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文 | 司徒沙

圖 | 《教育者》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當媽後,不準備好100句「不好意思」不敢出門

當媽後,我感覺自己被全方位多角度地嫌棄了。

在女性的各個身份中,「媽媽」穩坐「鄙視鏈」最底端。

直接上測試,喊沒有當媽或家裡沒有小孩的男女朋友都來測測啊:

1,你進入一家餐廳,發現有一張餐桌有孩子時,你會不會盡量離這張桌子遠一點?

2,你在馬路上,看到一個媽媽對孩子怒吼的時候,你下意識的想法,是當媽的帶孩子真不容易啊?還是當媽以後女人咋都跟潑婦似的?

3,你的同事因為孩子老請假的時候,你潛意識裡是體諒她的左右為難?還是默默下了判斷,當媽以後就沒辦法像以前那樣敬業了?


承認吧,人人都知道養育孩子耗精力、耗體力,但大家就是希望媽媽們和沒生之前一樣:

生之前你工作賣力,生之後不該老是請假;

生之前你妝容精緻,生之後不該頭髮散亂;

生之前你舉止優雅,生之後不該不顧形象。


如果媽媽哪樣沒做好,就活該被嫌棄。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我朋友栗子生完3個月就去公司上班了,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公司沒有擠奶室。

最後她申請徵用了老闆辦公室裡的一間獨立的小休息室。

有一次,擠奶的時間到了,老闆正在辦公室給幾個同事開會,開了很久還沒結束,栗子等了半天實在等不牢了,就敲門進去,然後在大家的「注目下」走進了「擠奶室」。

出來的時候,栗子抬頭看了一眼老闆,剛好和老闆的眼神撞一塊了,栗子從他的眼神中讀出了一點嫌棄,還有一點無奈。

栗子那一瞬有些恍惚:我不該在公司擠奶嗎?

之前傅首爾在微博上提到,她朋友遇到的另一種無奈,朋友的孩子有多動症,每次帶孩子乘高鐵就十分焦慮。

因為孩子不停動來動去會打擾別人,但是管又管不住,畢竟是疾病,沒法通過外力控制去改變。

也被人懟過: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同樣的問題,得了多動症的孩子不配出門?

真的,當媽以後,沒準備好100句「不好意思」,真的沒有勇氣出門。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長期被嫌棄後,媽媽也開始自我嫌棄

比如我,就一直在自我嫌棄。

外在症狀是:「對不起」、「麻煩了」、「真不好意思」時刻備在嘴邊,伺機而發。

內在症狀就非常多元了,比如:

有次我推著嬰兒車坐公交車,有個熱心的小夥子伸手幫抬了一把,我心存感激,謝謝三連,說謝謝還覺得不夠,看,又給人家添了麻煩,多不好意思。

司機也在等我上車,看到我扶穩了才開車,感動,看,我憑一己之力耽誤了全車人的時間。

幼兒園畢業典禮,娃屁顛屁顛的跑來我面前,用一雙期待的星星眼暗示我去參加,我也興奮,也期待啊。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典禮前一天要跟公司請假的時候,我突然慫下來。

前不久剛剛請過假帶孩子整牙齒,這次又要請......但孩子畢業典禮怎麼能不參加?!

請,必須請,但要找個好姿勢請,儘量顯得沒那麼不敬業?

當面請吧,開不了口;

發郵件吧,不至於;

文本真誠,措辭懇切,確認每個字都能暗示出老母親迫不得己而為之後,才發給了領導。

又趕在領導回覆前,追加了一條信息表決心:

「領導,不好意思啊,給您添麻煩了,耽誤的工作我會利用休息時間補回來,不會耽誤工作的整體進度,哈~謝謝啦,感恩。」

事後又有點奇怪:參加孩子畢業典禮請個假就等於不敬業了?

哎,不過這些還都是小事,帶孩子去公共場所,那才是自我嫌棄的巔峰。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之前有一次帶孩子吃火鍋,一進門我就選了個靠角落的偏僻位置,還主動給服務員小姐姐打了預防針,有孩子,坐角落不容易打擾別人,先搏一波好感度。

果然,吃到一半,娃坐不住了,溜出卡座開始四處晃盪,看看這桌的菜,瞧瞧那桌的人。

我跟過去把他揪回來,又坐下不到10分鐘,再次開溜。

這次是走到隔壁桌對著那個好看的姑娘笑,還主動搭話,我撇到對方毫無表情,趕緊跟過去說對不起,又把他揪回來:「乖乖坐在這,不許去打擾別人!」

整個飯局,娃各種坐不住,我各種緊張焦慮,一邊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教好孩子,一邊為打擾到別人不停道歉,這種五味雜陳的感受,我想到三個字:羞愧感。

而且,當媽以後,這種羞愧感已伴隨我多時。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羞愧感正在偷偷消耗著媽媽和孩子的能量

說到底,羞愧是因為內心不接受,不應該也不合理。

比如,坐飛機孩子不該那麼哭鬧,在餐廳孩子不該坐不住四處溜達。

孩子做不到我們就焦慮,再把焦慮傳給孩子,又進一步加重了孩子的情緒。

最後,大人孩子都崩潰了。

我們從沒好好想想這事,這樣要求一個孩子合理嗎?難道這不是孩子的天性嗎?

