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非洲“反华”声浪为何突起?


丁咚│非洲“反华”声浪为何突起?

尼日利亚事件中,该国议长巴贾比亚米拉召见中国大使周剑平


疫情蔓延全球,非洲也不例外。

虽然目前公开数据不大,但很可能是由于未能充分检测。不管怎样,这场疫情正在冲击中非之间由来已久的“友谊”。

尼日利亚事件的持续发酵,不仅在双方“朝野”都造成冲击波,而且正在激起非洲民众的抗议和部分政府对华态度微妙变化,一些“反华”声浪正在兴起。

其实,我不太同意“反华”一词,每个国家都会根据形势变化及自身利益需要适当调整对外关系,用感情色彩浓厚的“反”描述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不合适,也易引起负面效果。

但,很多人可能对此始料不及,不太适应。

因为非洲被视为中国的“老朋友”。中国是长期对非洲抱有兴趣并对其进行深耕的极少数大国之一。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达430亿美元,位居首位。

很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非洲几乎是一块被遗忘的土地。然而,中国始终将自己的触角伸向非洲。

正因如此,非洲成为中国外交新政的重点施力方向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得到广泛共鸣,并开展了实质合作。

受此影响,非洲突然变成了“香饽饽”,变得热闹起来。在这块土地上,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的身影越来越活跃。

比较突出的是美国和日本。

日本不甘于带路倡议在非洲的发展,仿效中国对非采取“投资+援助+免债”,甚至同样举行了日本-非洲论坛,为非洲提供了中国之外的替代性选择方案。

也许一个细节能彰显安倍晋三政府对非洲的“意图”。

他在复出后首次以政府首相名义再度倡议“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是在非洲的肯尼亚。

直到一年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首次亚洲行时,才对这一概念“背书”。

印太战略,往轻了说,是制衡中国的战略;往重处说,将来就是遏制中国的战略。由此可见,日本抓紧在非洲布局目的何在了。

美国在非洲展现了更大的雄心。

特朗普政府成立后,非洲在其外交棋盘上的位置日显重要,俨然成为其与中国进行全面战略竞争的重要“战场”。

特朗普政府实施“重返非洲”战略,将重点放在经贸、安全和发展三大领域,并明确提出中国和俄罗斯是其在非洲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重返非洲框架下,美国已出台了《更好利用投资引导发展法案》,通过“美国开发性金融公司(IDFC)”统筹管理对非投资和援助,为美国企业的非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出台“非洲战略”和“繁荣非洲倡议”,与加拿大和欧盟合作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联盟”等。

美国和日本在非洲的直接和主要的目标显然是中国。美中在非洲的影响力之争,核心是不同的发展理念、规则和模式,是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的全面竞争。

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这种全面竞争就会转化为相互的全面遏制和对抗。

随着主要大国(或地区联盟)相继进军非洲,它们都想在非洲“分一杯羹”,与此同时牵制甚至遏制对手,导致该地区的地缘生态日趋复杂。

非洲国家在选择多元化情况下,会以更挑剔的眼光看待与中国的关系、与中国的合作,这是非洲从政府到民间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华”声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丁咚│非洲“反华”声浪为何突起?

美国务卿蓬佩奥访问非洲,“阻击”中国是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非洲出现“反华”声浪,也与非洲大多实行民主体制,“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因此在朝和在野的政治势力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两国关系和合作,一旦“改朝换代”,就往往跟中国产生摩擦和矛盾。

中非在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援助等领域的合作,与西方存在什么不同,很多人也心知肚明。此处不赘言,但它们常常是引发西方和当地政府非议的重要因素。

美国批评在当地制造政治腐败、债务陷阱,进行产品倾销、过剩产能输出,合作低质低效、剥夺了就业机会等,都是有的放矢,引起了所在国政府和舆论的共鸣,因此在一些外部诱因刺激下,就会出现所谓“反华”现象。

由此出发,非洲国家一些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对华政策调整的举措,与之前的亲密关系一比,就显得“反华”了——正因这样,不赞成以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描述对外关系,可能使事态更加恶化,而无任何裨益。

第三个方面,非洲政府对外合作大多抱着实用主义态度,有些还很腐败,有奶便是娘,断奶就骂娘。

一些政府对华态度生变,是出于希望中国减免债务的讹诈心理。

还有一层,就是用过就甩,事过境迁不当回事,民间的“反华”冲突更是水涨船高,愈演愈烈。

第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战略投资,在对非洲人员特别是留学生来华及资金补助方面,给予的礼遇比较高。

国内民众跟自己一比较,就产生强烈反弹。同时,在华非洲人的负面新闻较多,比如前不久在广州发生的尼日利亚事件。

一旦发生,就会集中冲击两国人民的感情,对非洲年轻一代,也带来比较坏的影响。

最后,从国别文化差异看,无论是对外合作交往还是两国人民的民间交往,法律、规则、市场意识不够,在对当地员工态度、劳工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赢得所在国人民的由衷尊重,甚至引致反感、恶感和仇恨,这可能是海外屡屡发生“仇华”事件的深层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