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紀念塔,和3000裡外的碭山有關,7000名黔軍將士為國捐軀

1940年,貴州省貴陽曾經建造了一座紀念塔,是專門紀念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7000名國民革命軍將士。

紀念碑的位置,在貴陽市新華路與青雲路交叉處,碑呈正方形,高達10.2米,三角稜形,上尖下大,寓意就是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敵人的心臟。正面刻著“國民革命軍第102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的其它三面刻著102師陣亡將士的名字、籍貫、職務等信息。


貴陽紀念塔,和3000裡外的碭山有關,7000名黔軍將士為國捐軀


遺憾的是,解放後,因為城市擴建,這個紀念碑被拆除,但紀念碑這個名字卻被保留下來,也算對長眠地下的英烈們一點安慰吧。

貴陽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100米左右。而碭山不過是安徽一個小小的縣城,貴陽到碭山約有3000餘里的路程。而貴陽紀念塔的建造,準確地說,和在碭山保護戰役中,與日軍作戰的國民革命軍102師息息相關。

1.國民革命軍102師。

102師,前身是“黔軍”第25軍第2師,1935年在貴州威寧完成改編,柏輝章任首任師長。102師是雜牌軍裡的中央嫡系、中央嫡系裡的雜牌軍。中央嫡系不是陸軍大學就是黃埔軍校出身,柏輝章不是,但又一直在國民黨最中堅的部隊裡。因國民黨軍隊內部的派系之爭,前身為黔軍的102師一直處於尷尬的狀態,所屬軍團變動頻仍,在抗戰中“到處找婆婆”。


貴陽紀念塔,和3000裡外的碭山有關,7000名黔軍將士為國捐軀


但是,102師長柏輝章忍辱負重,在抗日戰爭時期,也做出了 自己應有的貢獻,其部仍可圈可點,102師在抗戰期間,在正面戰場的幾次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102師參加了上海、徐州、武漢、南昌、長沙戰役。

2.碭山保護戰。

抗日戰爭時期,徐州會戰後期,日軍派出十幾萬部隊圍攻徐州。大家都知道,徐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徐州失守,南京就岌岌可危。為了保護南京,國民黨將領薛嶽,帶領數萬將士與日軍展開會戰,但後來隨著戰局發展不如人意,薛嶽放棄了徐州,為了阻止日軍西進開封,柏輝章的102師被緊急調往徐州西,最難防守的碭山參加抗日。


貴陽紀念塔,和3000裡外的碭山有關,7000名黔軍將士為國捐軀


5月19日,102師抵達碭山,戰鬥打響,102師表現的還比較好,士氣高昂,英勇頑強,與日軍展開了激戰。一舉擊毀了日軍數十輛坦克及裝甲車,打退了敵軍凌厲的進攻。後來,由於日軍兵力優越,加之交戰的時間長,102師逐漸落了下風。

雖然戰士們表現地很頑強,硬是打退了敵軍一次又一次進攻,消滅敵軍1000餘人,堅持到了5月24日,完成了上級賦予的掩護徐州會戰部隊的撤退工作。但102師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原來9700餘人的大部隊,一仗下來,僅剩不到3000人,也就是說約7000人,在碭山保護戰中為國捐軀。


貴陽紀念塔,和3000裡外的碭山有關,7000名黔軍將士為國捐軀


3.模稜兩可的電報。

102師在堅持抗戰,完成掩護友軍撤退任務之後,柏輝章卻沒有接到上級下達的撤退命令。柏輝章也算個優秀的指揮員,他清楚地知道,部隊再堅持下去,就會是怎樣的後果。

就在他躊躇不定的時候,終於等來了上級的一個電報。電報上面只有簡單的8個字:碭山不必守,碭山不可丟。這算什麼撤退命令呀,如果是腦筋轉不過來的指揮員,或許就完蛋了。柏輝章多聰明,一眼看後,就明白了這個模稜兩可電報真正的含義。立馬下令,餘部緊急撤退。從而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保住了102師餘部3000人的性命。


貴陽紀念塔,和3000裡外的碭山有關,7000名黔軍將士為國捐軀


時任魯西兵團司令的薛嶽,對102師碭山一役的評價是:“碭山戰鬥,該師以寡敵眾,完成作戰任務,深堪嘉許,惟以傷亡過大,著即到漯河集中休整。脫離第八軍建制。

4.結束語。

為紀念貴州人民英雄兒女,在抗日戰爭中英勇殺敵,保衛祖國作出重大貢獻,民國29年(1940年)底,動工建造貴陽紀念碑,次年5月落成。塔基為正方形,四周有白淺雕花飾圍繞,三級階梯是青石砌成。塔座底部呈臺狀,臺上有石柱、石欄杆圍繞,三方有進出口,各邊寬1米多,高80釐米,嵌刻銘文,記敘了建塔原委,並刻有304團團長陳蘊瑜在碭山壯烈殉國的事蹟,幾次主要作戰經過和各級陣亡將士名單。


貴陽紀念塔,和3000裡外的碭山有關,7000名黔軍將士為國捐軀


1986年至1994年間,陳蘊瑜、柏憲章(遵義人、102師兵站站長)等一些將士,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復追認為革命烈士,並頒發國家民政部《革命烈士證明書》。

而在碭山,也建有烈士陵園,每年清明的時候,當地政府及各界群眾、學生等,都會前去祭拜和瞻仰,為保護碭山為了新中國,而犧牲的無數英雄兒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