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新合同風波:作者心態已崩,沒版權變“槍手”,原創不值得?

最近,閱文集團的高層人事變動可謂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本是資本圈的新老代替,無可厚非,但團隊變動之後發生的事情,卻讓閱文旗下的810萬作者,不知該何處何從。


閱文新合同風波:作者心態已崩,沒版權變“槍手”,原創不值得?


隨著閱文和作者之間新版合同的不斷流出,不少作者心態已崩。合同內容總結來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版權全歸閱文;2.打官司要作家掏錢;3.閱文有權運營作家所有社交賬號;4.閱文可以隨時把作品免費開放給公眾看。

閱文新合同風波:作者心態已崩,沒版權變“槍手”,原創不值得?

合同按理說應該體現責任和義務相結合的原則,但不幸的是,筆者只看到了“免責”兩個大字。

這鍋難道就該作者來背嗎?

很顯然,鍋可不是這樣甩的。

以起點的作者為例,此前平臺和作者實行的五五分成制,具體來看就是通過讀者的訂閱和打賞來獲取可觀的收入,但在新協議的制度框架下,作者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沒有授權,收益結構還發生大變動,作者不另起爐灶,還等著被割嗎?

目前,在中文起點網上,已經有大批作品突然收尾。更有作者用斷更的方式進行抗議,如若合同問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閱文的平臺被作者所拋棄。

那麼,閱文又為何做出此舉呢?

一、閱文遭遇免費閱讀的狙擊,營收乏力

故事還要從免費閱讀和付費閱讀之爭說起,2018年以來,免費閱讀高舉高打,免費閱讀App“七貓小說“、“瘋讀”、“連尚讀書”步步為營,趣頭條、今日頭條也相繼推出免費閱讀的APP,而這些免費閱讀APP的背後則是百度、字節跳動的身影,這下不甘落後的騰訊急了。

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殆盡之際,有用戶才會有未來。

免費閱讀帶來的MAU讓人眼紅。付費閱讀以閱文為代表作為防守方,開始動搖。

其實,閱文入局免費閱讀並沒有錯,在付費業務增長乏力(月付費用戶也從2018年的1080萬下滑至980萬,付費比率由 5.1% 降至 4.5%。);

以及頭條系的強勢利用免費閱讀吸引用戶之際,推出免費閱讀確實可以拉新(2019年3月,閱文免費閱讀APP飛讀上線,5個月的時間,飛讀便積累了 1170 萬 MAU);

這也被認為是對網文發展最有利的措施。

但殺雞取卵的做法,明顯不可取。

作者作為上游端,為作者提供優質內容,平臺利用優質內容拉新、盈利都沒有問題,只要作者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版權得到保護。

但一味收割版權,把作者變成了“槍手”,這樣就能保證利益最大化了嗎?從天下霸唱的例子來看,一個大IP的形成,確實可以週而復始的利用,但優質內容不斷枯竭,真有利於行業發展嗎?

對此,筆者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雖然網文日漸式微,但現今無論是短視頻還是影視劇都是基於文字的再次改造創作,作者的權利不該被剝奪,這無論是對市場還是對讀者都是負責任的行為。

道理我們都懂,閱文難道不懂嗎?這一切背後的資本鏈邏輯,應該怎麼看呢?

二、消費者更傾向於為影視作品付費?

閱文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兩個板塊,在線閱讀業務和版權運營業務。2017年-2019年,版權運營業務收入分別為3.66億元、10.03億元、44.23億元。差不多已經佔據了分業務的半壁江山。


閱文新合同風波:作者心態已崩,沒版權變“槍手”,原創不值得?

其中,2019年版權運營業務收入激增,與《慶餘年》等爆款的出現和閱文收購新麗影視後在影視製作發行領域的收入增長密切相關。

哪裡賺錢往哪去,或許可以用來推理下閱文的心理,收割版權後,網文作品可以改造成為影視劇,曾經慶餘年的超前點播惹來觀眾非議,現在看來,是資本方認為現在的消費者更願意為影視著作買單,而網文顯得就沒那麼值錢了。

走影視宣發的路子,從明面上來看,錢來得更快一些。

但做內容平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行業內一個最大的誤區,就是資本,缺乏對內容及內容創作者的尊重,騰訊團隊接手閱文,是可以讓閱文的股價的上漲,但平臺運轉的核心動力還是在原創作者身上。

三、結語

對於這次合同事件的走向,雖然暫且未知,但大家都知道,文字承載的東西包含了太多太多,原創需要被尊重,作者也需要激勵。如若有一天,大家所看到的文學作品都是濫竽充數堆砌起來的文字,看到的所傳導的價值觀日漸偏移,那真是一片非常可怕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