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必須說三國時期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必須說三國時期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提起東漢末年及三國時代,那就是一個字“亂”。

亂得一塌糊塗,亂得群雄割據,烽煙四起,瘟疫氾濫。百姓流離失所,生不如死。人口銳減,短短一百多年,人口減少了八成,成了中國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亂世出英雄,那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除了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公孫瓚、孫堅等稱霸一方的諸侯,也有關羽、張飛、張遼、夏侯淵、周瑜、甘寧、程普等赫赫有名的一大批戰將,也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郭嘉、荀彧、賈詡、司馬懿、張昭、魯肅等一批智慧超凡的謀士。演繹了亂世中的智慧和勇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來濃墨重彩波瀾壯闊的一頁。

其實,在這紛繁的亂世中,有一個神一樣存在的人物,他是這場亂世的核心。他就是漢獻帝劉協。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必須說三國時期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這是個悲劇人物。生逢亂世,命運一直掌握在別人手裡,是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劉協出生以來,歷經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諸般禍亂,後又被曹操挾持以令天下,最終遜位於曹丕,全身而退。

劉協是真的無能嗎?

不是,相反他還非常聰明和勇敢。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

裴注引《獻帝紀》中記載,卓於混亂中尋的少帝劉辨和陳留王劉協,卓問少帝緣由,少帝答得磕磕巴巴,不知所云。“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由亂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十常侍之亂的時候,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正倉皇間,迎面遇上董卓率領的三千隴西鐵騎奔騰而來。小皇帝劉辯見到這樣的情形,嚇得渾身哆哆嗦嗦,雙腿戰慄,口不能言。小皇帝劉辨手下的內侍太監和一眾文官也都沒人敢出口大氣,只怕稍有閃失,便惹來殺身之禍。此時,劉協挺身而出,問董卓:“你是來劫駕,還是來救駕?”董卓見是一個小孩,不由一愣道:“當然是來救駕!”劉協高聲道:“既然是來救駕,為何見了聖上不跪!”遂朝少帝劉辯指了指說:“這就是當今天子,你還不下跪!”當時的劉協才九歲。能以稚齡之年面對這麼大的陣仗而毫不慌亂,實屬膽識過人。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必須說三國時期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九歲登基,四十歲下臺,五十四歲去世。做了三十二年的傀儡皇帝。

不是劉協沒能力,是生不逢時。

《後漢書·孝獻帝紀》: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九歲的劉協被董卓推上皇帝的位置,這個沒有母愛的孩子,就開始了他悲催的命運。雖高為皇帝,天子至尊,卻並沒有享受到皇帝真正的待遇,而是作為一面旗幟、招牌、工具,一直被利用。

先是被李催劫持,倉皇出逃。總是在在逃亡中度過,恐懼、驚嚇,甚至沒有糧食和水。漢獻帝劉協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度過了少年皇帝的六年時光。直到被曹操“迎奉”遷都到洛陽。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必須說三國時期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就是在被挾持操縱的情況下,漢獻帝劉協依然有所表現的。

  • 1、興平元年(194)長安發生饑荒,谷一斛賣到50萬錢,發生了人吃人的事。獻帝命令侍御史侯汶開倉濟民,用米豆為饑民作糜粥,但餓死者並沒減少。獻帝懷疑所發米豆不實,親自於御前量試,證實發放中確有剋扣現象,於是下詔杖責侯汶。從此以後,米豆得以如實發放,使饑民們切實受到賑濟,救活了不少人的命,不能不說是做了件好事。這一年他只有14歲,在這麼小的年齡,能有如此作為,是很不簡單的。
  • 2、在被李傕、郭汜挾持之際,藉著祭祖之機,果斷帶著群臣東逃。作為一個14歲的孩子,他表現出了勇敢、果斷和機智,讓人歎服。他逃亡之路,被李傕、郭汜追趕,有人建議他脫離大部隊單獨跑,他卻說百官無罪,不能丟下他們只顧自己,也顯示出了仁君的風範。
  • 3、“衣帶詔”“伏皇后”等案件,也表現出了漢獻帝不甘於被控制的傀儡生涯。遺憾的是,他的勢力太弱了。

其實,漢獻帝劉協的智慧,表現在大智慧上。

  1. 第一,漢獻帝親身經歷了苦難歲月和國破家亡,他是希望國家統一,民生安定的。在被曹操控制的歲月裡,漢獻帝明白,曹操是有能力實現天下統一,結束戰亂的。所以,他甘願成為傀儡,是利用曹操實現他的願望和理想。
  2. 第二,順應大趨勢,主動讓位給曹丕,是個非常明智的舉動。退出這個權力的漩渦,褪去神一樣的光環,保全性命,安度晚年。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必須說三國時期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退下帝位的漢獻帝劉協,變成了山陽公劉協,開始了他正常的晚年退休生活。

他倍感世態炎涼,人生如夢,超凡脫俗,大徹大悟,遂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雖當過窩囊皇帝,卻變為稱職“郎中”,身融入田園山水,心遠離深宮重樓,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怎麼會與漢獻帝劉協有關呢?

劉協的正妻,是曹操的二女兒曹節。曹操被封為“魏公”。漢獻帝的孩子,就稱呼曹操及其妻子叫“魏公、魏婆”。由於劉協很受當地人的愛戴,民眾們紛紛效仿,也就把外祖父、外祖母稱“魏公、魏婆”,以表示對劉協夫妻的尊敬和愛戴。時間一長,加上口音的模糊變化,就逐漸演變成了“外公、外婆”。

這就是外公、外婆這個稱呼的由來。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必須說三國時期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漢獻帝劉協,在那個時代就是一尊“神”。雖然不能動,不能自主,卻都要被供奉著,捧著。所以說,漢獻帝劉協,是那個時代真正的神一樣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