是指地位低微的俘虜、奴婢等。

“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三國志·文帝紀》

每次有戰事發生,往往就伴隨著大量的俘虜,尤其是時不時就有戰事的邊境,如《後漢書·袁安傳》中就提到了歸還“生口”一事,雖然朝臣們有些爭議,但漢章帝還是採納了袁安的建議。鮮卑、烏桓等外族與中原互有勝負,這也使得他們的部落中存在一部分中原士人,

有些人本來是躲避戰亂,沒成想就這麼流落他鄉。

“和親以來,有得邊生口,輒以歸漢”——《後漢書·袁安傳》

在三國時期,這些“生口”有時會作為獎賞的一部分,被君主分給臣子們。楊沛曾在曹操缺少軍糧時雪中送炭,他後來就被曹操賞賜了“生口十人”。賞賜下來的人大多會被臣子們留下,但也有例外的,華歆生活向來清貧,他的俸祿都拿去接濟親戚故舊了,所以他也養不起更多的人,一群臣子裡唯獨他把曹丕賞賜的女子嫁人了。

“公卿嘗並賜沒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三國志·華歆傳》

“生口”在三國時期是會明碼標價的,案走馬樓吳簡,吳國這邊生口買賣還有朝廷監管,要記載買賣雙方的姓名、身份,生口的姓名、性別、價錢、交易時間、估錢數額等。既方便朝廷收取“估錢”也就是手續費,也能保證人口不會被隱匿,而且還有官方出具的交易憑證,“文券”。

比如任嘏就曾與人合夥購買生口,當時每人出了八匹布帛,等到其家人來贖買時,價格已經高達六十匹了,任嘏只取回了其八匹本金。魏明帝曹叡也曾下令允許“生口”們花錢贖身,既然需要天子下令,也說明有一段時間內被打上“生口”標籤的人是無力反抗的。結合“貴買生口以贖其妻”這記載,說明“生口”有時候會代替被選中的女子入宮。

“又與人共買生口,各僱八匹。後生口家來贖,時價直六十匹。共買者欲隨時價取贖,嘏自取本價八匹。共買者慚,亦還取本價”——《三國志·王昶傳》註解

“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內之掖庭”——《三國志·明帝紀》

戰敗的那一刻,就不屬於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