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木偶戲主要有提線木偶戲和杖頭木偶戲二種。據《紫金縣誌》記載:“1885年,龍窩寶洞人鄧木開從福建引進提線木偶,組建 “榮華堂”木偶戲劇團”。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當時戲班以粵語演唱為主,丑角用客家話插白。提線木偶戲代表劇目有《白蛇傳》、《薜仁貴徵東》、《關雲長取長沙》、《瓦崗寨起義》、《花子進城》等,龍窩提線木偶戲流行區域主要有紫金、五華、海豐、陸豐、惠東、淡水、揭西、韶關等地。

近日,紫金提線木偶戲傳承人鍾蔭光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下

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是什麼?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2006年,鍾宣華等提線木偶戲老藝人在排練廳授徒習藝情景。

“提線木偶戲”是廣東省紫金縣龍窩鎮的一種傳統戲劇,“提線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樂由粵劇、花朝戲唱腔,民間小調、山歌曲調衍生而來,自成一格。演出人物角色生、旦、公、婆、淨、醜六大行當齊全,伴奏器樂有木魚、嗩吶、二胡、高胡、鑼鼓、簫、揚琴、鈸等。

表演時,佈置一個小舞臺,只見木偶不見人,提線表演者站在帷幕後高處,一邊操縱木偶,一邊念唱。

“提線木偶戲”傳統劇目有《白蛇傳》《薜仁貴徵東》《化子進城》等。建國後,創作了《有了土地多生產》《銀山笛聲》《八仙下凡來慶壽》等一批現代木偶戲劇目,參加紫金縣文藝匯演並獲獎。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2013年,紫金縣龍窩木偶戲劇團“非遺日”在龍窩鎮進行宣傳展示“提線木偶戲”。

據《紫金縣誌》《紫金文史》記載:“1885年,龍窩寶洞人鄧木開從福建引進提線木偶戲,組建‘榮華堂’木偶戲班。” 清末民初,龍窩鎮一帶有榮華堂、崇華堂、新豔華等8個木偶戲班,盛時藝人近百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龍窩鎮仍有寶洞鄧氏和慎田鍾氏二個木偶戲班。1954年,五華“漢調”木偶戲劇團在紫金演出時瀕臨解體,由當時紫金縣政府文教科接管,其間龍窩木偶戲藝人加入該團參加演出,1961年以該團為主組建廣東省木偶戲劇團二團。

“文革”期間木偶戲停演,改革開放後,木偶戲恢復演出,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仍演出頻繁。2007年,寶洞、慎田木偶戲班合併為“紫金縣龍窩鎮木偶戲劇團”。

印象紫金提線木偶戲

龍窩木偶戲劇團演員表演木偶戲。

2000年以來,木偶戲多次參加河源市、紫金縣文藝匯演和春節文化活動。2007年龍窩“提線木偶戲”分別被列為河源市、紫金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木偶戲劇團培養人才、更新設備,演出場次逐年提高,受到省內外新聞媒體關注。

龍窩“提線木偶戲”已有130年曆史,在河源市具有唯一性,具有重大的藝術影響力。“提線木偶戲”傳統劇目多數取材於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歷史人物,宣揚忠貞愛國、懲惡揚善、嚮往美好愛情等積極主題。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和伴奏音樂也源於民間,這些都表現出其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當地民俗風情。

劇本唱詞發展帶有社會形態變化的特點,是研究當地社會和生產力發展情況的歷史證物。因此,“提線木偶戲”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