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金文簡介

金文是指商周、秦漢時期鑄造或刻鑿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古代稱銅為金,所以又叫“金文”。商周時期,金文主要是指鍾或鼎等青銅器上的文字,故金文也名“鐘鼎文”。銘文凹下去的陰文叫“款”,凸出來的陽文叫“識(zhi)”,因此金文也稱“鐘鼎款識”。

鍾是樂器,鼎是禮器,所以金文的興衰基本上是與禮樂文化的的興衰緊密相連的。夏商時期孕育了華夏文明,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禮樂文化。禮樂文化在西周時期最為繁盛,金文自然也就成為了它的時代標籤,隨著周王室的衰微與禮崩樂壞,金文也逐漸走上了“各諸侯國文字異性”的道路。至秦漢,金文漸衰。

商代金文

在商代,青銅時代已步入輝煌時期,所以商代書法除了甲骨文之外,金文也是這一時期的燦爛篇章。商代金文大致可分為兩類,即象形裝飾文字和銘功金文。

象形裝飾文字,主要是一些族徽文字和私人作器題銘,多見於商代晚期。這一類文字,帶有強烈的宗教文化色彩,為示莊重,所以這些文字一般美化裝飾性特徵十分明顯,且圖案性強。由於此類文字僅用來記錄做器人的族名、器主、祭祀對象等,因此字數一般也不多,少則一兩字,多也不過十字左右。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司母辛鼎》(或說“司”為“後”字)

銘功金文是有別於象形裝飾文字的實用性書體,一般是紀念盛事、記錄先人功績等,所以此類銘文字數較多、篇幅較長、象形裝飾性特徵也減弱。這類銘文有的近於甲骨文,有的近於象形裝飾文字,有的則近於書寫原貌,總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文辭格式和風格式樣。代表作品有《戍嗣子鼎銘》《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六祀邲其卣》(“邲其三器”)《乃孫作祖已鼎銘》等。

《戍嗣子鼎銘》,三行,線條舒展,節奏舒暢,結構均衡,字勢開張,仍有少數字有象形裝飾痕跡,帶有一種雍雍穆穆的大雅氣象。

“邲其三器”,三器雖僅遞差兩年,但形式和風格有較大變化。《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器和蓋的銘文不同,《六祀邲其卣》器蓋同銘,族徽的標記已從獨立的地位變為附屬地位,表明顯示神聖莊重的族徽符號已讓位於世俗實用了。二祀線條瘦勁,四祀更為厚重,六祀則趨於勻圓平和。

《乃孫作祖已鼎銘》線質方硬勁折,被認為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方筆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