(當然,毫無教養可言的熊孩子不在今天討論範圍內。)

選題會上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BOSS崔璀說她是沒有這類困擾的。

孩子就是會哭會鬧,她坦然接受,哭了鬧了就去安慰去解決就好了嘛。

被認可和接納的需求才叫需求,不被認可和接納的需求,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麻煩」。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在很多人眼中,孩子和媽媽不是需要幫助的對象,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不接納和偏見,把媽媽推入無邊無際的「羞愧感」中。

有段時間,為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我經常帶他去圖書館,但是他看書會忍不住討論,說話,會影響到別人。

我就聯繫了一個咖啡書吧,準備約上朋友一起帶孩子親子共讀,討論,演講,順便玩。

結果被書吧拒絕,我又爭取,2樓有個單獨的小房間,我們可以保證最低消費,也不會打擾別人,最後還是被拒絕了。

那一次,我真實的感受到不被接納是怎樣複雜的心情,想吐槽,又無奈,又覺得對方說的有點道理......

那麼,沒有偏見,接納孩子和媽媽的社會又是什麼樣的呢?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媽媽和孩子正在被看見和接納

我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找到了答案。

著名主持人竹幼婷推著寶寶和周軼君一同乘公交車出行。

公交車進站時,我看到旁邊的男士完全沒有要幫忙抬嬰兒車的意思,正準備鄙視他,結果車門一打開,竹幼婷推著車就上了公交車,根本不許需要抬,沒見過世面限制了我的想象。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原來芬蘭的公交站臺的高度,和公交車的地面是持平的,司機停車會捱上站臺,方面推娃出行的媽媽。

媽媽帶寶寶乘公交也是不用買票的,不是錢多少的問題,是考慮到媽媽出門大包小包,不方便找錢買票。

除了芬蘭還有很多地方都在逐漸接納媽媽和孩子的需求,比如:

自動門,輕輕碰一下白色的小手印門就開了,方便大包小包抱著孩子的媽媽。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乾淨整潔的尿布臺,旁邊備有嬰兒溼巾。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哺乳室,保護好媽媽的身體隱私。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看到這些信息,我內心一動,竟然還可以這樣?

我也好想要這樣的環境。然後,我又陷入無力。

這樣的環境當然好,可是我沒有啊,想這些又有啥用呢?

可是,一直以來,我們沒有得到這些福利和包容理解,不正是因為我們從沒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共識: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吵吵鬧鬧的,每個人都需要承認這是孩子的天性。

接納了這點,我們才會開始改變。

而一個好的社會是會給孩子從容長大的時間和空間的。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比如,可以多建一些公共空間的遊樂設施,孩子走到哪都有地方玩,還哪有空在成年人的空間裡四處打擾。

這種接納會進一步釋放出信號,我們接納了孩子,也不會再對媽媽們極盡苛求了,理解也會更多一點。

當排在你前面的媽媽大包小包行動不便的時候,不要催她,多給一點空間。

當你看到她懷裡的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用眼神暗示她:自己的孩子管不好嗎?她心裡更著急。

當你看到她的孩子偶爾講話聲音高起來,偶爾亂跑一下,她又在極力勸說的時候,不要妄下判斷:孩子都教不好,還帶出來幹什麼!請多給她幾分鐘時間。


有一天,社會更加友好的時候,媽媽們還需要羞愧嗎?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但是改變需要時間,我有耐心等待,但我也在嘗試做點事來緩解我的焦慮。

比如,我開始學習孩子各階段的特點。

4歲孩子在公共場所無法自控的吵鬧,是正常的。

但8歲的孩子過於吵鬧,就需要教他遵守規則。

帶娃去公共空間的時候,如果吵到了別人,我會真誠道歉,但我不會再認為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也不會升級到自責和羞愧的高度。

“你生個這樣的,還不如不生!今天起,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指責了

看,當有人要公開譴責你的時候,也有人堅定地站到了你身邊。

溫暖和變化正在我們周圍悄悄發生著。

只是,我們需要再多一點時間,再多一些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