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的回憶:前網絡時代的科幻迷寫作

天津科幻迷聯誼網(簡稱“天幻”)是天津科幻迷最早的聯誼組織。雖然這個組織從成立到最終解體,不過短短的四年的時間,而且始終也沒有取得註冊社團資格,所組織的活動也相當有限。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個組織的存在成就了當今天津的科幻作家群體。包括鄭軍、馮志剛、霍棟、錢笑,以及飛騰軍團(業餘科幻作家的創作團體)的絕大部分骨幹——當然也包括筆者在內,都是曾經是那個組織的核心成員。

而作為一個文學社團,內部會刊當然是必需的。而對於“天幻”而言,這份會刊就是《超新星》。這是一本綜合性的協會內部刊物,而科幻小說評論是當時《超新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時候《超新星》的評論專欄就是《亞光速眾議院》,而筆者作為這個欄目的主持,也就此開始了自己的“評論生涯”。

物換星移,時光如梭,五年多的時光,無聲無息的從身邊流過,而往昔的記憶依然是那麼清晰——然而一切終究都只是回憶了。當我決定重新整理手稿的時候,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這部分的文字記錄。畢竟已經是五年前的作品了。無奈,我只能把手邊掌握的會刊,作為整理手稿的依據。好在這部分文章在編輯的時候,基本是沒有太大的改動,保存著作品的原始風貌,單就史實性而言是有保證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本文作者的筆名是“金星”,而非日後慣常使用的“呂哲”。

往昔的回憶:前網絡時代的科幻迷寫作


往昔的回憶:前網絡時代的科幻迷寫作


(一)

從本期開始。《超新星》將不定期推出一個評論性的欄目——亞光速眾議院。我們歡迎一切有志於科幻的迷友都參與進來,對《超新星》以往發表的文章進行評論,或褒或貶一概歡迎。在一定的時候,我們還將對優秀“議員”給予獎勵。

首先,本人就上期發表的幾篇文章作一點評。如果從客觀上講,董軼強的《文明的延續》無疑是最出色的,無論是構思,還是筆力都有獨到之處,從題材上基本可以劃入本世紀二十年代“反烏托邦”範疇,這方面國內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作品,董老兄能夠寫到這個份兒上也可說不善了。希望董老兄以後能夠再接再厲成為我們“天幻軍團”的領袖人物。另外,火光的《輪迴》被排在《文明的延續》之後,可見小編們的“良苦用心”,它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妙用。作為“天幻外省軍團”之首的錢笑不失為一位優秀的業餘作者,她的《錯過的情人》十分有人情味。其實這篇文章無論從題材到內容都不是份新穎,要寫好這類老套文章需要一定的功力,錢笑居然做得很好。真希望天幻眾多成員中多幾個“錢笑”式的作者,到那時天幻定無“稿荒之憂”了。曲國瑞的《路在何方》和李蒔的《希望》一正一反,設想出兩個不同的未來,留給了讀者一定的回味空間,我們到底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思考。關於吳偉軍我要多說幾句,這位小作者今年才15歲,能寫到這份兒上,卻是不易。而且,文中也可看出,它的知識量很大,但寫作水平不高,影響了文章的總體水平,看來他還需鍛鍊。不過,如果把他的知識量與構思和一個有一些筆力的作者結合起來,也許能寫出些名堂來。

(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亞光速又和大家見面了。自從上期《超新星》改版以後,無論是“網內”還是“網外”都是好評如潮。作為一名《超新星》的成員,本人也為此深感欣慰,同時也感到身上的擔子又重了許多。不過,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超新星》辦得更好,以回報熱心的讀者。好了好了,言歸正傳,下面對上期《超新星》發表的文章做一點評。

上期的《超新星》,電腦、芯片的題材佔了主流——王建軍的《新心》和霍炬的《主宰著》都顯示出了作者不凡的創作功力。兩者相比,我認為《主宰者》更高一籌。科幻小說終歸還是小說,它必須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創造真實可信的環境和生動感人的情節,這樣才能抓住讀者。值得一提的是《新心》一文硬度較高,科學性較強,是一篇創造性較強的文章。本人真誠地希望各位作者能夠在自己作品的人物刻畫、情節發展和環境渲染上多下些功夫。將科學與小說有機的結合起來,多出一些思想性、藝術性和科學性具佳的作品,走出“西派”科幻的誤區,形成一種“中國式”的創作風格。

《出逃》是本期中我比較喜歡的作品之一。作者錢笑的文章向來能給人一種不同凡響的感受。文中描寫了一位對“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滿的年青人執著追求自身解放和平靜自由生活的故事。故事情節生動平實,通俗而不膚淺,給人一種生活劇式的真實感,特別是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回味與想象的餘地。本人建議,如果可能的話,希望大家提起筆來,給《出逃》寫一個續集,但不要改變《出逃》的風格。如果有佳作出世,我們將在《超新星》上刊出,並且有大獎奉送,機會難得,快快參加!(廣告語!?!)

默之的《心痛》題材並不新穎。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展開,以“莫雨清”和“德里加”這兩個人物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矛盾衝突為主線,從較深層次上刻畫了人物的感情。作者在文章中實實在在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但遺憾的是在心裡描寫和更深層次的表現這種感情與思想本質區別的本源上,作者放棄了努力。希望本文的作者今後在創作這類小說時,能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

本期唯一有些不如願的地方,是新近家盟“天幻”的實力派批判現實主義作者鄭建楊的文章沒有發表。原因之一是因為建楊的“產量不高”,又因為他正在準備中考,沒時間改稿,而初稿又達不到我們的刊發標準。不過建楊一再保證,近期會從以前的稿件中拿出一篇力作,用心修改後交給我們刊發,希望這不再是“空頭支票”。

最後,我衷心的希望各位朋友無論對《超新星》有何看法,都能給我們寫信,我們將萬分感激。

亞光速眾議院是你的,是我的,是所有科幻迷的!

(三)

在筆者當年“出道”的時候,給自己起了很多的筆名,諸如“金星”、“鄭建楊”、“吳偉軍”等。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彌補內刊創作力量的不足和應付“稿荒”。以至於當時的我,在社團內被叫做“易名癖患者”。而下面的這篇短文就是我用不同筆名撰寫的“自畫像”。本文原名為《小胖子——吳偉軍》,署名金星,發表於《超新星》97年第一期。

初識小吳的時候,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胖。確實,在他的同齡人中,他無疑是一名優秀的“相撲運動員”,不過他一直對“運動員”一詞不屑一顧,或許是不善此道的緣故。

在“天幻”大軍中小吳是為數不多的幾名科幻寫作新秀之一,雖然他的水平比董軼強等“老手”要差得多,但如果給他幾年時間或許他還真能寫出點名堂來。

然而,如今的吳偉軍已經沒有了初入“天幻”時那股激情了,繁重的初三學業已經使他有些吃不住勁了,可是他還得挺下去,只好把他的“作家夢”先放下,專心學習,不過他向自己的鉛筆盒發過誓,只要他不被外星人抓走,便不會放棄科幻。信不信由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