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查理芒格曾經講過:手上有一把錘子的人,看全世界都像釘子。

曾聽到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農民在田裡忙活,跟另一位一個人講,要是我當皇帝有錢了,我家的鋤頭都要用金子做。

農民與鋤頭就像錘子與釘子一樣,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人固有的思維。

同樣也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當年哥倫布首次登陸華特林島,島上的印第安人看不見近在眼前的巨大帆船,他們認為這些人是從“雲端上下來的”。因為在他們的認識里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船,有限的見識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只能用他們認定的思維來判定事物。

關於思維定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有思維。400年前,哲學家佛朗思斯.培根講過:當心被我們的思想束縛,但我們還是老犯這種錯誤,老是以為過去發生的事情很可能再次發生,經常編出理由和故事來解釋我們尚不知曉的複雜事情。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思維的定式限制了我們的想象,更限制了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當今這個社會焦慮時常發生,難以預測的事情越來越多,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思維必須跟得上去,接受改變的同時自己要主動的去改變。

關於改變,讀到一本書《創新化生存: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這本書利用創新化生產來解決我們面臨的焦慮壓力,通過創新獲取更大的生命力。

創新化生存包括創新化的5個方面:

反思,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問為什麼?

感受,帶著問題感受真實的世界。

洞察,穿越現象,看到本質。

創意,打開想象力,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探索新的可能性。

行動,從小目標開始行動思考,嘗試失敗再嘗試。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創新化生存》這本書由作者王可越寫的。他是一名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艾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訪問學者,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創新資深導師。代表作有《設計思維創新導引》,譯有《創意風暴》 等。

通讀整本書,主要從3方面來講如何做到創新化生存:

通過反思和感受,改變思維定式

通過洞察,不斷思考和找準目標

及時行動,化解焦慮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一,通過反思和感受,來改變思維定式。


反思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基礎,在反思的過程中問自己為什麼結果會這樣,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反思的過程也是自己向自己提問的過程,從問題中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模式。

比如,生病了。有的人會問:為什麼會生病?而有的人會問,生病了有什麼處理辦法?

兩個不同的問題反映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前者在找原因,後者在找解決方案。

哲學家伏爾泰講過:判斷一個人,用他的問題而不是答案。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在複雜的世界提出一個好問題,已成為一種值得磨練的優秀技能。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感受,指的是一個人對事物的感知方法

以真實問題為中心,不斷進入了反省和修正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團隊工作,而不是個人主義,積極面對反饋,樂於修改甚至推翻現有的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看見了,卻偏偏把自己感受隱藏起來,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或者不願意去面對,也有很多人會產生“事後諸葛亮”的表現。

感受,要多出去走走,看到更大的世界,獲取更多的體驗,從而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

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剛開始製造汽車的時候,是有一匹馬在前面帶著奔跑的。那時候,人們認為,汽車也跟馬車一樣需要有馬帶頭。

在今天,我們知道,汽車是不需要有馬牽引,它只需要有發動機就能帶動車子向前走。

思維的定式不僅與一個人的思維有關,更與一個人的感受和見識體驗有關,走出思維的定式,需要接受改變的同時,更需要自我不斷地學習、努力和實踐。

讓我們從反思的工具箱開始,不斷通過提問,隨時保持警醒,進行自我觀察,改變自我思維的定式。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多彩晨光

二,通過洞察,不斷思考和重新定義目標。


洞察是什麼?洞察是未被察覺的基本事實;是對人性的準確把握;是建立新聯繫,打開新視野。

作者在書本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男廁所上的小便池的周圍經常都很容易被弄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小便池上添加了蒼蠅圖案,小便池的外噴濺率就降低了80%。而小便其中的蒼蠅創意來自這樣的洞察:男人喜歡對著目標。

有了這樣的洞察,不再思考如何對男人進行勸導如何小便,而是思考如何給他們一個目標引導他們。經過這樣的洞察、重新思考和定義目標,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①洞察力的第1步是篩選信息、深入分析,發現矛盾所在,要繞開陷阱,避免輕易給出分析結論

比如,看到街道溼了,就判斷那剛下雨了。

街道溼了,並不一定是下雨,也有可能是曬水車剛剛作業完。下結論之前要收集信息、篩選並且思考分析,有充分的證據去證明自己的結論是否合理

②洞察力的第2步是要進入用戶隱藏的情感領域,發掘平常被忽略的秘密。

比如,經常看到對方去餐廳吃飯,就推測他出他喜歡外出就餐。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前,我們要先問一問,或者思考一下他外出就餐後的情況是什麼樣的,他是不是很喜歡那家飯店,是因為飯店的那裡老闆是他的親戚或者朋友,還是他不喜歡做菜或者洗碗。瞭解他的情感需求,從而找到最真實的答案

找到了不同的原因,我們能夠根據不同的原因得出結論,制定不同的方案去解決問題。

目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探索的過程中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產生改變,所以在創新思考的過程中,永遠保持著反問的姿態,不斷的提出問題,探討洞察的可能性,才能更深入更確切地找到創新的切入點。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三,及時行動,化解焦慮


有人講:.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邁出第一步,才可以收穫停不住!

楊絳先生曾經講過,我們大多數人的煩惱是想得太多,讀的書太少。

其實我們大多的焦慮也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小時候就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長大了,馬媽媽想小馬幫忙乾點活,把麥子馱到磨坊去。小馬高興地答應了,可很快就發現有條小河擋住了它的去路。正在猶豫要不要下河時,松鼠說這河水很深的讓小馬不要過河,會被淹死的。它剛轉頭準備回去,老牛跟它說,這河水很淺,完全能過去。聽了老牛的話,小馬變得猶豫不決,過還是不過呢,焦慮不安。最終它回去問媽媽,媽媽跟它講,為什麼你自己不去試一下呢?聽了媽媽的話後,小馬決定自己去嘗試,發現河水不深不淺,剛剛好可以過去。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也跟小馬開始的時候一樣,不斷地聽別人講,再三思考風險、困難,變得焦慮不安,卻不敢去嘗試。

扎克伯格講:產品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

只有自己親手去做了,才能看到機會和風險。凡事要三思,但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①關於行動,要給自己賦能,從外部驅動變成內部驅動。簡單地講,就是賦予自己的價值,自我領導和自我推動。

比如,早上起床上班。要跟自己講不是因為上班才不得已早起,而是跟自己講,早起能夠有個好的精神狀態去完成更多的工作,創造價值。

②關於行動,要創造渴望,讓自己想去做,擁有激情去創新

聖埃克絮佩裡曾說: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收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同樣對於自己也是,要創造渴望、願景,讓自己大腦保持著對這種渴望的需求,看到機會就去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達成目標。


掌握這個方法,把不安的焦慮轉化成創新的動力


《創新化生存》並不是創新化才能生存,而是利用創新化的方法,通過反思、感受、洞察、創意、行動來解決問題,達成自己的目標。

在創新的邏輯上解決焦慮最好的方式是嘗試和行動創新是探索的,而不是回顧的,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而不是解釋合理性的,是樂觀的而不是悲觀的,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創新賦予的意義,讓人們不再侷限於自我,不再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